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 编辑

江西省鹰潭市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上清镇、龙虎山镇境内, 距市中心18千米,面积达200平方千米。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得名。

龙虎山有“丹霞仙境”之称,分布着52个景点,230余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主要风景区有上清宫景区、天师府景区、龙虎山景区、正一观景区、天门山景区、仙人城景区、象鼻山排衙石景区。 区域内植物达100科、250属、460种以上。有兽类40多种,占全省106种的40%左右。

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其道教圣地、碧水丹山与古崖墓群被誉为“三绝”。 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敕封“一品”,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百神授职之所”。道教最兴盛时期,龙虎山建有10座道宫、1处道观、836座道院。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

外文名:Mount Longhu Scenic Area

地理位置: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上清镇、龙虎山镇境内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开放时间:7:30~17:30 8:00~17:00

景点级别:AAAAA级

占地面积:200 km²

地貌特征:丹霞地貌

宗教:道教发祥地

主要景区:仙水岩、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

历史沿革

编辑

夏商西周时期,龙虎山地属扬州之域。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将王翦灭楚,朝廷以干越之地置九江郡,其下有番县,龙虎山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分番县地置余汗县,下有葛兴、葛阳、晋兴等乡,龙虎山地属晋兴乡。秦末,义军蜂起,天下大乱,龙虎山地归属番县令芮所辖。

晋元康元年(291年),析余汗晋兴乡置晋兴县,龙虎山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改鄱阳郡为饶州,龙虎山的县乡归属仍旧。唐武德八年(625),于余干县晋兴乡置雄石镇,镇在今上清镇城门、沙湾之间。驻兵防守江闽要冲。镇主将称军民镇遏使,龙虎山地区实属其辖区,直至宋开宝八年撤镇隶县。唐乾元元年(758年),割饶、衢、建、抚四州地设信州。龙虎山仍属饶州余干县晋兴乡。唐永泰元年(765年),据洪州观察使李勉奏,割弋阳之西乡及余干之东南乡设贵溪县,隶属于信州。从此,龙虎山地属贵溪县。

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将曹彬灭南唐、平江南,得19州,贵溪县龙虎山归宋,属江东路信州。撤雄石镇归贵溪县。龙虎山地属贵溪县仙乡,直至清末。

民国十年(1921年),龙虎山地区属贵溪县鹰潭区上清乡(今上清镇)、渐浦乡(今龙虎山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溪。同年5月7日,贵溪督察专员公署在鹰潭镇成立,贵溪县属之。

1950年6月,贵溪县设八区一镇(鹰潭),上清为第五区,今龙虎山景区分属上清区的上清、桂洲、城门、渐浦、龙虎、西源和月湖区的鱼塘、天禄等乡。

1958年10月,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贵溪全县成立12个公社(上清为其一)和3个镇(上清为其一)。豪岭为余江县马荃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1961年改属洪湖公社)。上清公社、上清镇及豪岭大队即今龙虎山景区地域。

1960年,调整社队规模,龙虎山景区分属上清垦殖场和鱼塘公社。

1984年6月17日,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鹰潭市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副县级)正式成立。

1993年5月,鹰潭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理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市旅游局合并成立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

1998年4月,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

1999年11月,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是地方行政、风景名胜管理和旅游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机构。

2000年4月,原属余江县洪湖乡的豪岭行政村划入龙虎山镇。

2001年4月,贵溪市上清林场划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管辖。

2004年底,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龙虎山镇北部206国道与龚(店)资(溪)公路相接处,下辖上清镇(驻上清)、龙虎山镇(驻张家)及上清林场。

2005年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版图,就是两镇(上清、龙虎山)一场(上清林场),上清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12月18日国家林业局同意建立)和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3月16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并授匾),分布于其中。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郊贵溪县,地处武夷山脉西北支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赣东丘陵西翼、发源于武夷山麓的信江支流上清河流域,其范围以仙水岩风景区为中心,约200平方千米左右。

龙虎山

地形地貌

龙虎山龙虎山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落差大,变化多端,形成了山地、丘陵、河湖平原三种地形。南部属山地,最高海拔1124.6米;中部是丘陵地带,大多海拔在240~280米之间;北部则为河湖平原以及海拔在90米以下的低缓丘地。东南部的地质背景以火山岩、变质岩和花岗岩为主;中北部以丹霞地貌为特色;北部边缘为五湖平原。

