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 编辑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景点

陋室陋室

陋室,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陋室东街,是唐朝长庆四年(公元824年)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有铭,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门庭“陋室”二字为诗人臧克家所题。

1986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被授予“马鞍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陋室

地理位置: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

所处时代:唐朝

保护级别: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编辑

824年(唐朝长庆四年),刘锡在和州担任刺史时所建。有铭,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南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

陋室

1515年(明朝正德十年),和州知州黄公标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建有“梯松楼”“半月池”“万花谷”“舞鹤轩”“瞻辰亭”“虚山亭”“狎欧亭”“临流亭”“迎熏亭”“筠岩亭”“江山一览亭”等,后来俱遭兵燹。

清朝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宋思仁在旧址重建陋室九间。室前有石铺小院和台阶,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室后有小山、龙池,碧波如洗,游鱼浮沉。

1917年(民国6年),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室产有石铺小院和台阶,室后有小山,颇为雅洁,形似卧龙,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龙池”,碧波如染,游鱼浮沉清晰可见。

陋室铭

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并建空花围墙一道。门庭“陋室”两字为当代诗人臧克家所题。《陋室铭》由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刻碑。陋室正厅塑有刘禹锡站立像,上悬“政擢贤良”横匾。主室立柱分别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986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和县在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建成“陋室公园”。面积50多亩,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临流亭、履仙桥等。

2012年11月,被授予“马鞍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结构规模

编辑

陋室陋室

陋室3幢9间呈品状,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主室斗拱飞檐,古雅别致,内有刘禹锡塑像。偏屋白墙黑瓦,简朴小巧,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整体布局典雅庄重,古朴生辉。

历史典故

编辑

刘禹锡刘禹锡

刘禹锡18岁考取进士,后不断擢升,历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他为人正直,气骨高遒,在朝内反对宦官的腐败和藩镇的割据势力,后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被一贬再贬,最后革职为和州刺史。

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州府,可和州知事受权贵唆使,不按政策办事,把他排斥在城南郊外临江而居。对此,刘禹锡不但不埋怨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并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乃一迁。

陋室陋室

和州知事没有达到目的,便将刘禹锡从城南郊外折腾到城北郊外,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住房虽然小了,不临江,但靠河,刘禹锡心胸豁达,乐观向上,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此乃二迁。

和州知事见刘禹锡仍很高兴,气不打一处来,恼羞成怒,说你刘禹锡不是喜欢江河风景吗?今天我就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住房也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的小屋!

谁知刘禹锡住进小屋后,触景生情,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前,以志鞭策自己。

诗词名篇

编辑

陋室铭

刘禹锡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地理位置

编辑

刘禹锡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