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北站 编辑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铁路车站

武汉北站武汉北站

武汉北站(Wuhanbei Railway Station),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货运编组站,衔接京广铁路、合武铁路、武麻铁路、武九铁路、汉丹铁路的重要站点,是武汉枢纽的“心脏”。

武汉北站于2006年4月18日动工兴建; 于2009年4月27日完成交工验收工作; 于2009年5月19日投用运营。

截至2012年2月,武汉北站站场规模为双向三级七场,总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2.05亿元人民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武汉北站

外文名:Wuhanbei Railway Station

投用日期:2009年5月19日

车站类型:双向编组站

所属地区: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区域管理: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62000 m²

站场规模:三级七场

主要线路:京广铁路、合武铁路、武麻铁路、武九铁路、汉丹铁路

车站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道

历史沿革

编辑

武汉北站编组段武汉北站编组段

2004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签订《关于湖北铁路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谈纪要》,内容提及武汉北站相关建设。

2005年11月20日,武汉北站进行工程的前期建设工作。

2006年4月18日,武汉北站动工兴建。

2009年3月18日,武汉北站进行信号灯、接触网安装工作; 3月25日,武汉北站工程竣工; 4月16日,武汉北站进行联调联试工作; 4月27日,武汉北站完成交工验收工作; 5月19日,武汉北站投用运营,并举行揭牌仪式。

2010年5月24日,武汉北站完成竣工验收工作。

交通区位

编辑

截至2009年5月,武汉北站北接京广铁道、合武铁路、麻武铁路,南接京广铁路、汉丹铁路,并通过天兴洲长江大桥与武九铁路、京广货车外绕铁路衔接。

岔道路段岔道路段

站点规模

编辑

车站设计

武汉北站房屋统一采用了坡屋面造型的设计风格,车场采用双向三级七场混合式站型布置,共设有四个列检作业场 ,分别为上行到达、出发场和下行到达、出发场,其中,两个调车场间设交换场,预留下行辅助凋车场。

车场下行出发场与上行到达场之间设机务段 ,在下行到达场与上行出发场之间设机务折返段,在下行系统建达场与上行系统出发场之间设站修所,在交换场与下行调车场之问设整倒装站台,下行出发场外侧设军用站。

武汉北站车场布局示意图武汉北站车场布局示意图

设计参数

截至2009年5月,武汉北站占地面积约为4.867平方千米,房屋总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站场长度为8089米,铺轨267千米,股道总数128条,远期预留有175股道;单日可处理货运列车2.2万辆·次,后期可处理货运列车3万辆·次。

场别

上行系统轨道规模(股道)

下行系统轨道规模(股道)

交换场

总股道数

到达场

编组场

出发场

到达场

编组场

出发场

近期

12

36

12

11

36

15

6

128

远期

18

48

20

18

48

23

8

175

参考资料:

运营情况

编辑

配套设施

正负压货票管道传输系统

截至2010年11月,武汉北站运用正负压货票管道传输系统自动传输,不仅保证了货票安全、迅速、自动传送到目的地,也为提高编组站的运输效率发挥了巨大作用。

货运检查安全集中监控系统

截至2015年12月,武汉北站运用货运检查安全集中监控系统,该系统包含超偏载检测系统、轨道衡检测系统、站场视频监控系统、出发货车视频监控系统、超限检测及装载状态监视系统,整合了车务和车辆部门的预确报管理系统、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车辆5T检测系统,实现了列车进站预检、站内作业跟踪、出发监控闭环控制等功能。特别是该系统能够保存到达与出发列车的视频影像资料,为车辆故障分析和事故界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

截至2019年7月,武汉北站运用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简称CIPS系统),对电煤货车实施全程跟踪,提前预知电煤货车到达时刻、货车数量及电煤的品类、吨位及收货人,并对电煤车辆实行优先解体、优先编组、优先安排机车接运。

武汉北站全景图武汉北站全景图

运输流量

2009年5月18日至2011年1月10日,武汉北站日均办理车数为20649辆·次。

2010年11月13日,武汉北站办理车数达到20461辆·次;同月14日,武汉北站办理车数达到20307辆·次。

2019年7月1日至7日,武汉北站运送电煤1052辆·次,共7万余吨。

武汉北站停放的煤运车皮武汉北站停放的煤运车皮

建设成果

编辑

技术难题

武汉北站的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主要为:

1. 设计理念先进,技术领先。编组站在设计观念上充分吸收和借鉴当时中国国内外编组站设计的成功经验,采用领先技术,注重系统设计,对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流水性和灵活性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注重“前瞻性,系统性”,布局合理、紧凑,优化车站咽喉布局,在满足平行作业进路的前提下,使到车作业顺畅,既节约土地,又提高车站作业效率,节约了工程投资及运营维修费用。

2. 采用设备先进、安全、高效。编组站采用国内先进成熟的“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并采用了“服务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优化决策、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先进的设计方法,采用先进高效的“四推双溜自动化驼峰和点连式设备”,实现调度决策指挥自动化前提下的全面过程控制自动化,一方面提高作业能力,另一方面实现整体作业自动化溜放车辆速度可控化,极大地提高了编组站内的安全生产。

3. 工程科技含量高,采用技术新。编组站站调楼和机务段办公楼采用地热泵系统,站场照明采用灯桥和投光灯塔有机结合,供电采用AT、直接供电混合供电方式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桥涵设计采用大跨度大斜交连续框架桥、大跨异型高箱框架桥、超深排水竖井、斜交异型高挡墙等新技术,完成最宽106米的框架桥、最长603米的涵洞、最高12米的异型挡墙等特殊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为编组站顺利建设提供了技术保证。

4. 铁路生产力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编组站内机务、车辆设备在系统考虑京广线及其周边生产力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工程规模,从机车交路合理性、机车应用和配套均衡性、机车整备作业效率最大化、车辆段维修任务合理性等方面,提出机务车辆设备的配置数量,并一次规划,预留发展条件。从近一年的使用看,使用单位对此评价很好。

5. 生产设施综合集中,系统优化。编组站对生产设施采用系统整合,改变以往铁路生产设施各自为政的格局,本着统筹考虑、服务运输的指导思想,将同一或相近的生产设施集中整体优化,减少房屋面积1.2万平方米,省地400亩,为铁路编组站生产设施的设置和布局发挥了示范作用 。

荣誉表彰

项目名称

所获奖项

武汉北站(原名:武汉北编组站)

2010年度第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参考资料:

价值意义

编辑

黄昏下的武汉北站黄昏下的武汉北站

随着武汉北站的启用,武汉铁路枢纽内将形成一主二辅的货运格局,即一主为武汉北编组站,两辅为武昌南、武昌东编组站,这意味着,大部分货物列车将通过即将开通的天兴洲长江大桥、京广货车外绕线开行,穿越三镇闹市区的车辆将大大减少。(湖北省人民政府 评)

下一篇 襄阳北站

上一篇 汉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