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痰 编辑

中医术语

热痰,是指临床表现为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烦热燥结等的一种疾病症状。病因分为痰水与热邪相搏,聚而不散;火痰;或痰热聚于心;或素有痰疾,外感生热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热痰

常见病因:痰水与热邪相搏,聚而不散;或痰热聚于心;或素有痰疾,外感生热痰。

常见症状: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烦热燥结等。

定义:临床表现为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烦热燥结等的一种疾病症状

病因

编辑

据文献记载,热痰分四种:痰水与热邪相搏,聚而不散;火痰;或痰热聚于心;或素有痰疾,外感生热痰。

1.

2.

痰水与热邪相搏所致的病证 “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所生也。言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 《诸病候论·痰饮诸病候》)3.

火痰: “热痰,即火痰也。”证见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烂喉闭,癫狂嘈杂,懊憹怔忡,痰色亦黄。治宜清热化痰,用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4.

痰热聚于心者: “在心曰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宜半黄丸。”(《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5.

素有痰疾,因外感而喘咯咳唾者: “热痰者,因食辛辣烧炙煎煿,重裀厚褥,及天时郁勃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此五种之痰。”( 《泰定养生主论》)

临床表现

编辑

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烂喉闭,癫狂嘈杂,懊憹怔忡,痰色亦黄。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有痰疾,因外感而喘咯咳唾。

治疗方剂

编辑
化涎散

治则:治热痰,利胸膈,止烦渴。

方药:凝水石(炭火)、铅白霜(研)、马牙硝雄黄(研)白矾(熬令汁枯)、甘草。捣研为散,别入龙脑少许,更研匀,蜜水调下,小儿风热涎。用沙糖水调,此药大,不得多吃。

鹅梨煎丸

治则:治热痰,凉心肺,利胸膈,解热毒,补元益气。

方药:鹅梨、皂荚、生地黄、薄荷、蜜、木香、人参、白茯苓、白蒺藜、牛膝、肉苁蓉、羌活、防风、白术、青橘皮、桔梗、山芋、半夏、槟榔、炙甘草。

千金散

治则:治热痰壅盛,咽膈不利。

方药:姜半夏、滑石(末)、凝水石、青蛤粉(末)。

丹砂银箔丸

治则:治热痰;宁神志,去头痛恶心,解烦躁。

方药:丹箔(细研水飞过)、牛胆制天南星、雄黄(研)、龙脑、银箔、马牙硝。六味。各研细,再同研令匀,炼蜜和丸,煎人参汤放冷下。或竹叶汤新水下。食后临卧服。

参黄汤

治则:治热痰,导壅气,润肠胃。

方药:大黄(煨锉)、人参、枳壳(汤浸去瓤麸炒)、槟榔(煨锉)、半夏(汤洗去滑炒黄)。

丹砂丸

治则:治热痰壅盛,虚烦躁渴。

方药丹砂(研水飞过)、天南星(炮)、白矾(熬令汁枯)、莽草(炙)。薄荷茶或生姜汤温水下,不拘时候。

乌龙丸

治则:治热痰壅滞,咯唾如羊脂,利咽膈,坠痰涎。

方药:皂荚(烧存性为末)、白矾(好者半生半枯)、朴硝(研)、铅白霜(研)。四味合研匀,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浓煎槐实汤下,如咽喉肿痛,上膈不利,以甘草煎汤,食后临卧服。

矾石丸

治则:治热痰壅滞。

方药:白矾(熬令汁枯)、丹砂(研水飞过)。二味研匀,薄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时候。

犀角丸

治则:治热痰,噎闷干呕,头疼目昏如醉。

方药:犀角(镑)、半夏(浆水煮透)、天南星(黄牛胆内浸三宿焙)、大黄(用醋煮一复时焙干)。食后生姜薄荷汤下。

麝香丹砂丸

治则:治痰热,咽膈不利,头目错痛。

方药:麝香(研)、丹砂(研)、麦门冬(去心焙)、龙脑(研)木香、丁香、犀角(末)、甘草(炙锉)、人参、藿香(去梗)、天南星(牛胆内制者)、防风(去叉、)黄(锉)。捣研为末、拌匀,炼蜜和丸,以荆芥汤下,食后临卧服。

麦冬汤

治则:治胸间热痰,不思食。

方药:麦冬、葛根、人参、前胡(去芦头)、犀角(镑)、桔梗、芦根。去滓温服。

下一篇 气痰

上一篇 湿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