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 编辑

中医方剂

附子理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二。有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之效。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基本信息

编辑

名称:附子理中汤

别名:理中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补中汤(《证治准绳类方》卷六)、参附理中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出处:《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二

组成:大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用: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歌诀

编辑

理中汤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组成

编辑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用法用量

编辑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功用

编辑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主治

编辑

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方义

编辑

小儿久泻不止,脾肾阳虚,不能温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伴脱肛,睡时露睛。命门火衰,阳不温散,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顿。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肾阳虚之表现。理中汤温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补脾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以附子温补脾肾,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干姜温胃散寒。郑钦安《医理真传》中云:“非附子不能挽救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能培中宫之土气”,人参微寒有刚柔相济之意,甘草调和上下最能缓中,五味药配合得当,治疗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诸证。方中附子温补先天真阳,白术健脾燥湿、补中宫之土,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阴,炙甘草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

运用

编辑

1、以小儿症见久泻不愈,形寒肢冷,睡时露睛为本方用方要点。

2、可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过敏性紫癜、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加减化裁

编辑

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胃气上逆,附子理中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顽固性便秘,附子理中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晕车之呕吐。

使用注意

编辑

附子用时注意先煎,用量不可过多。

附方

编辑

名称:附子理中汤

组成:黑附块、别直参、清炙草八、川姜、冬白术、生姜汁

主治: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名称:附子理中汤

组成:大附子、人参、白术、干姜、肉桂、陈皮、茯苓、甘草

用法:以水二钟,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煎,热服

主治: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出处:《良朋汇集》卷二

重要文献摘要

编辑

《医方考》: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下一篇 阴液亏损

上一篇 温中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