气候特征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9℃)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四季划分大致以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之日至5月下旬为春季,约67天;自5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之日至9月下旬为夏季,约122天;自9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2℃之日至11月下旬为秋季,约62天;自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之日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为冬季,约114天。四季起止日期及长短变化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本区南部山区与北部丘陵平原气温有一定差异,向南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春、夏两季始日相对推迟2~4天,秋、冬两季始日则提前2天,其中夏季天数减少64天,冬季天数增加42天,春季天数增加22天,秋季天数变化不大,山区有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方,夏季气候十分爽。降雨量也是山区略高于平原丘陵地区,年最高降雨量达27362毫米。

水文特征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流域内水量丰富。流经这里的河流主要是信江,信江是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河道宽阔(250~350米),流量丰富。信江的一级支流泸溪河贯穿龙虎山,多年平均径流深1140毫米,流量20.7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6.63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源丰富,这里的水质清澈,无异味,PH值呈中性,达到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100%达到标准。

土壤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中低纬度地带,加上部分山地地形,土壤主要是红壤,山区的土壤呈垂直地带分布,主要有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等,在平地耕作区还分布着水稻土。

自然资源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属于古北界中国亚热带森林省东南沿海亚单元,具有岗地、丘陵和山地等多类型植被特征。龙虎山景区的低海拔处生长着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有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暖性针叶林等,还有竹林、灌木丛等,森林覆盖率达57%左右。龙虎山景区还保留大量的原始种群,保存大量百年以上的古树,如罗汉松、樟树、黄连木、桂花、杨等近300棵,还有11种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内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脊椎动物300多种,其中哺乳类69种,鸟类200多种,爬行类近50种。昆虫种类900多种。

正一观正一观

龙虎山风景龙虎山风景

龙虎山风景龙虎山风景

自然灾害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灾害性异常天气主要有倒春寒、小满寒、汛期暴雨及严重干旱。倒春寒主要出现在3月11日至4月11日期间,日平均气温小于10℃,无日照,阴雨连绵,山区甚至出现冰冻,造成早稻大面积烂秧,出现倒春寒年份的概率约76%;小满寒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期间,连续三天日均气温小于20℃,影响早稻生长,降低结实率,严重减少产量;汛期主要发生在4月至6月期间,雨量集中,暴雨造成洪水与地质灾害;干旱天气发生在7月至9月间,平原丘陵地带可造成农田严重缺水,甚至引发虫灾和山林火灾。

主要景点

编辑

仙水岩景区

仙水岩景区

僧尼峰

僧尼峰(“情侣峰下情永固”):又叫情侣峰,山峰高约200米,前峰像女性头像,后峰头部有裂痕,像一个受伤的男子倚靠在女人背上。历史上叫雌雄石,《龙虎山志》记载:雌雄石,在仙岩下,两石如人,抵背而立,俗呼公母石。僧尼峰在地质上属于崩塌残余型石峰类景观,是由于长期受雨水浸蚀冲刷、风化脱落而形成的。

僧尼峰僧尼峰

仙桃石

仙桃石高80余米,远观外形很像一个被咬了一口的巨型桃子,传说是孙悟空大闹天空时从蟠桃园摘来的桃子,吃一口可活九千岁,是民间长寿的象征。仙桃石属于受雨水冲刷风化脱落而形成的崩塌残余型石峰类景观。

仙桃石仙桃石

莲花石

莲花石位于仙桃石旁边,由十多块像花瓣一样的巨石组成圆形,像莲瓣绽开,远观像一朵含风不动的水中莲。中有小石,像莲花结子,石旁还有一座像青蛙的小石,构成了一幅“青蛙戏莲图”。莲花石是从较高山峰崩塌落下的岩石堆积而成的小型峰丛类景观。

莲花石莲花石

玉梳石

玉梳石外形像一把梳头用的梳子。民间传说用它可以梳去心中的烦恼和忧愁。玉梳石是从山体上崩塌下来的岩石受流水冲刷,沿节理掏空形成的齿状类景观。

玉梳石玉梳石

仙菇石

仙菇石石峰露出水面,圆顶突起,高约30余米,像一个大型的蘑菇立在水中。传说是八仙送给张天师的礼物。仙菇石是受河水长期冲刷浸蚀作用,根部内凹成环形凹槽,整体像一只蘑菇立在水中。

仙菇石仙菇石

石鼓峰

石鼓峰又叫文豪峰,高约80米,像一只巨鼓。从北面远看,很像鲁迅的头像,也像高尔基的头像,所以又叫文豪峰。

石鼓峰石鼓峰

道堂岩

道堂岩是一座高约60余米的山岩,临水一面由于河水冲刷,形成一个较大的水平洞穴,岩下水深湍急。传说张天师在这里做道场为过往客人祈福保平安

道堂岩道堂岩

云锦石

云锦石是一座高约100米,长约300米的石峰,从远处看,石峰像斧头劈成,垂直而下,五彩斑斓的颜色,像一块巨大的云锦披肩。传说这块由天上织女织成的披肩是人间的一道彩门,经过彩门可以带来幸福和吉祥。披肩顶部有很多野鸟栖息,排出的白色粪便浇在红色岩壁上。

