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珊瑚 编辑
红珊瑚是柳珊瑚目红珊瑚科红珊瑚属刺胞动物,别名贵珊瑚、浓赤珊瑚、撒丁岛珊瑚。群体呈树枝状,骨骼致密坚韧,枝上有许多圆形小坑。颜色深红、火红或桃红。红珊瑚分布于地中海西部和东部、大西洋东部。在中国台湾海域也能看到其身影。生长在温度高于20摄氏度的赤道及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水深100—1800米的平静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缝中。为水螅型的群体动物,会分泌形成树枝状的碳酸钙骨骼,穴居于骨骼上的圆形小坑中。以浮游生物为食。幼虫附着后10—12年性成熟,无性生殖。因过量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红珊瑚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于2008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I中;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Madrepora rubra Linnaeus, 1758
Isis nobilis Pallas, 1766
Gorgonia nobilis Linnaeus, 1789
Corallium rubrum Lamarck, 1816
红珊瑚
红珊瑚为水螅型的群体动物,群体生活的珊瑚个体。红珊瑚的骨骼呈树枝状复体。每个分枝中心都有一根角质的骨骼中轴,软体包围在骨骼外面,许多珊瑚虫围绕着轴生长。这些柱状轴高达20厘米,直径3厘米。红珊瑚虫的软体有中胶层和内胚层、外胚层二层细胞。红珊瑚虫通过外胚层分泌骨骼——红珊瑚。刚性菌落在基柱上向四面八方生长,生成一种毛茸茸的形状。枝干上分布着半球形的短花萼,基座扩展的息肉是白色透明的,有八只触角良好的小羽片。一旦珊瑚被触碰,息肉在盏内收回。柱形枝上具钙质骨针、骨片,径向对称,疣短棒状。颜色通常为暗红色。八放珊瑚隔膜上的纵肌束均为腹向排列,其体壁的环行肌也由内胚层发生,在口盘处特别发达。珊瑚纲的神经结构也是形成上皮神经丛和胃层的神经丛,只是具有更多的双极神经元,也有突触传导,所以反应较水螅纲动物迅速。没有特殊的感官。珊瑚纲动物多数为雌雄异体,其生殖腺位于隔膜上,在纵肌束及隔膜丝之间形成长带状,生殖细胞来源于内胚层的间细胞,但一般情况指向隔膜是不孕的。如果是雌雄同体的种,一般是雄性先熟(protandry),以避免同体受精。生殖细胞排到体外,在海水中受精,或在胃腔中受精,发育中经过浮浪幼虫,再发育成成体。
骨骼成分为碳酸钙。由个体的基盘部及体柱的下端表皮细胞向体外分泌钙质,共同构成一个杯状骨骼而不形成骨针,身体位于骨骼杯槽内。杯状骨骼形成时,个体的基盘部分分泌钙质形成基板,体柱下端分泌的钙质形成杯槽的四周称外壁,基盘的体壁在成对隔膜之间内陷,而其所分泌的钙质形成许多辐射隔板,隔板也随隔膜相应的分为一级隔板,二级隔板等。群体中个体之间也有共肉相连,共肉部分的外胚层分泌的钙质形成共骨(coenenchyme)。 珊瑚群体及骨骼增长的速度由种及环境而决定,温暖的夏、秋季节较寒冷的冬、春季节生长快,因此在珊瑚骨上留下类似树木的年轮样的生长环。
生活在较清洁的海水中,如果过多的陆源物质污染海水,便会抑制珊瑚取食、呼吸等正常生理作用的进行,就是说它们要求生活在标准盐度范围的海水中,即每升海水含35g的盐,而受污染的海水内的陆源物质也会降低海水的盐度。
红珊瑚生长要求的生境条件,从地中海——大西洋区和太平洋区的调查得知,它们要求有硬底、流急、无沉积物(特别是无陆源性沉积物)、水清、低光照、低温(8~20℃),其中地中海红珊瑚场最适温度是10℃。红珊瑚生长慢,寿命长,从幼虫附着后10~12年才性成熟,每年夏季产卵,其浮浪幼虫是负趋光性。由于红珊瑚较其他无脊椎动物长寿,其生长速度慢、成体死亡率低都是必然的趋势。
红珊瑚分布图
《华盛顿公约》CITES保护动物附录级别III。
列入《野生动植物种贸易欧盟监管法规》(EU regulation on trading with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2005 二级。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注:红珊瑚图册网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