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 编辑

生态学术语

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学名词,指特定陆地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陆地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积的1/3,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环境以及食物和衣着的主体部分,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其它生态系统一起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正常功能。

概念释义

编辑

名词解释

陆地生态系统是指特定陆地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

主要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积的1/3,它是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环境以及食物和衣着的主体部分,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陆地的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生物群落的种类也很多,两者的相互结合从气候炎热的赤道到气候严寒的两极,从气候湿润的近海地区到大陆腹地的干旱荒漠,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陆地生态系统。

影响因素

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化与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海陆分布和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的差异所导致的太阳辐射量和季节变化,以及与太阳辐射量相联系的水热状况,即水分和温度。通常情况下,水热条件变化的主导因素包括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等。纬度主导温度条件,形成纬向地带性;经度主导水分条件,形成经向地带性;海拔高度影响温度和水分,形成垂直地带性;还有地形与岩石性质的不同,也对陆地生态系统有所影响。

  • 1.

    纬度:太阳高度角及季节变化因纬度而不同,太阳辐射量也因纬度而异。北半球天文辐射量与可能辐射量沿纬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辐射量的不同引起热量的差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个纬度(平均为111千米,在0~10°低纬度地区纬度约为110.57千米,90°时为111.7千米),气温平均降低0.5~0.7℃。由于热量沿纬度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与苔原,即所谓的纬向地带性。

  • 2.

    经度: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引起水分梯度沿经向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类型的经向分异,即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如我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植被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随经度变化的规律。有人把这种变化与纬向地带性并列,称为经向地带性。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严格的自然地理规律,后者是在局部大陆上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而在其他大陆如在澳大利亚,这种经向变化就大不相同。

  • 3.

    海拔高度:在对流层内,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左右,或每升高180米,气温下降1℃左右,而降水量最初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达一定界线(最大降水带)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在垂直方向的规律性更替,该现象被称为垂直地带性。

  • 4.

    地形与岩石性质:地形与岩石性质对生态系统的分布也有重大的影响。如中国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使中国亚热带出现了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又如,在同一地区范围内,酸性岩石区与碱性岩石区分布着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

  • 名词辨析

    编辑
    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

    区别:陆地生态系统主要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态环境极为复杂。从炎热的赤道到严寒的两极,从湿润的近海到干旱的内陆,形成各种各样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无水的浮力,温度变化大,多数营养物质通过土壤溶液进入生物体。

    联系: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都是组成地球生物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术语分类

    编辑
    根据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结构分类,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极地(苔原)生态系统。除此之外,还有人工影响形成的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价值意义

    编辑
    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是生物学领域里的课题之一,是与分子生物学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宏观方面的研究。它是生态学研究的必然发展,是生态学和各有关学科的综合和概括。

    实际应用

    编辑
  •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的制约因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包括耕地资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和农田生态系统抗逆性降低、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灾害风险增大、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通过耕地保护、农作物轮作、农作物与家禽多样化、养分循环利用、害虫天然控制、土壤保持、降低肥料等外源投入的副作用等方法,可以防止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通过优化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等方面,可以促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 分类学

    上一篇 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