云锦石云锦石

仙女岩

仙女岩是一座自然景观,高约一百余米,坐南朝北,北面石壁下部,像一裸体女子,被称为“天下第一绝景”。

仙女岩仙女岩

丹勺洞

丹勺洞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靠西岸金钟峰的石壁上,洞距水面约2米,洞高约10米,其外形很像盛物用的木勺。

丹勺洞丹勺洞

崖墓群

春秋战国崖墓群最集中的地方是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的西岸峭壁上,这些崖墓都在距水面10~60米之间,洞穴基本朝东。古人疑其为仙人所居,将其与其他岩洞合称为二十四岩,根据其外部造型和特点分别命名为三教岩,观水岩、仙仓岩、酒瓮岩、仙棺岩、药筐岩、丹灶岩、木屐岩、机杼岩、马厩岩、鹰架岩、染具岩、杵臼岩、仙乐岩、狮子岩、仙犬岩、仙羊岩、辘轳岩、铁炉岩、泥料岩、仙船岩、仙床岩、栖真岩、弈棋岩等。唐代王贞白在诗中写道:“白云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仙水岩春秋战国崖墓群以其崖墓集中、数量多,位置险、文物丰富堪称中国之最。

崖墓群崖墓群

无蚊村

无蚊村位于江西龙虎山泸溪河东岸仙水岩景区的许家村,共有50来户人家200余人,据载为许真君的后裔。历来靠打渔、种田为生,村中人多长寿,所以又有长寿村之称。该村依山傍水、冬暖夏凉、气候温和。村里却有一奇特现象,就是没有蚊子,因此被称为“无蚊村”。

无蚊村无蚊村

排衙峰

排衙峰是通往龙虎山的第一个关口,山势为南北走向,呈狭长型,最高峰海拔267.5米。排衙峰由多组山峰组成,一字排开巅连起伏,有骆驼峰、芙蓉石、醉罗汉、鲤鱼峰状元峰。幽谷中有狐狸岩,谷前山上有一石崩裂如刀切斧削,俗称为“大刀切“,相传是关羽试刀时候形成。

排衙峰排衙峰

仙人城

仙人城因唐代诗人顾况写有“楼台彩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而又名叫仙人城,是龙虎山主要景点之一。整座山峰拔地而起,犹如一柱擎天。经过三道山门,攀720级台阶及上山顶。沿途有仙鼠石、凤凰桥、仙水井、仙姑庵、清浊水池、龙化池、兜率宫等十多个景点。

仙人城仙人城

龙虎山景区

龙虎山景区

正一观

正一观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年),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

正一观正一观

龙虎山

龙虎山包括龙山和虎山,位于正一观后,主峰大虎头海拔247米,为百里龙虎山区的心脏。传说东汉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到此处炼丹修道,有青龙白虎幻绕于丹鼎之上,丹成龙虎见,故改名为龙虎山,另说两峰相峙,状若龙虎,故名。龙山虎山,相峙耸立,其周围有水帘洞和濯鼎池、薛家寨、双狮滚球等景点。

龙虎山龙虎山

七星池

七星池位于正一观前,是正一观景点组成部分,由7个圆形水池组成。水池排列的形状模仿天上北斗七星。以甬道为界,北边4口是斗杓,分别叫天枢、天璇、天机、天权;东边三口是斗柄,分别叫玉衡、开阳、摇光。北斗七星是古人星宿崇拜的对象之一,表示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正一观前的七星池,即是古人这种愿望的反映,同时还起着蓄水防火的作用。

七星池七星池

仪门

正一观仪门在正门之后,仪门一般指的是官署大门之内的门,取有仪可象之意。仪门显示了正一观地位的高贵和威严。仪门上绘有道教护法四大门神:手执宝印的是天蓬玉真寿元真君,手持宝剑的是天猷仁执灵福真君,持戟的是翊圣保德储庆真君,手持火轮的是佑圣真武灵应真君。

仪门仪门

九曲洲

九曲洲位于正一观的南面,上清河的北岸,距正一观约3千米。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点,整个游览区面积450余亩。游览区内有竹园、梨园、桃园、钓鱼池、休闲区和会议厅、别墅等景点和设施,是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科考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

九曲洲九曲洲

上清宫景区

上清宫景区

上清古镇

上清古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上清宫景区内,距鹰潭市区25千米,古镇上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千米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留候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

