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竹斋 编辑
黄竹斋,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自学成才,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在仲景学说、针灸学、文献医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种,成绩甚著。诊疗工作中,独具匠心,尤以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突出。
中文名:黄竹斋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86年7月
逝世日期:1960年5月
职业: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
主要成就:以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突出
出生地:陕西省西安市
代表作品:《伤寒杂病论集注》 《针灸经穴图考》
1886年7月 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
1903年 功习文化、攻读中医书籍。
1911年 参加辛亥革命,襄办军需。
1933年 10月任中央国医馆理事兼编审委员。
1954年 任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
1955年 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60年5月 病逝于北京。
西安市
《中医杂志》
1935—1937年在中央国医馆和卫生署中医委员会的几次会议上,黄竹斋先后提出发展中医教育事业等深有见地的议案。这些提案当时虽未能实现,但却反映了他主张突出中医特色,吸取现代科学成就,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等学术思想。在此期间,他出版或再版了《医圣张仲景传》 ,《 伤寒杂病论集注》及《针灸经穴图考》等书。发行后受到高度赞誉。1935年春,黄竹斋将罗哲初保存之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 (桂林古本)及白云阁藏本《难经》亲手各抄一遍研读。他对这些新发现的版本非常重视。南京为日军侵占后,带抄本返陕,获爱国将领张钫资助,于1939年以木刻版印行公世。
1937年夏,他应针灸学家承澹盦邀请,去无锡中国针灸专门学校讲学,并将白云阁藏本《难经》刊登于该校《针灸杂志》上,因抗战爆发,只登三期中辍。黄竹斋基于爱国之情,又在中医委员会的会议上提出设立中医伤科医院、举办中医伤科训练班、分赴战区参加战场救护工作等提案。1938—1939年他还为筹办西安中医救济医院和陕西特效中药制药厂四处奔走。1943年曾被推举为西京中医专科学校校长。但这些事业都因得不到当时政府支持而夭折。
1940年后黄竹斋因不满当时政治之黑暗,愤然归隐于长安樊川,从事著述及诊疗。1945年他撰成《周易会通》 、 《老子道德经会通》 、 《白云阁藏本难经会通》 ,修订《孙真人传》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根据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撰成《伤寒杂病论会通》18卷,凡70万言,购旧石印机自印,于1948年行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竹斋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人民卫生工作,被选为长安县人民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1954年被聘任为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奉调赴京,受聘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后并任该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年近古稀,仍十分勤奋。一生著述多达50余种,涉及中医药理论、临床各科和医史文献,以及哲学、天文、数学等领域,其中以《伤寒论》研究造诣尤深。他对工作一贯积极负责,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受到大家尊敬,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出席了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黄竹斋关心体贴患者,辨证施治精当,善于针药并用,一生救治了许多疑难重危病人,对中风、偏瘫之疾尤为擅长,博得国内外患者的爱戴和赞誉。 《中医杂志》和《光明日报》均报道过他的事迹。他治愈国际友人半身不遂的消息,在前民主德国报刊上登载并受称赞。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他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贵的是,他崇尚仲景之学,但勇于探索,不受拘牵;他与中西汇通派的观点和具体见解并不类同,但也不是守旧派,远在本世纪初,他就注意寻找现代医学与中国中医学的结合点。
《孙思邈传》
后,经大量增补,1936年又刊印第三版。该书获得颇高评价,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作序说“能自出心裁,发前人所未发”。谢利恒更谓该书“据生理之新说,释六经之病源,贯穿中西,精纯渊博,可谓集伤寒学说之大成,诚医林之鸿宝也”。 《针灸经穴图考》是他的另一力作。作者取《内经》 、 《难经》 、 《甲乙经》为主,参考唐宋以降诸家有关针灸论述,撷精删芜,正讹补缺,“成书八卷,都凡正经十四,气穴三百六十有五,奇穴拾遗若干附焉”。经穴图谱以正常人体点穴摄影,制为铜版刊印。不但对每个穴位进行考证,而且在每穴之后列其主治证候及医案,冠以针灸要法,从而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本书亦以考据精实,广征博引而获广泛称誉。
黄竹斋有关中国医学史的著述中,以《医圣张仲景传》最负盛名。 《后汉书》 、 《三国志》等正史均未为仲景立传,黄竹斋广搜博采,于1924年撰著《医圣张仲景传》,首载于1925年《伤寒杂病论集注》第一版卷首。赴南阳、宁波等地考察后,再作修订增损,1948年所撰《伤寒杂病论会通》印行时,又将增订本列于该书“卷首”(解放后已有单行本)。全传虽仅8000余字,但内容之赅备,资料之丰富,为现存记载仲景史事者所不及。对张仲景生平籍里,任长沙太守等史事提出考证和看法。这一传记及其所撰《祝告医圣文》 ,现已刻石立于南阳医圣祠。
此外还有《孙思邈传》 、《中华医学学术发明于三皇说》、《陕西医家圣贤考》、《关中历代名医传》、《秦越人事迹考》、《医学源流歌》等。黄竹斋热爱祖国医药文化,他主张将医史学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认为这可使学生了解医学学术渊源及其发展规律,表彰前辈医家功绩,更重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针灸学
1959年6月8日,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患右侧大脑中动脉分支血栓。黄竹斋应邀两次会诊,给予针刺治疗,并根据严重失眠等合并症状,先后配用柴平汤、百合汤等,至7月22日,患者左腿可徒手步行,经神经科检查,偏瘫治愈,回国时再三致谢。1957年4月20日,82岁的德国人东布罗斯金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偏瘫,西医诊断为脑血管意外。黄竹斋为其针刺风府、风池等穴,给服苏合香丸和《古今录验》续命汤等。经治8天,说话、写字、走路,一切恢复正常。这一消息,当时在民主德国报刊披载,受到极大赞扬。陈某患真中风偏瘫,二便失禁,黄竹斋为他治疗。以炒盐末填脐,上覆姜片,艾灸神厥14壮,使其大小便复常。针刺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给服《古今录验》续命汤。住院20天,上下肢活动渐复正常,可自己行走。
黄竹斋从医治学无门户之见。他常说,只要治疗病人有效,对发展医学有益,均可效法。即使是铃医、草医、农医、樵夫……只要有治病一技之长,均应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黄竹斋与其学生合照
1935年,国难方殷,侵华日军己逼近华北。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医的振兴绝不应是中西医门户之争,而是与民族存亡密切相关的大事。黄竹斋即慷慨陈词:“吾国医药学术之兴废,与民族之存亡国计之盈绌实有重大密切的关系”。他同时主张吸取西方现代医学之长,指出:“溯自清道光鸦片战后,海禁大开,欧风东渐,西洋医学传入中华,其生理解剖学说堪以纠正唐宋以后医书脏腑形状之错误。……今得西哲学说参互考正,而古代医经精微奥妙之义理乃克彰明,有裨于吾国医学实非浅斟”。
1943年西安筹设“西京中医专科学校”,校董事会推举黄竹斋为校长,黄竹斋在复函中提出了该校教学计划以及解决校舍、实习基地、实验和图书设备等具体建议。并指出教学内容要吸取现代科学成就,并预言:“将来必有中西医贯通之日”。有关课程设置除与前述类同者外,还特别提出“德、智、体”教育,其中提到《易经》等中国古代哲学、医师修养学、医学国文、医学天文、医学地理、医学数学、医政学、医史学以及中国武术、体操等课程,表明他希望在进行扎实的专业训练的同时,还应使学生有广泛的文化知识结构和医德素养。他的许多设想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