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㬚 编辑
王㬚(1192年2月3日—1259年7月21日),高丽王朝第23任君主(1213年—1259年在位)。初名(日真),1217年改名晊,后改名㬚,字大明,又字天祐,父为高丽康宗王祦。他在位时是武臣政权的傀儡,除了最后一年时间外都处于崔氏政权的控制下,毫无实权。当时高丽内忧外患丛生,尤其是遭遇了蒙古帝国的多次侵略,使他在权臣崔瑀的胁迫下迁都江华岛以躲避蒙古。他任内还重雕了被蒙古烧毁的高丽大藏经,成为流传的韩国瑰宝。死后庙号高宗,谥号安孝,葬于洪陵,1310年被元朝追谥忠宪。他是高丽王朝在位最久的国王。
本名:王㬚
别名:曾用名王(日真)、王晊
字:大明、天祐
所处时代:高丽王朝
出生地:高丽开京
出生日期:1192年2月3日(明昌三年正月十八日)
逝世日期:1259年7月21日(己未年六月三十日)
主要成就:重雕高丽大藏经
庙号:高宗
谥号:安孝(高丽谥)、忠宪(元朝谥)
陵墓:洪陵
坎坷登位
高丽明宗明昌三年正月十八日(1192年2月3日),高丽的太子妃柳氏诞下一子,取名(日真)。承安二年(1197年)九月,权臣崔忠献废黜明宗,太子璹也被流放到江华岛,王(日真)随着父母去了江华岛,度过了十余年艰辛的岁月。王(日真)在幼年时师从父亲的僚属、当世名儒俞升旦(俞元淳) ,去了江华岛后又受教于当地一名叫韦元的读书人。
高丽高宗
高宗与明宗、神宗、熙宗、康宗一样,都是武臣政权下的傀儡君王,特别是在乙酉年(1225年)崔瑀(即崔怡,崔忠献之子)私设“政房”之后,王权比之前几代更为削弱,高宗成了彻底的傀儡。 高宗一生都生活在崔氏政权的阴影下,经历了崔忠献、崔怡、崔沆、崔竩四代,可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不过崔氏家族虽然垄断国政,权倾朝野,但始终没有取王氏而代之,而是多次宴请高宗及进献金银珍宝,旨在联络与王室的感情,这种宴会活动在高丽蒙古战争期间依旧持续,甚至有时连高宗都很不情愿地赴宴。 崔怡的外孙女还嫁给高宗的太子王倎(后来的高丽元宗),生下太孙王谌(后来的高丽忠烈王),这样不仅崔氏政权得到巩固,王室也获得了保护,形成了一种互利交换的格局。
外患丛生
高宗在位的年代正值高丽王朝将近五百年间的最苦难的岁月。当时大陆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开始向中原扩张,腐败的金朝节节败退,高丽也很快受到波及。在辽东的契丹遗族耶律留哥等趁机起兵反金复辽,建立东辽国,不久后东辽内部因对蒙古态度不同而产生分裂,契丹反蒙派数万人在贞祐四年(1216年)八月入侵高丽,把持政权的崔忠献自以为国富兵强,不以为意 ,结果第二年三月,契丹兵竟然逼近了开京,高丽北部也饱受契丹兵蹂躏。贞祐六年(1218年)秋,高丽命赵冲、金就砺出师围剿契丹兵,契丹余部退守江东城(今朝鲜江东郡)。另一方面,在东辽亲蒙派领袖耶律留哥的请求下,蒙古派哈真统率蒙古及东真国的军队3万人于贞祐六年(1218年)十二月进入高丽,声明助剿契丹兵,要高丽资助粮食,且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高丽面对这些不速之客,只能同意,当即输米1千石。 于是在蒙古、东真、高丽三国联军的讨伐下,江东城于贞祐七年(1219年)正月被攻克,契丹反蒙派首领耶律喊舍自杀,五万多人被俘,困扰高丽两年有余的契丹之乱终于平息,而高丽与蒙古也由此建立外交关系。
