-
泰伯庙 编辑
泰伯庙,位于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泰伯中路21号,占地面积为7492平方米,开放时间为全年8:00-16:00。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在今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筑,庄严辉煌。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
中文名:泰伯庙
地理位置: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泰伯中路21号
开放时间:全年 8:00-16:00
门票价格:15.0元
占地面积:7492 m²
著名景点:棂星门,至德大殿
别名:至德祠
建筑时间: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江苏省无锡市
文保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塑像。1987年,陆定一和赵朴初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额。泰伯庙旁,又竖起“江南第一古镇”牌楼,正在兴建“泰伯园”。
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他的事迹被历代史学家载入史册。 他因让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今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泰伯城”,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
泰伯塑像
泰伯庙
东汉以来,梅里泰伯庙的兴废,在南北朝之前的一段情况已很难考证。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为写于魏晋时期的《吴地记》。其中有关于梅里泰伯庙的记载:"泰伯城筑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今日梅里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元·王仁辅的《无锡县志》明确记载:"吴泰伯庙在州(无锡州)东南五里景云乡,临泰伯渎。"这部县志引用了北宋《太平寰宇记》的内容:"泰伯开渎以备旱涝,百姓利之,为立庙于渎侧。鸿山梅里皆有泰伯庙。"元《无锡县志》还记载了元代至顺年间修葺泰伯庙之事。经过元末江南地区的战乱,梅里泰伯庙已十分破旧。洪武10年(1377)在无锡县城内小娄巷建了新的泰伯庙"以便祀事"。
明弘治13年(1500)无锡知县姜文魁带头捐俸,募集财物修庙,得到当地乡绅的支持。姜文魁在原庙旧址不远处稍移了一下位置,泰伯庙仍处在伯渎河河岸上,经过一年的努力,新庙终于落成。"即旧祠之傍而别创之,规制宏拓,堂庑翼然,春秋享祀,设道士世守,以奉香火,示民报本也。"姜文魁"重构殿寝门堂,规制有加于昔。""立石表,置祭器,列入祀典。"从此"殿寝明堂,圭洁靓深,石表对峨,过者悚息,春秋献享,永永无怠。"这次修建奠定了500年来泰伯庙的基础,从此以后,梅里泰伯庙成为祭祀、纪念泰伯的中心。弘治修庙以后过了近百年的时间,梅村泰伯庙又"日就倾圯……墙垣檐宇,莫支霜露,庭中古柏,半供樵苏。"这次由驻庙道士募得倪瓒的捐资,于万历24年(1596)重新修复了泰伯庙。这次修葺之后,泰伯庙每过几十年即能得到一次修缮和扩建。
明天启3年(1623)、清康熙31年(1692)、57年(1718)、乾隆3年(1738)、嘉庆23年(1818)、道光29年(1849)相继进行修缮和扩建,使得泰伯庙颇具规模,增加了许多建筑,丰富了它的人文内涵。 经过世代修建,泰伯庙沿中轴线自南至北有金水河、香花桥、"至德名邦"石坊、棂星门、戟门、至德殿、祖师殿、关帝殿;中轴线以东为东院,东院有三让堂、尊德堂、仓厅、小让王殿、大夏堂、慈俭堂、圣堂、还山小筑;中轴线以西的西院有珠宝堂、云山深处、德洽堂、采芝堂、隔凡楼、大树堂。泰伯殿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成为江南有名的古迹。 咸丰10年(1860)无锡失陷于太平军。泰伯庙除大殿和两庑之外,其余所有建筑全被拆除烧毁。清末民初,两庑亦遭火灾,大殿虽巍然独存,但亦已破旧。民国年间,吴氏族人稍稍复建了一些建筑。抗战胜利后还举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动。解放后,泰伯庙重新遭受极左路线的蹂躏,五十年代初,被梅村师范的学生毁了泰伯的塑像,匾联全部亡失,不久之后,庙内建筑概被占据派作他用。至文革期间,危害更烈,此时已无人敢提泰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教条下,泰伯的三让精神已被抛弃。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也照到了古老的泰伯庙,1984年,人民政府拨款对泰伯庙进行了重修。经过九十年代的大修,许多建筑得到了复建。
图1
历史——大规模修葺
泰伯庙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庙的最前部分,金水河、香花桥、至德名邦石坊已从梅村中学校区中划归泰伯庙。坊北是由6根青石柱加青石护墙组成的棂星门。进了棂星门,庄严的戟门迎面而立。这是八十年代重建的。过戟门后是第二个院落,泰伯庙的主体建筑至德殿巍然而立。在修复泰伯庙至德殿时,发现至德殿的建筑虽在中轴线上,但向西南稍偏15°,而泰伯墓也有这个特点。说明当年修建泰伯庙墓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礼制。这是有待古建筑与礼制关系这个研究课题来解决的问题。重修至德殿正脊上鸱吻时,恢复了明代式样。对至德殿的梁枋施用了明式包袱锦彩绘,给人质朴古老的感觉,又具有南方的特色。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