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鳐 编辑
鳐是鳐形总目鱼类的总称。不同种类体型大小差异很大。体呈菱形或圆形,胸鳍宽大;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眼睛和喷水孔长在背面的头顶,口、鼻和鳃均在腹面;尾鳍退化成一条长鞭子似的长尾,上生一个坚硬的带倒钩的刺;有些种类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鳐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海域,从热带到近北极水域。在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底栖性鱼类,游泳能力弱,很少活动。一般栖息于沿海沙底质水域,鱼体常半埋于沙中。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肉食性鱼类,以贝类、头足类、甲壳类、鱼类和多毛类为食。体内受精,多为卵胎生,卵被包在角质囊中,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鳐在全世界有384种,中国有39种。在中国,由于资源量不大,仅为底拖网渔业的兼捕对象。是经济鱼类之一,肉可鲜食,也可腌制成咸干品,鳍为优质鱼翅,鱼皮干制品为名肴之一。
有些种类在胸鳍和头侧之间或在尾侧有一对圆形或长形发电器。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有斑鳐、何氏鳐、团扇鳐、美鳐、华鳐、孔鳐。东海和南海还产颗粒犁头鳐、美鳐等,花点鳐、黑斑双鳍电鳐等仅产南海,均可垂钓。一般栖息于沿海沙底质水域,鱼体常半埋于沙中。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故沿海以夜钓为佳。白天在矶头岩石边,沙质土海底,偶尔也可钓取。钩用沉底钩或钓组,以贝类和鱼虾为饵。
鳐目鳐科动物鳐鱼
鳐目鳐科动物鳐鱼
鳐和鲨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唯一的区别在于它们体型、鳃和吻的位置不同。
因为具有强壮而扁平的身体,有时它们被称做扁鲨。胸鳍异常地宽大,一直延伸到头部。如果检验一下它们的骨骼,除了巨大的扇形鳍结构,它们和鲨鱼像极了。
鲨鱼的背鳍富有特色,而鳐鱼却没有。鳐鱼的尾鳍退化成一条长长的鞭子似的长尾,其上生有一个坚硬的带倒钩的刺。
鳐
鳐有五对位于腹侧的吻旁的鳃孔。在头部表面眼睛的正后方有两个开口(喷水孔),海水由此外进入鳃孔。强壮的肌肉控制鳐的上下颚,便于伸出抓掠食物,他们一般以小鱼,小虾和贝类为食。
有些鳐类具有发电器官,由位于头部尾部的特化肌肉形成。这些鳐鱼被称做电鳐,它们产生的高电压能将猎物击昏或致死。 对待它们必需非常地小心以免被电击伤。
鳐
魟可分为以下几个类群︰电鳐,锯鳐,鳐以及各种魟(属于几个不同的科,尾细长,鞭状,具刺,泛称刺魟或鞭尾魟)。
电鳐属电鳐亚目(Torpedinoidei),特征为头及胸鳍间有成对的大型发电器官,借以发出强大的电流以自卫或杀死猎物。电鳐的皮肤光滑无鳞;头、躯干和胸鳍形成圆形盘状,尾短而粗壮。已知20种栖于温暖海域,有些种重量达90公斤(200磅)。
鳐
鳐属于鳐亚目(Rajoidei),宽大的胸鳍延伸到吻部并向后延伸而突然终止于细尾的基部。与其他魟类不同,鳐为卵生。卵形大,椭圆形,外壳革质,色深,四角各有坚韧的尖角,用以固定于海草或其他物体上。鳐类无刺魟特有的具倒刺的细长的棘。分布最广的种类属于鳐科(Rajidae)的鳐属(Raja)。
鳐
犁头鳐与魟近缘,或列为单独的目--犁头鳐目(Rhinobatiformes),或列为鳐目的一个亚目--犁头鳐亚目(Rhinobatoidei
种类划分
鳐
孔鳐
鳐目鳐科动物鳐鱼
栖息在较寒海区沙底,常浅埋沙中,露出眼和喷水孔,白日潜伏,晚上活动觅食。主要食蟹、虾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等。卵生、每胎产1~2仔,休息一至数日再产。卵壳扁长方形,四角具角状突出,密具丝状粘性细条,附干藻、碎贝壳或石块上。刚孵出仔鱼体长约9厘米。为黄海和东海的次要经济鱼类,肉可食。
何氏鳐
体盘前部斜方形,后部圆形;前缘几斜直,曲线不显著(雌体和幼体)或吻侧凹入,眼鼻区外侧突出,头后外侧又凹入,曲线很显著(雄性成体)。吻相当延长而钝尖,在雄性成体,由于吻侧的凹入,吻端更形尖狭。尾颇细长,一般比头和躯干稍短,在雄体可能与体长相等或稍大;侧褶不发达。