上清古镇上清古镇

大上清宫

大上清宫,初名天师草堂,又称真仙观、上清宫、上清正一宫,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龙虎山上清镇东部,地处龙虎山下,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始建于东汉年间,自北宋开基设坛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是历代正一道天师阐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场所,为中国道教分支正一道原祖庭。

大上清宫大上清宫

天师府

天师府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清镇。宋崇宁四年(1105年)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1319年)迁建于上清镇长庆坊,明洪武元年(1368年)移建今址。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被焚毁。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并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

天师府天师府

天门山

天门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市龙虎山上清镇东南部,距上清镇7千米处,与嗣汉天师府南北相对,面积6000多亩,最高海拔1300多米,是龙虎山景区的最高峰。相传,天门山为张天师遁化成仙进行天庭之所,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游历于此。

天门山天门山

圣井山

圣井山景区分为综合服务区、主体漂流娱乐区、中转服务区、生态探险观光区四大部分;主要项目有峡谷漂流、游客中心、圣境精灵乐园、度假酒店、旅游索道、游览游步道、4D沉浸式投影时光隧道等。

圣井山圣井山

应天山

应天山,又名“禅师山”、“象山”,位于上清镇东8千米处,应天山海拔811米,山有九峰,联络如翠屏。唐代佛寺丛林制度的创始人马祖曾结庐山北;宋代元丰年间僧人莹者在南麓鸡脚岭建寺,称“应天寺”,山因易名“应天山”;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教育家陆九渊应门人彭世昌的邀请到应天山,“环顾山形,宛然巨象”遂名“象山”自称象山翁。创象山草堂。书匾“象山精舍”,居山讲学五年(1187~1191年),弟子逾千人。南宋绍照二年(1191年),陆象山奉诏知荆门军,象山精舍日渐衰落。江东提刑袁甫是陆象山的再传弟子以应天山交通不便等缘由,上书朝廷,将象山精舍迁建于贵溪县城信江对岸的三峰山下。南宋绍定五年(1132年),赐匾额“象山书院”。“象山书院”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应天山景区的主要景观景点有象山精舍遗址、应天寺遗址、七级瀑布、九峰联屏、射箭石、番经石、歇石等。

应天山应天山

马祖岩洪五湖景区

马祖岩 洪五湖景区

马祖岩

马祖岩游览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洪湖乡水北村委会响溪村东北面约5千米处。此处山环10里,四周岩石壁立。因山顶岩石状如马头,初名立马岩。后因唐代高僧马祖道一禅师(709~788年),中国佛教丛林制度创始人,洪州宗创立者,对中唐后禅宗南宗在江西、湖南广泛传播影响极大,形成江湖派,在此传授禅经,遂改名马祖岩。内有山谷,呈马蹄形。其主要景点有一线天、岱宗讲堂、穿岩、月池等。

马祖岩马祖岩

天鹅湖

天鹅湖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洪豪公路边,距206国道2千米,距仙水岩北面4千米。景点包括千佛洞、保驾峰、螺丝岭等,历代多有文人墨客涉足于其中。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到此一游,并在日记中记下了这里的岩洞、寺院等。著名禅师马祖曾到此讲经,引来许多僧人在一排长约250米、连成一片,可容纳千人的岩洞中筑室为居,至今石壁上还留有当年人凿下的圆印。天鹅湖,以湖面形似天鹅而得名。

天鹅湖天鹅湖

香炉峰

香炉峰游览区位于江西省贵溪市余家乡口上村委会西3千米处。是龙虎山九十九峰之一。因山顶平圆,形似香炉而得名。清代《龙虎山志》载:“香炉峰,在龙虎山西北,挺然侍立,凿石磴,盘旋而上,途中,更凿石眼攀援,绝顶有禅寺。”香炉峰巍然屹立,四周被香炉峰水库所环绕。半山腰有岩洞,洞内为春秋战国时的崖墓。这里有仙人洞、仙人床、千丈坡、试胆壁,上面有泉水、竹林、石墓遗址。明代黄应元《游龙虎山香炉岩》诗曰:“春烟漠漠雨溟溟,锁断香炉万仞青。此日乘舟看不足,何时携杖扣岩扃”。

香炉峰香炉峰

洪五湖

洪五湖景区由洪湖、五湖两水库和周边景观组成,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洪湖乡中部。五湖水库建于1957年,是余江县第二大水库。总库容2240万立方米,最大水面7000亩。湖面形似手掌,故名。中有小岛,随着水位的升降涨落,时大时小。随着季节的交替和气候的变化,湖光山色,迥然不同。水库北端建有主坝,高42.3米,长1165米。水库中鱼很多,有鲫、鲢、鲤、草、鳝等20多种,年产7.5至10万公斤。水库中,鸟也多计有白鹤、灰鹤、大雁、野鸭等10多种珍贵鸟类。是著名的候鸟区。