高丽高宗
迫于局势变化,高丽的宗主国金朝在高宗时同高丽逐渐断绝了往来。康宗薨、高宗立与金朝卫绍王被弑、金宣宗即位同时发生,金朝也立即向高丽通报此事,于是高丽行用金朝贞祐年号,并派卢育夫、金蕴珠到金朝进奉及告哀,但册封则因时局动荡而被无期限推迟,所以高宗不曾获得金朝的册封。翌年金宣宗在蒙古入侵的压力下南渡汴梁,金与高丽便以金朝辽东行省为纽带进行交往,金朝曾向高丽通报契丹入侵的消息,后来又向高丽借粮,高丽不借,金兵为此掠夺高丽地境。 为了解决贸易之事,金宣宗曾于贞祐六年(1218年)派完颜素兰去高丽宣谕,但此事未见高丽记载,从高丽未使用新年号“兴定”来看似未成行。 贞祐七年(1219年)入侵高丽的契丹兵被剿灭后,高丽向辽东行省表达了恢复对金朝贡之意,因金与高丽交通不便而未果。 高丽见金朝日益衰落,便依高丽睿宗时停用辽朝年号故事,于贞祐十二年(1224年,甲申年)停用金朝年号,改以干支纪年。 从贞祐十一年(1223年)到丙戌年(1226年),高丽屡屡与驻扎鸭绿江对岸婆速路的金将亏哥下(亏加下)发生冲突,高丽边将金希磾打到鸭绿江对岸的石城,赶走亏哥下,然后收兵回国。 癸巳年(1233年)三月,已迁都江华岛的高丽朝廷派崔璘去金朝问安,因道路不通而中途返还。 次年金朝就亡国了。
除了来自大陆的外部压力外,高宗在位时还出现了日本海盗“倭寇”的入侵,这是贞祐十一年(1223年)五月的事。丁亥年(1227年)高丽派朴寅出使日本镰仓幕府,要求禁断倭寇。镇西奉行兼大宰府少弐(少贰)武藤资赖(少贰资赖)并未将牒状呈报京都朝廷,而是采取私了的方式,当着朴寅的面斩了90名对马岛恶徒,并私送返牒,“谢贼船寇边之罪,仍请修好互市”。此后,高丽的倭寇之患稍有收敛。 二十余年后,倭寇再兴,高丽于辛亥年(1251年)筑城于金州(今韩国庆尚南道金海市)以防备倭寇。
被迫迁都
辛卯年(1231年)八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借口问著古与等被杀之罪,派撒礼塔率大军入侵高丽,高丽蒙古战争爆发,高丽出动三军抵御蒙古兵。蒙古军在铁州、平州屠城,尽管在龟州遭到朴犀和金庆孙、在慈州遭到崔椿命的抵抗,蒙古兵还是长驱直入,在十二月完成了对开京的包围。高丽“君臣思所以捍御之计,仓惶罔知所图,但把膝环顾,长太息而已” ,只好先派御史闵曦、内侍郎中宋国瞻去犒劳驻扎开京的蒙古兵,高宗也接见了蒙古使节。由于蒙方要求“大官人”去议和,于是高宗又超授宗室始兴伯王侹(高丽显宗之子平壤公王基的六世孙,同时也是高宗的表兄兼舅侄)为淮安公,命他到安北府(今朝鲜安州市)的主帅撒礼塔军前请降。 撒礼塔要求高丽进献质量好的金银与一百万件军人衣服,以及真紫罗1万件、水獭皮2万件、1万匹大马、1万匹小马,并派贵族子弟男女3000人入质蒙古。王侹满口应承,高丽朝廷为了换取蒙古兵的撤退也不得已同意。于是撒礼塔将都旦等72人作为达鲁花赤派驻高丽,然后撤兵,这是壬辰年(1232年)正月的事。同年四月,高宗派上将军赵叔昌、侍御史薛慎出使蒙古,奉表称臣,正式建立起对蒙古的事大关系。