鳐鱼" alt="
鳐鱼"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1ef76c6a7efce1b548f3933af51f3deb58f65a7?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鳐鱼
体盘宽比体盘长大1.3至1.5倍;体盘长比吻长大3至3.3倍;吻长比眼径大4至4.4倍;眼间隔比眼径大1.1至1.3倍;喷水孔宽约等于眼径之半或稍大;口前吻长比口宽约大1.8至2倍;第五鳃孔间的距离比第三鳃孔宽大3.5至5倍余。
前鼻瓣宽大,后缘分裂如细须,在成体伸达下颌外侧,在幼体未伸达口隅;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口颇大,浅弧形。齿小,平而圆形,铺石状排列(幼体和雌体),或细尖,紧密地排列着(雄性成体);上颌齿每行自40至50不等。
眶上和喷水孔上的结刺颇小,普通连续作半环状排列,但有时呈中断现象,幼体眶前、眶上和眶后喷水孔上的结刺变异如下:1-2+2-3+1-2;成体的各区结刺增加,变异如下:2-3+3-4+2-3;有时左右边的结刺数目也有些不同。头后脊椎板上的结刺,普通是1个,有时2个,难得3个。尾上的纵行结刺,雌雄不同,雌性标准是5行,雄性标准是3行(有时正中一行不完整或衰落,呈2行状态)。雌性成体背面上除吻端有一群小刺外,它处完全光滑;腹面上的小刺只限于吻的前部和两侧。雄性成体背面吻端上具一群小刺,胸鳍前缘里侧具小刺一长群,小刺里方在头侧处具大钩刺3-4行,刺头都向后,在肩区外侧处继前具大钩刺2-3行,刺头向后带向内;在胸鳍外角里方处具大钩刺一长群,由2-3纵行排列,刺头都向内;腹面吻端和吻侧处的小刺很细小。幼体不分雌雄,上下面都光滑,仅脊板上具一个结刺及尾上具一纵行结刺。在头后结刺的前方,有直行的黏液孔二短群,每群由10个左右的黑色黏液孔,分2小行或不规则地组成;有时这2行的黏液孔群可能从结刺的前方斜延于结刺的两侧;有时这2行黏液孔群向里方倾斜,前端集合,呈“∧”形。胸鳍前延,伸达吻侧中部,距吻端有一相当距离,外角和里角都圆形。腹鳍分裂很深,前部足趾状突出。背鳍2个,形状相同;第一背鳍稍大,前缘与后缘连合,呈半圆形,后缘联于皮上,没有里缘,背鳍间隔颇短,一般约等于或稍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在幼体较长,约与第一背鳍基底长相等或稍大。两背鳍间的结刺在幼体3-5个,在成体衰落为两个或一个,或完全消失。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的距离随年龄而不同,自与第二背鳍基底长相等而至于差不多等于第二背鳍基底长的1/5。尾鳍上叶低长,与第二背鳍基底长相等或稍长,下叶在幼体尚留存,在成体几乎完全消失。背面黄褐色,密布深褐色或黑色小斑点,有时集合成不规则小群,有时近肩区两旁围聚成大型圆斑。胸鳍后角上方具一多环层睛状大斑。尾上隐具暗色横条8-9条,但一般是纯暗色。尾鳍上叶具暗色横纹2-4条,最后1条在尾端。腹面灰褐色,具许多暗色细斑,每斑围着1个黏液孔。
雄鱼全长可达500 mm,雌鱼长可达550 mm。1月至早春4月产卵,夏季仔鳐从卵囊孵出,3-4年性成熟。
鳐目鳐科动物鳐鱼
鳐鱼平时隐藏在沙里,二枚贝、螃蟹和虾等接近,则突然进攻。
生态环境
鳐
2.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主食贝类等软体动物。资源分布: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东海、南海及黄海、渤海均产之,但产量不集中,渔期不明显。一般随其他鱼类一起捕。
鳐形目Rajiformes包括2亚目,共8科约49属315种。我国产6科8属28种。吻圆钝或突出,侧缘无吻齿。犁头鳐亚目Rhinobatoidei有4科9属48种。吻三角形 ,突出或钝圆,边缘无吻齿。胸鳍扩大前伸形成中大或宽大体盘,鼻孔距口远呈原始型。背鳍2个,无硬棘;尾柄粗大,尾鳍发达。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近岸海区。鳐亚目Rajoidei有3科,我国产2科。体盘宽大,近亚圆形或近斜方形。胸鳍前延,背鳍一般2个,位于近尾端;腹鳍前部分化为足趾状构造,具有掘沙土的功能。尾侧常具1对长纺锤形发电器官。
《唐韵》余招切《集韵》《韵会》《正韵》馀招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