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脉 编辑
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人体经脉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有”阴脉之海“之称。任脉起于胞中,止于下颌,共有关元、气海等24腧穴。此经主要有调节阴经气血、调节月经的作用,主要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相关病症。
中文名:任脉
别名:阴脉之海
起穴:会阴
止穴:承浆穴
据《灵枢·五音五味》记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胞中,也是《难经·六十六难》所说的“脐下肾间动气”所在,一般称为“丹田”,指督、任、冲脉之气均发源于此。
现代通译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古文释义
古文
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篇,据《素问·骨空论》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①,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②,至咽喉,上颐③,循面,入目。
释义
①中极之下:中极,穴名,在腹正中线脐下4寸。
②关元:穴名,在腹正中线脐下3寸。
③颐:指下颌部,即承浆穴。
生理功能
1.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2.
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症候主治
此经腧穴通过针灸主要配合治疗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可治疗神志病症。
名称 | 定位 | 主治 | 操作 | 图片 |
---|---|---|---|---|
会阴 | 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 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 直刺0.5~1寸,孕妇慎用。 | - |
曲骨 |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 | 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 直刺0.5~1寸,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
|
中极(膀胱募穴) |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 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 | 直刺0.5~1寸,孕妇慎用。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 - |
关元(小肠募穴) |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 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此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过度疲劳。 | 直刺1~2寸。孕妇慎用。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 - |
石门(三焦经募穴) |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 | 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经闭,带下,崩漏。 | 直刺0.5~1寸。孕妇慎用。 | |
气海 |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 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赢瘦(此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过度疲劳。 | 直刺1~2寸,孕妇慎用。 | |
阴交 |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 | 腹痛,水肿,疝气,阴痒,月经不调,带下。 | 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 |
神阙 | 在腹中部,脐中央。 | 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 禁刺,宜灸。 | |
水分 |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1寸。 |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 直刺0.5~1寸。 | |
下脘 |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2寸。 | 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痞块,食谷不化,脾胃虚弱。 | 直刺0.5~1寸。 | |
建里 |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 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 | 直刺0.5~1寸。 | |
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 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脾的强壮穴。 | 直刺1~1.5寸。 | |
上脘 |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 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谷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 直刺0.5~1寸。 | |
巨阙(心经募穴) |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 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 直刺0.5~1寸。 | |
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剑结合部下1寸。 | 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 斜向下刺0.5~1寸。 | |
中庭 |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中点。 | 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 | 平刺0.3~0.5寸。 | |
膻中(心包经募穴,气会) |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 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 | 平刺0.3~0.5寸。 | |
玉堂 | 胸正中线,平第3肋间。 | 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寒痰,两乳肿痛。 | 平刺0.3~0.5寸。 | |
紫宫 | 胸正中线,平第2肋间。 | 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 平刺0.3~0.5寸。 | |
华盖 | 胸正中线,平第1肋间。 | 咳嗽,气喘,胸痛,胁肋痛,喉痹,咽肿。 | 平刺0.3~0.5寸。 | |
璇玑 | 胸正中线,天突下1寸,胸骨柄中央处。 | 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 | 平刺0.3~0.5寸。 | |
天突 |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嗝。 | 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人0.5~1寸。 | |
廉泉 |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 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喉痹,吞咽困难。 | 向舌根斜刺005~0.8寸。 | |
承浆 | 面部,当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 口歪,齿龈肿痛,流涎,暴喑,癫狂。 | 斜刺0.3~0.5寸。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