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鼹科 编辑
鼹科(拉丁学名:Talpidae)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劳亚食虫目下的一科,又称鼹鼠科。 鼹科类体型大小不一,一般为5-22厘米左右; 身体呈短圆柱形;吻细长而裸出,眼小,外耳壳小或缺失;颈短,颈、肩、臀部肌肉健壮;由于适应地下生活,前肢特化,前掌向外侧反转,指端具扁爪;毛细软具有光泽。
鼹科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此外,也有物种生活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大部分地区。 它们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森林、草原或耕田,多营地下生活,在自已挖掘的黑暗隧道里生活,以昆虫为食或杂食性,一般不到地面上活动。 也有些鼹科物种是水栖的,以水下捕获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 鼹科动物每年繁殖一窝,妊娠持续一个月,通常有3-5只幼崽出生,大多数物种寿命为2年。
截至2023年1月,有44种鼹科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 其中俄罗斯麝鼹(Desmana moschata)为极危(CR)物种; 比利牛斯麝鼹(Galemys pyrenaicus)和倭缺齿鼹(Mogera etigo)为濒危(EN)物种; 钓鱼岛鼹(Mogera uchidai)为易危(VU)物种。 鼹科类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长吻鼹、白尾鼹等,以胴体入药,具有解毒止血之功效;麝鼹、华南缺齿鼹等以除去内脏后的全体入药,具有解毒杀虫等功效。 鼹科类建造的隧道可以给土壤通气,并且它们会吃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害虫,对生态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部分鼹科类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麝鼹的皮毛细密柔软,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中文名:鼹科
拉丁学名:Talpidae
别名:鼹鼠科
外文名:Mole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劳亚食虫目
科:鼹科
属:17个
种:39个
亚科:3个
分布区域:亚洲、欧洲、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大部分地区
命名者及年代: G.Fischer,1814年
保护级别:极危(CR)物种有俄罗斯麝鼹;濒危(EN)物种有比利牛斯麝鼹和倭缺齿鼹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森林、草原或耕田,多营地下生活
进化史
鼹科物种化石最早出现于始新世, 该科共同祖先出现在始新世中期(约4247万年前)。在始新世早期和中期的温暖气候中,鼹科动物的祖先适应了陆地生活。随后,全球气温大幅下降,南极洲形成冰盖并迅速扩大。在渐新世早期(3400万年前至3000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和凉爽。为了适应全球气候变化,鼹科动物的祖先开始分布在靠近河流和湖泊的地方,大约在3122万年前,半水生的星鼻鼹(Condylura cristata)出现在北美。随着渐新世晚期全球变暖,鼹科动物在约2562万年前时分化为两组。其中一种在中新世约1197万年前进化成鼩鼱。渐新世和中新世过渡时期(约2300万年前)发生了高冰川作用,然后是一系列间隔的下冰期,由于冰川的影响,鼹科物种在1954万年前左右分化,一些鼹科物种迁移到地下栖息地并形成了善于挖掘的种群。在中新世中期(约1623万年前),随着全球气候再次变暖,一些鼹科动物返回地面并形成半穴居种群。
分类史
鼹和鼩鼱、马岛猬、金鼹、沟齿鼩、刺猬曾一度被归入食虫目(Insectivora),后被认为是一个并系进化支。根据ITIS网站资料,鼹科(Talpidae)归属于鼩形目(Soricomorpha)。 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鼹科(Talpidae)则归属于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 )。
发现与命名
鼹科的拉丁学名Talpidae由G.Fischer于1814年命名。
一般特征
北美鼩鼹
形态分化
鼹科有3个亚科,分别为鼹亚科、美洲鼹亚科和鼩鼹亚科。 鼩鼹亚科最为原始,营地面生活,外形似鼠, 体形细长吻较长,尾长而细,超过体长之半,前足不扩大,少有特殊挖掘能力,上颌前门齿大于犬齿,前臼齿紧靠于犬齿之后。 鼩鼹亚科物种有长吻鼩鼹等。
鼹亚科和美洲鼹亚科为适应地下生活的形态构造。 鼹亚科体形粗短而圆,吻较短,尾短粗,短于体长之半,仅及后足长之二倍或更少;前足扩大、扁宽,爪长而粗壮,适于挖掘; 上门齿不十分增大并小于犬齿,第二上门齿与第一上门齿相接触。 鼹亚科物种有白尾鼹、长吻鼹、麝鼹、大缺齿鼹等。 美洲鼹亚科第一上门齿很大,远大于很缩小的犬齿,第二上门犬不与第一上门齿相接触。 美洲鼹亚科物种有甘肃鼹、 星鼻鼹等。