洪五湖洪五湖

鬼谷洞景区

鬼谷洞景区

凝真观遗址

凝真观遗址位于上清宫南35千米,鬼谷洞的山脚处,面积约1800平方米,从残存的石砌地基来看,这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由南唐中主李璟及其子后主李煜出资创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道士韦翛然、吴宝华居此修炼,北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年)重修。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年)道士吴与顺重建,时有四殿四堂,及左右道舍与配房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有诗《鬼谷岩》:“鬼谷岩前石,唐文字字奇。何当拂苍藓,细读老君碑。”从鬼谷仙师在此地修道授徒,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1998年底,在凝真观的遗址上塑就鬼谷仙师神像,经鹰潭市宗教局批准,已有道徒数名在此出家修行。隶属正一派道观,是道教第十五洞天奉祀祖师和天神地祗的场所,也是道友聚会,切磋纱横之学,弘扬道教文化,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凝真观遗址凝真观遗址

鬼谷洞

鬼谷洞位于云梦山的半山腰处,形似崖屋状,外敞内收,高约3米,深约8.5米,宽约4.8米。洞壁为海底沉积岩,洞口两侧有人工凿成的门栏,上方有装门的石孔,洞门有象形的鲤鱼把守,上方左右两侧有天然的石钟、石鼓。相传古人敲一下鼓,洞源村都能听到。岩顶有象形的日月星辰,传说顶部有一个浅浅的凹形圆孔,人称天然月亮石,盛传它会移动。数百年来,它已从洞顶慢慢地移动到了洞顶的边缘,当时,百姓只要到了鬼谷洞就会关注月亮石的位置,传说:“月亮下山时,天下应大同。”洞的最深处是一尊鬼谷仙师的塑像。

鬼谷洞鬼谷洞

千年豆科

紫藤

千年豆科紫藤生长在鬼谷洞的右侧。古藤的形状酷似蟠龙,有龙眼、龙须、龙嘴,当地百姓又称之为龙藤。龙藤直径达24厘米,围径达72厘米,粗如水桶,高约数丈,位于鬼谷洞左旁。元代大诗人袁桷有诗赞叹:“纵横太古石,短长千岁藤;感彼岩居子,独饮古涧水。”此藤至元代便有千年,至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千年豆科紫藤千年豆科紫藤

鬼谷小洞

鬼谷小洞在鬼谷洞右边约100米处,洞口呈不规则形。洞口宽35厘米,高50厘米,洞径约45厘米,口面向上,莹润光滑。洞之上方巨岩耸崎,呈重楼复阁之势,成了这座灵洞的天然屋顶。洞内光线幽暗,洞深约8米,成螺形,钟乳倒悬,岩景粗犷。有蝙蝠栖其中,见人四处纷飞,但不撞击人体。人若进洞,必须脸朝黄土,五体投地,先下左脚,后下右脚,投入身躯,然后双手并举,垂直而下,方能落地。此洞是鬼谷仙师闭门修炼的地方。

鬼谷小洞鬼谷小洞

张仪井

张仪井又称林泉井。处于鬼谷大洞之左30余米,并处于天然崖洞之中,井口状如一横卧的宝葫芦,口径约2米,泉水清澈见底,不溢不涸,即使落入了竹叶,也不腐败,没有一丝异味。据说,此井是由鬼谷仙师之徒张仪管理并维护,具有“林泉止处,永作丹丘”之称。

张仪井张仪井

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

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以独特典型、类型齐全的丹霞地貌景观以及与之融为一体的丰厚道教文化、崖墓文化景观为主要特色,兼有火山岩地质地貌遗迹。是以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揽胜、文化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国家地质公园。

象鼻山象鼻山

象鼻山是龙虎山地质公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是长期受雨水冲刷溶蚀风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高约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梁凌空垂下,整个山体就像一只巨型石象在汲水,以象鼻山景点为主的游览区还有仙丹盒峰、龙胆赤壁、观象台、正一仙峰、百岁洞府、金龙汲水、倒挂藤萝、虚靖堂、畲寨、斧劈神山、面具岩、雄狮回头、金龟翘首等。“仙象雨霁”是龙虎山陆路八大景观之一。

