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盛世 编辑

康乾盛世前期

康熙盛世康熙盛世

康熙盛世又称康熙之治,是康雍乾盛世的开始时期,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持续时间长达40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发展阶段。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康熙盛世

外文名:Kangxi times

政治:皇帝勤政,政治清明

军事: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

经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永不加赋

文化:修著《明史》,编篡《康熙字典》

外交:开放海关,签订《尼布楚条约》

疆域: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背景

编辑

清朝平定三藩后进入康熙盛世时期,统一台湾后开放“粤”(广州),“闽”(厦门),“浙”(宁波),“江”(上海)四个海关,这一时期清朝军力强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扫平准噶尔汗国。建立了东方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大清帝国。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二十九日,国力很宽裕,国富民强,更有条件减轻百姓的负担了。于是,康熙帝下了一道“永不加赋”的圣旨。康熙帝鼓励农民开荒,并给予奖励。给手工业者恢复了自由人的身份,允许他们随便开业。康熙帝对商业也相当重视,与国外许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因为实行了以上种种良好的政策,到康熙帝在位晚年,各行各业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社会安定了,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把康熙在位时的统治时期,称为“康熙盛世”。

表现

编辑

军事

日益强盛的八旗体制,清军入关,主要依靠八旗体制。,满蒙汉八旗成了大清政权的根本依靠力量。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为康熙帝决定撤藩,导致平西王三桂起兵反抗清朝政府,其他二藩相继响应,三藩之乱最终在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被平定,维护了中国的版图完整。

康熙采纳了安溪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授明郑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兵攻克台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尊敬并册封达赖政策外,还派兵于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北部的准噶尔汗国军队。此后,清朝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协助达赖班禅分理前后藏事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占领雅克萨城。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廷答应所请,准许沙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此后长达一百余年的时间中俄东段边界恢复了往日的和平。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先后在乌兰布统和昭莫多大破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而死。至此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

经济

康熙盛世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美国学者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即使是工业革命之后,亚当·斯密说:“中国和印度的制造技艺虽落后,但似乎并不比欧洲任何国家落后多少” 。康熙时期的经济与英国相比,中国经济的成就达到了质的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有着显著的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与明代有着显著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加能够维持新增人口的消费需要。

清代工商业早已非常发达。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在世界都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一说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重还要高。而康熙盛世人口数倍于明朝,铁和布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品总产量却远远超过明代的水平。到康熙盛世末期,中国工业产量达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远超二百年前的明代。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康熙盛世都远超明代。欧洲复兴以来,启蒙运动、体制改革、产业革命蓬勃发展,蒸汽机、纺织机、火车轮船、机械制造、现代工厂林立,大清帝国康熙皇帝也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清朝在这期间里有着许多发明创造和技术更新。

文化

康熙编篡明史,康熙字典等著作,绘制皇舆全图,大大推动了科技文艺事业的进步。在文化上清廷一方面支持知识分子钻研儒家经典,科举、考试。

外交

清朝将西方国家视为夷狄,着眼于怀柔远人和外夷归附,但又严加防范。在康乾时期向其朝贡的国家有朝鲜、琉球,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巴达山克、爱乌罕(阿富汗)、苏禄、博罗尔、玛尔噶朗、坎巨提、安集延、那木干、兰芳共和国等 。

评价

编辑

综合来看,康熙时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因此称为盛世。康乾盛世是对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并在乾隆时期逐渐形成“盛世”意识,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当今很多学者认为从横向来看,当时清朝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很大,称其为“盛世”并不为过。

下一篇 禁海令

上一篇 板块构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