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洄游 编辑
洄游(migration)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中各重要生命活动。洄游的距离随种类而异,为了寻找适宜的外界条件和特定的产卵场所,有的种类要远游几千公里的距离。
索饵洄游
与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不同,有的鱼类在洄游的过程中就往往达到了洄游的目的。索饵洄游的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随着饵料生物群的分布和密度,索饵鱼群数量多寡和状态而变动。
索饵鱼群较不稳定,也较分散。索饵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饵料生物的数量和质量,鱼的丰满度、含脂量以及水温状况等。
生殖洄游
又称产卵洄游。鱼类的产卵习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鱼为了寻求适宜的产卵条件,保证鱼卵和幼鱼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发育,常常要进行由越冬场或肥育场向产卵场的集群移动。洄游距离有长有短,因种类而异。生活在淡水中的鳗鲡,要洄游数千公里到海洋深处产卵,而生活在大洋中的大马哈鱼要反向游动数千公里进入江河上游产卵。而有些鱼类仅作短距离移动,如大黄鱼由福建北部的洞头洋洄游至江苏海域的吕泗洋;中国淡水中的一些鲤科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鳙等鱼类由静水湖泊洄游至江河中特定河段的产卵场所产卵,距离长则几百公里,短则几十公里。
生殖洄游的移动方向依种类而异,有由深海、外海游向浅海或近岸;有由海洋向江河或江河下游游向上游的溯河洄游;有由江河向海洋的降河洄游;湖泊中的鱼类由开阔的湖中心区游向沿岸产卵,也可以视作是一种产卵洄游,但洄游的距离很短。生殖洄游的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较固定,距离较远,游速快,分群洄游现象明显,鱼群密度大,鱼群集群性状固定;洄游期间鱼体性腺发育、生理状态变化大。有些鱼类体型、体色出现变异。有些鱼类在生殖洄游过程停止摄食。
越冬后的幼鱼和成鱼,经过生殖洄游或生殖活动的成鱼,需要强烈的摄食以补充营养,集群游向饵料丰富的水域索饵,形成了索饵洄游,也称摄食洄游。有些鱼类在越冬后先行强烈摄食,形成由越冬场向肥育场地的洄游,例如在河流深槽中越冬的鲤鱼,在早春气候转暖时,就要洄游到食料丰盛的湖泊中去肥育。摄食洄游也有伴随产卵洄游同时进行的,如金枪鱼在由西沙群岛进行长距离生殖洄游过程,沿途强烈摄食,实际上金枪鱼的生殖洄游也是一种索饵洄游。
有些鱼经过生殖后,在秋季进行一次索饵洄游,为准备越冬和来年生殖积储营养。幼鱼的摄食洄游也是十分明显。如草鱼、青鱼、鲢、鳙等鱼类在江河繁殖后,已经发育到能自由游泳和自由摄食的幼鱼,即沿岸逆水上溯,进入通江的湖泊或小支流中进行肥育,因为这些附属水体中的食物要比江河干流中丰盛得多。
海洋鱼类的洄游
完全在海洋中生活和洄游,同种鱼往往分成若干种群,每一种群有各自的洄游路线,彼此不相混合,各海区的鱼群有不同的变异特征,每个海区都分布有它自己的洄游群体。如中国东海、黄海的小黄鱼可分为4个种群,分别有其自己的越冬、产卵与索饵的洄游路线。
溯河性鱼类的洄游
溯河性鱼类生活在海洋,但溯至江河的中上游繁殖。这类鱼对栖息地的生态条件,特别是水中的盐度有严格的适应性。如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鱼溯河后即不摄食,每天顶着时速几十千米的水流上溯数十千米,在洄游过程中体力消耗很大,到达产卵场时,生殖后亲体即相继死亡。幼鱼在当年或第二年入海。但某些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浅海鱼类,生殖时只洄游到河口,如长江口的凤鲚等,溯河洄游的距离较短。
降海性鱼类的洄游
降海性鱼类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淡水里而洄游至海中繁殖。鳗鲡是这类洄游的典型例子。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降海后不摄食,分别洄游到数千千米海域后产卵,生殖后亲鱼全部死亡。其幼鱼回到各自大陆淡水水域的时间不同,欧洲鳗鲡需3年,美洲鳗鲡只需1年。中国的鳗鲡、松江鲈等的洄游也属于这一类型。海、淡水盐度不同,渗透压有差异,因此作溯河或降海洄游的鱼类,过河口时往往需要在咸淡水区停留一段时间,以适应这种生理机能的转变。
半洄游鱼类
半洄游鱼类是指淡水鱼类在淡水水域中从一种类型的水体到另一种类型的水体,以及栖居在浅海区或咸淡水区的鱼类进入江河的洄游。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江湖半洄游和河口干流半洄游。