现存海印寺的八万大藏经
在迁都江华岛的同时,崔瑀还捕杀了蒙古设置在高丽的达鲁花赤,引起撒礼塔第二次进军高丽,“凡所经由,无老弱妇女,皆杀之无赦”。 壬辰年(1232年)十二月,撒礼塔在处仁城(今韩国龙仁市处仁区)被一个俗名叫金允侯的僧侣射死,蒙古兵乃撤。翌年,高丽又平定了西京(今朝鲜平壤市)和东京(今韩国庆州市)的叛乱。乙未年(1235年),第三次高丽蒙古战争爆发,蒙古元帅唐古率军蹂躏高丽陆上领土,高丽军民都躲进山城或海岛,等蒙古兵撤退时才出来,平时只能进行游击战或防守战。这次战争持续了四年,期间被安置在大丘符仁寺的高丽大藏经雕版被蒙古军付之一炬,庆州皇龙寺的九层佛塔也被蒙古军烧毁。高宗乃下令设大藏都监,负责重雕大藏经,并于丁酉年(1237年)举行了大藏经开工的君臣祈祷仪式,以安定高丽民心,祈祷借助佛祖之力击退蒙古。 这项浩大工程直到辛亥年(1251年)才结束。
遣子入蒙
值得注意的是,高丽虽然迁都江华岛,但是始终没有断绝对蒙古的臣属关系,强调“弊邑本海外之小邦也,自历世以来,必行事大之礼,然后能保有其国家”“虽畏惧大国,入处山海之间,其所以仰奉上朝,尚尔一心,以是今闻大军之入境,即遣使佐谨行迎问之礼,继蒙辱贶钧旨,申遣使人,賫不腆酒果礼物,劳问左右,则小国之无他,亦于此可知也”。 因此出水就陆与国王入朝问题成为蒙古与高丽争端的主要问题。第三次高丽蒙古战争期间,高丽以高宗处于母丧为由请求暂缓亲朝,后来在蒙古的督促下,高丽于辛丑年(1241年)以远支王族永宁公王綧(高丽显宗之子平壤公王基七世孙)冒充国王“爱子”,率衣冠子弟十人入质蒙古。由于窝阔台去世,蒙古汗位空缺数年,高丽所面临的困局暂时有所缓和。但由于未能满足蒙古的要求,蒙古新汗贵由于丁未年(1247年)派阿毋侃第四次征讨高丽。翌年由于贵由死亡,战争停止。
江华岛高丽宫遗址
十一月,也窟大王宣称高宗亲自出迎蒙古使臣方可撤兵,于是高宗离开江华岛,下榻于升天府(今朝鲜开丰郡)新阙,与蒙古使者蒙古大会晤宴饮后回到江都。 这是二十余年来高宗第一次离开江华岛,显然是吸取了不出陆迎接多可而导致蒙古发兵讨伐的教训(此后高宗又三次出陆迎接蒙古使者)。其时高宗已被参知政事崔璘说服,同意派次子安庆公去蒙古。 翌年八月,安庆公回国,上奏父王说:“臣久染腥膻之臭,请经宿进见。”高宗回复:“自尔去后,祈天祷佛,庶几速见,今既无恙还,何用宿外?悉焚尔所着衣,更衣即来。”高宗看到儿子后痛哭流涕,左右侍臣都为之泣下。
尴尬归政
也窟大王撤走后,崔沆杀死被蒙古任命为达鲁花赤的李岘及其家族和投降诸城官吏,继续抗拒蒙古。因此就在安庆公回国时,由车罗大统帅的蒙古兵入侵高丽,引发第六次高丽蒙古战争。这次侵略进一步升级,蒙古除了继续逼国王出水就陆外,还要高丽在国王入朝和剃发作出选择。 车罗大率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庆尚道南部的丹溪(今韩国山清郡),高丽蒙受的灾难也空前惨重,史载甲寅年(1254年)中“蒙兵所虏男女,无虑二十万六千八百余人,杀戮者不可胜计,所经州郡皆为煨烬,自有蒙兵之乱,未有甚于此时也”。
高丽高宗的洪陵