文化活动

编辑

名称由来

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得名。

道教文化

“天师”是张道陵创立道教时,自封的领导称号。当时他在巴蜀地区建立了二十四治,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制度,就相当于教区。各治首领为“都功”,而张道陵本人任首治(中央教区)都功(天师道信物“阳平治都功印”即因此而来),并自领“天师”称号。自此之后,天师世袭,其子孙后嗣,凡继位者均自领“天师”称号,非张氏血脉不得继位。张道陵(祖天师)和其子张衡(嗣天师)、其孙张鲁(系天师)均在巴蜀一带活动,传说都飞升上界,位列仙班。其曾孙张盛(四代天师)在汉末迁至龙虎山并定居。第四代天师从蜀地迁至龙虎山并定居下来后,龙虎山就成了“天师祖庭”,很长一段时间是“道都”或者南方“道都”,其地位不言而喻,所以龙虎山可以说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龙虎山天师府是历代天师所居之处,有正一道祖庭的称呼。正一道即天师道,其前身是五斗米道。汉末,张鲁投降曹操,巴蜀五斗米教出现了分裂,其中一部分流传到江东,叫正一道,自汉中迁居至龙虎山。所以早在东汉时期,正一道兴盛时,龙虎山道教宫观规模宏大,数量众多,有10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还有敕书阁、藏经楼、学宫等众多文化教育建筑,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天师府,上清宫,正一观等。

明初,太祖朱元璋加赐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把张天师的权力从掌江南道教事扩大到掌全国道教事,龙虎宗成为最显赫的道教宗派,龙虎山成为全国道教的中心,天师成为全国道教的精神领袖。但在清朝龙虎山的宗教地位逐渐下降。清乾隆中期,天师地位由一品一度降为五品,后复三品。尽管如此,慑于民众信仰和传统习俗,清王朝仍赐天师世袭嗣教,加恩视正三品,并“永为例”(道教之音),直到清末,龙虎山道教地位虽然下降(其实是道教整体地位下降),但道教祖庭地位仍然是非常崇高的,仅次于武当山白云观等。

龙虎山

悬棺之谜

悬棺吊装悬棺吊装

龙虎山峭壁上的202座悬棺,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未解的谜团。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有腐朽的木板从仙水崖飘落到芦溪河上。随后发现,距离水面或高或低的悬崖绝壁的缝隙间,竟然有不少墓穴。1978年,考古人员先后对周围约2.5千米范围进行考察,发现有崖墓100余座。考古发掘工作历时3个月,科学清理崖墓14座,其中11座崖墓位于水岩,另外几座崖墓则位于水岩附近的仙岩等处。发掘共取出棺木39具,保存较完整的人骨架16副,崖墓中出土陶器、原始青瓷器、竹木器、纺织器材、纺织品等220余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对棺木进行放射性碳素测定后得知,棺木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证实这批崖墓属于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名人

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世人称他为象山先生。原籍江西省金溪县青田人,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在宋乾道八年(1172年)中了进士,曾担任过县主簿官职。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他的学生彭世昌到上清镇访友,见上清的应天山“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便和朋友商议,修建草庐延请陆九渊上山讲学,陆九渊慨然答应,靠妻子“捐奁中物助之”,建了一个草房自居,因看见应天山山形如象,取名叫象山精舍,自称为象山翁。他的学生纷纷慕名前来求学,并在精舍周围各自结室而居,形成颇有规模的书院。在前后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先后有近1千人前来求学,连当时已负盛名的理学大师朱熹也很向往,他写信给陆九渊说:“闻象山悬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益盛,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陆九渊去世后,他的再传弟子将象山精舍迁到贵溪三峰山下,并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由于它的显著教学成绩和深远的影响,与岳麓、白鹿、丽泽书院齐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南宋四大书院”之一。陆九渊的教学思想自成体系,以“明理、志道、做人”为办学宗旨。他办学的最突出特点是不用学规,提倡言传身教,主张学以致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可以说他是当时颇负盛名的教育家。陆九渊提倡心说,提出“心即理”的思想,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的学说后来由明代的王阳明继承发展,并成为当时思想流派,人称陆王学派。陆九渊因此被后世称为“百世大儒”,是南宋著名哲学家。后人将他生前所著所讲编为《象山全集》共三十六卷。陆九渊后裔一支现居住在龙虎山镇西源陆家村。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末名医,浙江义务人,因世代居住在丹溪,被称为“丹溪先生”。早年拜名医为师,博览群书,而有创新。在医学上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创立著名的滋阴学说,成为中医学上养阴派代表人物,行医以寒热虚实辩证施治,对症下药,屡见神效,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医家,中国十大医宗之一。他的学说传入日本,形成日本汉医中的丹溪学派,近代有“丹溪学社”。朱丹溪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凡有求医,风雨无阻,救济贫困病患,乐于施赠药品。著有《伤寒伤辩》《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等。朱丹溪曾到贵溪上清行医多年,当时上清一带痢疾大流行,朱丹溪昼夜不断施药治疗,救活了许多人命。老百姓为表示感恩,在他去世后,自动集资在上清镇西头“长庆寺”内塑朱丹溪像,并改名为“朱老爷庙”。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二日,附近的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到上清漾会,聚集在上清古街,做买做卖,走亲访友,热闹非凡,形成一道民俗风景线。