中国著名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鳙等都是半洄游鱼类。这些鱼类平时在江河干流的附属湖泊中摄食肥育,繁殖季节结群逆水洄游到干流的各产卵场生殖。产后的亲鱼又陆续洄游到食料丰盛的湖泊中索饵。栖息在江河下流的亲鱼鱼群也有洄游到中游或上游产卵场产卵。它们在洄游的过程中,性腺逐渐达到成熟。江河半洄游鱼类,秋季在湖泊中进行觅食肥育后,秋末冬初进行越冬洄游,即从较浅的湖泊中游到江河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但这些鱼类的越冬洄游有时不很明显,当湖泊中也存在适合越冬的深水区时,如深洼或潭坑等,也可以在这些场所越冬。翌年开春,水温上升,这些在江河干流或湖泊深水区的坑、潭中越冬的鱼类又重新洄游进入湖泊索饵。
江湖半洄游鱼类的幼鱼,半洄游习性也非常显著和有规律性。在出生的当年夏季,当它们已具备自由游泳的能力后,即沿岸溯游作摄食洄游。在支流的河口或湖泊的通江泄水口处,可以见到幼鱼鱼群奋力克服较大的流速,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觅食。幼鱼这种克服流速的能力,除了鱼类自身具有逆流运动的特性和幼鱼的强烈索饵要求之外,水流中的食物逐渐丰富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外界条件。幼鱼虽与成鱼一样,具有非常显著和有规律性的索饵洄游习性,但幼鱼没有明显的越冬洄游和生殖洄游。幼鱼在秋季完成索饵洄游后,在秋末冬初由湖泊浅水区移动到深水区越冬,一般不到江河干流越冬。翌年开春水温回升后,由湖泊深水区游向沿岸浅水区饵料生物丰富的区域索饵、生长、肥育。
半洄游鱼类中另一类型为河口干流半洄游鱼类。这些鱼类平时生活在河口或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进入江河,上溯至中、下游的适合场所生殖。如鲚属鱼类是典型的河口干流半洄游鱼类。长颌鲚(又称刀鲚)平时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有的在江河干流产卵,也有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产卵。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冬季,长颌鲚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
洄游鱼类与半洄游鱼类的洄游性质没有差别。它们不同的地方是洄游鱼类对产卵场有较严格的要求,洄游的距离较远,繁殖时期较为集中。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有些鱼类的洄游习性界于洄游和半洄游之间。有些定居型的鱼类,由于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大多不进行明显的洄游或半洄游运动,但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如鲤鱼也可以进行湖河越冬洄游,春季又进行河湖摄食洄游。
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往往随即进行索饵洄游,有的在冬季降临时进行越冬洄游。但是,并不是一切洄游鱼类和半洄游鱼类都要进行所有的三个洄游环节,有些冷水性鱼类,如白鲑只进行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没有越冬洄游。白鲑多在晚秋和初冬产卵,冬季也不停食。生活在浅水湖泊的一些鱼类,摄食和产卵都在湖区内进行,有时只进行游向河床深处的越冬洄游。幼鱼则只有摄食洄游,冬季依旧摄食,不存在越冬洄游。
多数鱼类如果性腺发育不良,即使已经达到生殖年龄,外界环境刺激强烈,仍不会产生生殖洄游的要求。没有达到一定丰满度或含脂量的鱼,尽管外界水温下降剧烈,仍继续索饵或边洄游边索饵。如欧洲鳀鱼,当含脂量为14%以下时,即使水温剧降,越冬季节已经到来也不开始洄游,而是继续摄食。当含脂量为14-17%时,才开始洄游,但行动缓慢。含脂量达到22%时,到了越冬季节,则不论水温下降幅度的大小,就立即开始越冬洄游。环境条件中以水温、水流、水化学等的影响最为显著。水温回升快,开始生殖洄游就早。水温的变化会影响饵料生物的发生和分布,从而影响鱼类的索饵洄游。秋末水温下降的迟早与快慢直接影响越冬洄游的开始时间和洄游速度。水流是造成被动洄游和主动洄游的主导因素。水流把鱼卵和仔、稚鱼携带远离出生地,形成成鱼回归性洄游。水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盐度的变化,引起鱼体内渗透压的改变,导致血液成分与性质的变化,进而诱发鱼的生理变化,促使降海或溯河洄游的发生。
图1 长江中华鲟产卵示意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