长吻鼩鼹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的长吻鼩鼹标本
白尾鼹
白尾鼹
长吻鼹
长吻鼹(标本)
麝鼹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标本馆中的麝鼹标本
大缺齿鼹
大缺齿鼹
甘肃鼹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标本馆中甘肃鼹标本
星鼻鼹
星鼻鼹
鼹科的近种为鼩鼱科。
名称 | 鼹科 | 鼩鼱科 |
---|---|---|
物种分类 | 哺乳纲劳亚食虫目鼹科(Talpidae) | 哺乳纲劳亚食虫目鼩鼱科(Soricidae) |
特征 | 鼹科体型因物种不同而大小不一,一般为2到9英寸, 身体呈短圆柱形;吻细长而裸出,眼小,外耳壳小或缺失;前肢特化,前掌向外侧反转,指端具扁爪。 鼹科动物挖掘隧道会在地表产生鼹鼠丘 | 鼩鼱科体形都很小,躯体及四肢细弱,外形似鼠,但头部延长,吻部尖削,足及爪细小,牙齿构造殊,上下颌第一门齿发达,犬齿极度退化,而臼齿均甚锐利。 鼩鼱科有些物种会居住在鼹科动物的隧道中。 |
物种图片 |
|
|
欧鼹栖息地
此外,也有些鼹科动物是水栖的。 如俄罗斯麝鼹(Desmana moschata)为水生物种,存在于牛轭湖中,较少见于水流缓慢的池塘和河流中,它生活在河岸的洞中,对栖息地的要求相对严格,喜欢深度2-6米的水体,沿岸有丰富的水沼植被、灌木丛和原始森林,大型无脊椎动物数量多; 比利牛斯麝鼹(Galemys pyrenaicus)则为半水生,它的首选栖息地是快速流动的山间溪流,偶尔也出现在运河、湖泊和沼泽等缓慢流动的水体中; 星鼻鼹(Condylura cristata)也很少远离水体,它喜欢漫滩、沼泽、草地和其他靠近水的开口处的潮湿土壤,巢穴通常放置在小丘上、树桩或原木下、腐烂的树根之间的腐殖质中,或高水位以上的其他地方,通常靠近溪流。
觅食
鼹鼠进食
鼹科物种会用前爪抓住无脊椎动物,沿着蠕虫的长度挤压蠕虫,以清除外部的碎屑并推出蠕虫肠道中积聚的污垢。当食物充足时,它们有时也会咬蚯蚓的头部,使其丧失能力并阻止它爬走,之后把它们一起藏在储藏室里。
其他习性
欧鼹挖的土丘
鼹科物种的视力很差,但听觉和触觉敏锐,在它们的鼻口上有数千个微观触觉结构(Eimer’s organs),利用这些结构和沿口吻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鼹科物种可以对周围的环境和猎物进行检测和区分。大多数鼹科物种强大的前肢可以从身体向外旋转,这些前肢有宽大的铲状爪子,可用于挖掘,还可以用作游泳的桨。
鼹科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此外也分布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大部分地区,其中俄罗斯麝鼹属(Desmana)分布在欧洲和俄罗斯。 鼹科三个亚科在中国都有分布。
鼹鼠幼崽
鼹科物种雄性和雌性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独居的,随着繁殖季节的开始,雄性会扩大它们的领地,大面积挖掘隧道以寻找雌性。雄性在雌性的洞穴中完成交配后立即离开,不参与抚养幼崽。雌雄会建造一个或多个球形巢室,并用干草和树叶铺衬,用于睡觉和抚养幼崽。
鼹科幼崽出生时身上无毛,但很快幼崽身上将开始长毛,在4-6周时,幼崽会离开巢穴,并在10个月时达到性成熟。 鼹科大多数物种寿命为2年。
根据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TIS),截至2024年4月18日,鼹科(Talpidae)下有3个亚科、17个属、39个物种。 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中国鼹科(Talpidae)下有8个属、23个物种。
亚科 | 属 | ||||
---|---|---|---|---|---|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鼹亚科 | Talpinae | G.Fischer,1814年 | 鼹属 | Talpa | Linnaeus,1758年 |
俄罗斯麝鼹属 | Desmana | Güldenstädt,1777年 | |||
鼬鼹属 | Galemys | Kaup,1829年 | |||
日本鼩鼹属 | Urotrichus | Temminck,1841年 | |||
缺齿鼹属 | Mogera | Pomel,1848年 | |||
麝鼹属 | Scaptochirus | Milne-Edwards,1867年 | |||
长尾鼹属 | Scaptonyx | Milne-Edwards,1872年 | |||
白尾鼹属 | Parascaptor | Gill,1875年 | |||
北美鼩鼹属 | Neurotrichus | Günther,1880年 | |||
毛吻鼩鼹属 | Dymecodon | True,1886年 | |||
东方鼹属 | Euroscaptor | Miller,1940年 | |||
美洲鼹亚科 | Scalopinae | Gill,1875年 | 美洲鼹属 | Scalopus | É.Geoffroy Saint-Hilaire,1803年 |
星鼻鼹属 | Condylura | Illiger,1811年 | |||