夏言(1482~1548年),字公瑾,号桂洲,上清镇桂洲村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明嘉靖元年(1522年),16岁的明世宗继位,夏言多次上疏劝其关心政事,深得朝臣和世宗皇帝的一致称赞。夏言奉诏敕饬朝廷人事,淘汰冗官冗员3200名。明嘉靖七年(1528年)夏言调吏部,上疏请皇帝“亲耕南效,后亲蚕北郊,为天下倡”,即建议皇帝皇后带头,倡导天下重视农桑。夏言还协助世宗更定文庙祀典及各种礼仪,博得皇帝的常识和信任。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月升为武英殿大学士,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加封为少师、太子太保,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居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夏言因昭制疏上有误字,被排挤罢官回到江西,在家乡贵溪象山书院下建“象麓草堂”自居。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被重新起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针对河套地区三面凭河,土地肥沃,而不断遭受鞑靼部入侵骚扰的情形,他积极推荐并支持总督三边的兵部侍郎曾铣力主收复河套,被权臣严嵩陷害罢官。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又遭陷害,皇帝命把本已罢官放归的夏言从行至通州的路上逮回处决。嘉靖之子穆宗继位后,予以昭雪,并追溢为“文愍”。夏言著有《桂洲集》十八卷及《南宫奏稿》传世。他的诗作能揭露社会矛盾。如《安乡道中观女人插田》中写道:“南村北村竞栽禾,新妇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掷新秧如掷梭;打鼓不停歌不歇,似比男儿更臂力;自古男耕和女织,恰尔一身勤两役。吁嗟呼!长安多少闺中人,十指不动金满身”。

张宇初(1340~1410年),字子璇,号无为子,别号耆山。明洪武十年(1377年)被袭封为第四十三代天师。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奉敕重建大上清宫。明建文帝时曾一度遭贬,于是在乡里黄箬峰下(龙虎山东南5千米处)建岘泉精舍居住。明永乐四年(1406年),受命编修道教书。张宇初读书过目成诵,博学经史诸子百家并擅长书画,写墨竹、精兰蕙,自成一家,人称为“列仙之儒”。他认为:文以载道,只有“道充,义明,气足,才能发乎词章,而得性情之正。”著有《岘泉集》20卷,编写《龙虎山志》十卷及《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等传世,是道教理论集大成的一位天师。

娄近垣(1689~1778年),字三臣,号郎斋,自号上清外史。松江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境)人。娄近垣自幼在龙虎山学道,对道教理论,道规道法有很深的造诣。清雍正五年(1727年)随55代张天师例觐入京,奉命留京办事,清雍正八年(1730年)授四品龙虎山提点,封为钦安殿住持,敕修大上清宫。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敕封为妙正真人,赐大光明殿开山正住持。清乾隆皇帝继位,封通议大夫,赐三品俸禄,掌管道录司印务,住持北京东岳庙。娄近垣在清代正一道士中,著作最多,有《南华经注》一卷,《御选妙正真人语录》一卷,重修《龙虎山志》十六卷。增删并刊印《黄箓科仪》十卷,使清代的斋醮仪文备于此书。

名优特产

捺菜

捺菜起源于道教圣地龙虎山,被人称之为“龙虎山道菜”,是龙虎山特色小吃之一。因为所用材料为芥菜,形如雄狮,根发九枝,故又被称作“九头狮菜”。据传当年张天师四方云游之时,经常随身携带食用。来自世界各地的正一道信徒品尝捺菜后,均赞不绝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龙虎山,品尝后也称之曰:“京省驰名,独此一家。”此后,捺菜成为朝贡天子的贡品,因此也叫“贡菜”。

茄子干

茄子干是龙虎山的汉族小吃,它集香、辣、甜、咸、糯多种口味于一身,食之有韧劲。茄子干选择原料讲究,制作工艺复杂,味道传统,并包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生津开胃,并且对晕车、晕船及孕吐有显著的作用。根据相关史书记载,茄子干距今已有超过六百多年的生产加工历史。