虽然这次政变推翻了崔氏政权,号称“政归王室”,然而高宗并未获得实权,高丽的核心仍在金仁俊等把持的武臣政权机构——教定都监,特别是金仁俊排挤柳璥后,更是俨然成为高丽新的权臣。其时蒙古催促太子入朝,高丽以太子有病为由拒绝交出。戊午年(1258年)十二月,高丽铁岭以北诸州并入蒙古,开京和西京等要地都有蒙古兵屯驻,如果继续抗拒,那么高丽陆地全境都存在被蒙古蚕食的危险。高宗无奈,终于同意送太子入朝。己未年(1259年)四月,太子王倎奉表赴蒙古,朝见蒙古大汗蒙哥。与此同时,高丽还先后拆除了江都和内城和外城,以示臣服蒙古的诚意。此时高宗已病入膏肓,移驾到柳璥府邸养病。六月三十日(1259年7月21日),他在柳璥府邸薨逝,享年六十八岁。死后庙号高宗,谥号安孝大王,葬于洪陵(今韩国仁川广域市江华郡江华邑菊花里)。后在他曾孙高丽忠宣王的请求下,元朝赠谥“忠宪”。
傀儡君王
高丽高宗颁给慧谌大师的告身制书(国宝第43号,韩国最古文书)
为人宽厚
后世高丽名臣李齐贤这样描述高宗:“王天姿慈祥谨厚,不妄言谈。” 有一件小事表现了他的宽厚性格。庚戌年(1250年)十二月,蒙古使臣洪高伊来高丽,高宗亲赴梯浦宫迎接。这天寒风凛冽,随从百官都冷得缩成一团,高宗看到后,命令撤去御辇上的帷帐,说:“随从百官被冻成这样,朕能独自享受温暖吗?”
饮宴被讥
高宗在世的最后一年,即己未年(1259年)二月十六日,高宗邀请宗室和宰枢大臣举行燃灯宴。宴会上高宗举起双手,对群臣说:“凡是来赴宴的人,都拍手给我助兴!”酒过三巡,高宗仍然乐此不疲,而群臣不断拍手,拍得汗流浃背,直到天黑了才结束。 后世史官讥讽这件事说:“国家自被兵以来,停燃灯宴已六年,况今东北尽为贼巢,西南浮寄海岛,而道殣相望,仓廪磬竭。王当小心翼翼,宵衣旰食,仁政是施,武备是修,犹惧不保。虑不及此,而耽乐之从,王既衰老,视荫愒日,固不足责矣。当时之侍宴者,岂无一二有识者?而乃与王拍手助乐,如在太平之日,而无一言谏之,何哉?”
迷信宗教
高宗极为崇信佛教,他多次临幸寺庙祈愿,或给僧侣施舍。根据《高丽史》记载,他在位时一共举行了186次法会或道场,其中迁都江华岛前年均3.6次,迁都江华岛后年均4.3次,他频繁举行法会或道场主要是为了护国起见。在蒙古入侵的最艰难时刻,高宗面对“内外萧然,计无所出”的局面,“但祈祷佛宇、神祠而已”。 后来他还向术士白胜基询问“延基之地”,可见他对风水也非常迷信。
父亲:高丽康宗王祦
母亲:元德太后柳氏(宗室信安侯王珹之女)
妻子:安惠太后柳氏(高丽熙宗王韺之女)
儿子:高丽元宗王禃(安惠太后柳氏所生,原名王倎)、安庆公王淐(安惠太后柳氏所生,原名王侃,追封英宗)
女儿:寿兴宫主(安惠太后柳氏所生,嫁新阳公王㻇)、王氏(某宫人所生,嫁奇蕴)、王氏(某宫人所生,嫁李汾成(李槢))
李齐贤:王旧学于俞升旦,享国垂五十年,盖学问以畜其德,畏慎以保其位,民悦之而天佑之也。
《高丽史》:高宗之世,内有权臣相继,擅执国命;外有女真、蒙古遣兵岁侵,当时国势,岌岌殆哉!然王小心守法,包羞忍耻,故得全宝位,而终见政归王室。敌至则坚城固守,退则遣使通好,至遣太子执贽亲朝,故卒使社稷不殒,而传祚有永云。
《东国通鉴》:高宗外为强敌所逼,内为权臣所胁,跋前疐后,动必掣肘。弃宗庙,捐城郭,寓居海岛。操纵进退,不出于强敌,则必出于权臣,真所谓寄生之君耳。然循默端拱,以正自处,享国垂五十年,岂非丽运未穷、天之眷顾未怠,而默有所相欤?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