西鼹属 | Scapanus | Pomel,1848年 | |||
毛尾鼹属 | Parascalops | True,1894年 | |||
甘肃鼹属 | Scapanulus | Thomas,1912年 | |||
鼩鼹亚科 | Uropsilinae | Dobson,1883年 | 鼩鼹属 | Uropsilus | Milne-Edwards,1871年 |
保护级别
截至2023年1月,有44种鼹科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极危(CR)1种、濒危(EN)2种、易危(VU)1种、近危(NT)1种、无危(LC)34种、数据不足(DD)5种。
保护级别 | 包含物种 |
---|---|
极危(CR) | 俄罗斯麝鼹(Desmana moschata) |
濒危(EN) | 比利牛斯麝鼹(Galemys pyrenaicus)、倭缺齿鼹(Mogera etigo) |
易危(VU) | 钓鱼岛鼹(Mogera uchidai) |
近危(NT) | 佐渡缺齿鼹(Mogera tokudae) |
此外,鼹科物种中有18个物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其中,易危(VU)4种、近危(NT)6种、无危(LC)6种、数据不足(DD)2种。
保护级别 | 包含物种 |
---|---|
易危(VU) | 峨眉鼩鼹(Uropsilus andersoni)、宽齿鼹(Euroscaptor grandis)、短尾鼹(Euroscaptor micrura)、小齿鼹(Euroscaptor parvidens) |
近危(NT) | 等齿鼩鼹(Uropsilus aequodonenia)、贡山鼩鼹(Uropsilus investigator)、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小缺齿鼹(Mogera wogura)、白尾鼹(Parascaptor leucura)、麝鼹(Scaptochirus moschatus) |
无危(LC) | 长吻鼩鼹(Uropsilus gracilis)、鼩鼹(Uropsilus soricipes)、长尾鼩鼹(Scaptonyx fusicaudus)、长吻鼹(Euroscaptor longirostris)、华南缺齿鼹(Mogera insularis)、缺齿鼹(Mogera robusta) |
数据不足(DD) | 台湾缺齿鼹(Mogera kanoana)、钓鱼岛鼹(Mogera uchidai) |
种群现状
俄罗斯麝鼹
主要威胁
鼹科物种的极危(CR)物种俄罗斯麝鼹(Desmana moschata)面临的威胁有固定渔网的广泛使用,偷猎者经常将渔网留在水中数天甚至数月,只是偶尔检查,并经常遗弃这些渔网,俄罗斯麝鼹平均会在被困在网中的5-10分钟内死亡。另一个主要威胁是偷猎者使用非法的“电着陆网”(或电棒)击晕鱼类,该方法不会直接伤害俄罗斯麝鼹,但会耗尽俄罗斯麝鼹所依赖的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种群。此外,俄罗斯麝鼹面临的威胁还有水污染、蓄水池的建立以及气候变化等导致的其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引进的北美水貂(Neovison vison)可能会对其进行捕食;与麝鼠(Ondatra zibethicus)争夺繁殖地;引进的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与其争夺相似的食物资源; 因其皮毛而被过度捕猎等。
比利牛斯麝鼹
保护措施
部分鼹科物种在原产国受到法律保护,如俄罗斯麝鼹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II,并被列入乌克兰(下降)、俄罗斯(第1类:数量减少到临界数字)和哈萨克斯坦(第2类:易危)的红色数据手册。在俄罗斯,俄罗斯麝鼹在乌格拉国家公园等地以及几个小型保护区受到保护,此外,该物种曾多次被尝试重新引入。 比利牛斯麝鼹受到《伯尔尼公约》(附录II)和《欧盟生境和物种指令》(附录II和IV)的严格保护;此外葡萄牙制定了保护该物种的行动计划;在法国和西班牙也有一些专门针对该物种的行动计划,物种行动计划提出的行动包括对水道进行适当管理、栖息地恢复、提高对受威胁种群的了解等。
药用价值
鼹科物种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长吻鼹、白尾鼹等,以胴体入药,具有解毒止血之功效;麝鼹、华南缺齿鼹等以除去内脏后的全体入药,具有解毒杀虫等功效。
其他价值
鼹科物种建造的隧道可以给土壤通气,并且它们会吃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害虫,对生态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部分鼹科物种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麝鼹(Scaptochirus moschatus)的皮毛细密柔软,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俄罗斯麝鼹(Russian desmans)曾一度因其香味而被追捕,这些香味可用于制作香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