豆角干

豆角干是龙虎山特色小吃,以优质大豆、豆角、小麦粉、蒜蓉为原料,并佐以多种纯天然香料,经过多种复合加工手段调制,鲜辣爽口、久嚼不烂。

南瓜干

南瓜干是龙虎山特产小吃,集香、辣、甜多种味道为一体,口感香辣韧又软黏。南瓜干以南瓜、糯米为原料,经过诸多工艺精制而成。

景区活动

寻梦龙虎山

《寻梦龙虎山》剧情分为《序·入梦》《生之逍遥》《山水之逍遥》《心之逍遥》《尾声·出梦》五个篇章,紧扣“神仙地,逍遥游”这一主题,着重展现“千古名岳,道都仙山”的仙境风光,突出表现龙虎山丹山碧水的风光。其中,道教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民族留下的千古之谜,都作为素材及主故事线索进入到剧情中。《寻梦龙虎山》获得“2014年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015年度全国旅游优选投资项目。

寻梦龙虎山

道教文化节

龙虎山每两年会举办一次道教文化节,从10月18日至20日共三天(具体时间可能有调整),是龙虎山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

龙虎山

所获荣誉

编辑

1988年8月6日,龙虎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8年,龙虎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的中国丹霞项目,是2010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

2009年,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

2010年,龙虎山及龟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2年,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7年9月,龙虎山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2021年4月16日,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入选江西省首批“美丽宜居与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试点县公示名单。

2022年12月,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入选2022年11月AAAA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100强榜单。

2023年,龙虎山荣获2023年度“中国5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奖,年度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旅游信息

编辑

购票须知

景区开放时间:7:00~17:30

主要景区票价

1、仙水岩景区船筏联游价格(含游船票、导游票在内):淡季执行120元/人次,旺季执行139元/人次。

2、龙虎山竹筏景点联票价格(含竹筏票在内):淡季执行120元/人次,旺季执行139元/人次。

3、上清竹筏景点联票价格(含竹筏票在内):淡季执行125元/人次,旺季执行145元/人次。

单景点

单景点门票价格

景点名称

门票价格

龙虎山景区

130元起

寻梦龙虎山

178元起

龙虎山景区上清景区

55元起

圣井山景区

40元起

花语世界

30元起

龙虎山水上乐园

30元起

仙人城景区

34元起

古越水街

30元起

5G+VR热气球体验馆

38元起

龙虎山问道影院

30元起

优惠政策

1.身高1.2~1.5米之间儿童,24周岁以下全日制学生(18周岁以下学生可提供户口本),60周岁(含)以上的长者。

2.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或者广电总局颁发的《记者证》的记者及省级以上新闻单位记者、持省级(含)以上摄影家协会《会员证》的会员、持有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导游证和领队证和旅游行业总经理资格证书的人群、持有“江西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卡”的高层次人才、持有江西省文明委颁发的全国道德模范礼遇卡的公民、优抚对象(残疾退役人员和享受抚恤补助人员)。

3.残疾人,双下肢残疾人和其他重度残疾人的陪护人员(限1人)。

4.现役军人。

5.在职、退休、残疾消防救援人员和消防救援院校学员。

6.江西省各级公安机关在编在岗民警(有效期2021年6月20~2024年6月20日)。

7.三孩家庭的孩子及其父母(有效期2021年7月1日~2024年6月30日)。

8.生肖属虎的游客。

9.江西省内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的教师。

龙虎山美景。

交通指南

铁路:鹰潭位于浙赣、皖赣、鹰厦三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乘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杭州、福州、厦门、昆明、长沙、南京、南昌、九江等大城市。

公路:鹰潭站西侧的长途汽车站乘往仙水岩方向的班车(5:30~17:30,15分钟一班,票价5元,半小时可达);206国道(烟台~汕头)、320国道(上海~瑞丽)经过鹰潭,到龙虎山的交通也因此而方便。

航空:龙虎山到福建武夷山机场116千米,距南昌机场120千米。

水路:乘船可到达鄱阳湖。

旅游线路

龙虎山一日游

上午:从鹰潭乘汽车至上清古镇,参观长庆坊、留侯家庙、上清宫、天师府、天源德药栈、古街、吊脚楼。

下午:从上清竹筏码头乘竹筏或皮艇漂流至九曲洲、正一观、仙水岩,顺泸溪河游览雷打石、三怪石、龙虎山、仙水岩十大美景、春秋战国崖墓群、无蚊村,象鼻山观看崖墓“升棺”表演。

龙虎山三日游

第一天:上午,参观上清古镇、上清宫,午餐后或游览天门山,或乘上清竹筏到正一观参观。

第二天:上午到仙水岩进行船筏联游;下午游览象鼻山、仙人城。

第三天:上午:游览应天山;下午:冷水大峡谷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