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生动物 编辑
水生动物(aquatic animal)是指主要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大多数水生动物是在物种进化中未曾脱离水中生活的水生动物,也有像鲸鱼和水生昆虫之类由陆生动物转化成水生动物的水生动物,后者有的并不靠水中的溶解氧来呼吸。
水生动物
海葵
水生动物
由过量溶氧而引起的水生动物气泡病,主要是因水中浮游植物过多,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光合作用旺盛,致使饲养水中溶氧过饱和的缘故。这种气泡病不仅在夏季的鳗鲡、鲤、金鱼等淡水鱼类的育苗池中多见,在海水鱼类的育苗池中也可能发生。已有实验结果表明,在鳗鲡和鲫的育苗池中,当溶氧的饱和度达到350%时,开始出现气泡病,但是发病率较低,而当达到400%一500%的饱和度时,气泡病的发病率就上升得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氧气,即使过饱和,对水生动物的危害也是较小的。可采用向饲养池中加注地下水,降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密度,或采用降低水温的方法以降低其饱和度等对策。
水生动物
氨中毒
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有50%——80%是以氨的形式经鳃部排泄的。氨在体内生成时耗能很少,而且很容易溶解在水体中、并很快扩散,所以含氮排泄物以氨的形式对水生动物是极为有利的。而另一方面,因为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毒性,所以,排入水体中的氨是不宜积累的,而应经过氮循环系统转换成亚硝酸等毒性低的物质。然而,在高密度的集中化养殖池中,由于要投喂高蛋白饵料,由于氨的积累就持别容易发生氨中毒。急性氨中毒时,水生动物可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亚急性和慢性氨中毒则要表现出鳃上粘液分泌亢进,随后出现粘液分泌减少,上皮细胞肥大,增生,进而出现坏死现象。肝、脾、肾等各种器官都出现实质性细胞肿胀、出血和炎症。
对于水生动物氨中毒症的诊断可采用测定血浆中NH+4的方法,鲤和虹鳟在空腹或者摄食6小时后,当血浆中NH+4浓度超过400一500ug/L时,可诊断为氨中毒症。
亚硝酸中毒症
饲养水中的氨可以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而变成亚硝酸,进一步氧化变成硝酸而被水生植物利用。此外,还可以通过脱氮作用而生成氮气。与氨相比虽然亚硝酸对水生动物的毒性要低得多,但是,当集中化养殖池中的亚硝酸浓度过高时,也可能引起水生动物发生亚硝酸中毒症。
水生动物
亚硝酸可由硝化细菌的作用而氧化为硝酸,硝酸的毒性比亚硝酸低、在饲养中即使有硝酸的积累也不大可能引起水生动物中毒,但是可导致饲养水的PH值降低。
农药及污染物质的中毒症
为了驱除农作物的害虫和田间杂草,各种农药被广泛地采用,而这些农药随着农田排水而进入养殖场的池塘,经常引起人工饲养的水生动物中毒。日本曾报道内于沿岸海域因有机磷农药的污染而引起天然黑鲷,网箱中饲养的五条 和养殖对虾的大批死亡,由于除草剂流入饲养池而导致饲养鲤鱼的贫血症的发生。自1970年以来、对水生动物致死性很高的有机氯农药逐渐被致死性较低的有机磷农药所替代,随之而来的是由于有机磷农药对养殖水体的污染,致使水生动物脊椎骨弯曲症的发生。大多数有机磷农药都能阻碍动物乙酰胆碱的分解,积蓄在体内的乙酰胆碱可以引起水生动物肌肉的痉挛性收缩,其强度甚至可以导致骨折和脱臼。
环境污染物质引起的肿瘤
水生动物
细胞失控地增殖并集结成团称为肿瘤。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恶性肿瘤又称为癌,良性肿瘤也可能在其发生部位对机体造成挤压。恶性肿瘤还具有能转移的特性。然而,对于难以逐尾施治和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肿瘤而言,区分其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形成肿瘤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作为内因的主要有遗传因素、激素等。已知的外因主要有热刺激、机械刺激、放射线、化学致癌物质、病毒和寄生虫等。在鱼类虽然很早以前就有了有关肿瘤的报道,但是,真正弄清了其原因的只有由病毒引起的红鳟的口腔基部上皮肿瘤和鲤鱼的乳头肿瘤等少数几种。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