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脾风 编辑

儿童疾病

慢脾风即慢惊风的脾肾阳衰证,阳虚极而生内风,为虚极之候、纯阴之症,又名脾风、虚风。症见闭目摇头,面唇发青发黯,额上汗出,四肢厥冷,手足微搐,气弱神微,昏睡不语,舌短声哑,呕吐清水,指纹隐约。多因吐泄既久,脾虚气弱,肝失濡养所致,证属无阳纯阴的虚寒危象。患儿往往衰脱,预后大多不良。治宜醒脾益胃,温中回阳。

《普济方》中对慢脾风的记载较为详细:“曾经吐利不止,损伤脾胃,或慢惊之后,病已传极,总归虚处,推脾所受,故曰脾风。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治惊则无惊可治,但脾间痰涎,虚热往来尔。其眼合者,脾困气乏,神志昏迷,痰涎凝滞然耳。所谓慢惊难治,慢脾风是也。”《保幼新编》记载:“脾风有五证:头虽热,眼珠青白而足冷;头虽热,或腹胀而足冷;头虽热,或泄泻而足冷;头虽热,或呕吐而足冷;头虽热,或渴而足冷者,脾风之候。”《证治准绳》中说:“慢惊阴重阳亏,诸经已虚,不宜通关,又其脏,易作慢脾风……大要审问流施治,不可概曰慢惊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慢脾风

别名:脾风,虚风

出处:《仁斋小儿方论》

治疗方法:五绝指针疗法

病因病机

编辑

本病多见于大病久病吐泻日久,脾气大伤,或因惊风未愈,病情迁延反复所致。因脾胃虚寒,不能熟腐水谷消化饮食,所以作吐泻。所食之物不能化精微以生气血,惟多成寒饮,积于胃中溢于膈上,排挤心肺之阳外出,从而出现周身灼热而脉转微细,此里有真寒外作假热。其昏睡露睛者,因眼胞属脾胃,其脾胃如此虚寒,眼胞必然紧缩,是以虽睡时而眼犹微睁也。其肢体抽掣者,因气血亏损,不能上达于脑。盖血随气升,气之上升者少,血之上升亦少。可知观囟门未合之小儿,患此证者,其囟门必然下陷,此实为脑不满,亦即气血不能上达之明征也。

临床表现

编辑

多具有大病久病史,患儿面色苍白或虚黄,不欲饮食,强食少许犹不能消化,吐泻交作,间发抽掣,舌短声哑,四肢厥冷,其脉则微细欲无,昏睡露睛,神气虚弱或昏迷。

中药治疗

编辑

以温暖之剂,健补脾胃以消其寒饮。

1.大醒脾散

(1)主治 脾风内虚,昏迷不醒。

(2)主要药物 全蝎、白附子、天麻、炙甘草、人参、白茯苓、木香、石菖蒲、白术、陈皮、南星、石莲肉、肉豆蔻、山药、砂仁、丁香。

(3)用法 上药以姜枣煎服,回阳加附子、白僵蚕。

2.钩藤煎

(1)主治 治小儿虚风。

(2)主要药物 钩藤、防风、天麻、麻黄、荆芥穗、蝉蜕、蝎梢、白僵蚕、薄荷心、龙脑、麝香。

(3)用法 上药捣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皂子大,荆芥紫参汤下。

3.沉附汤

(1)主治 《幼幼新书》记载慢脾风厥冷吐泻可用沉附汤。

(2)主要药物 沉香、丁香、木香、黑附子、白附子、全蝎、藿香、天麻。

(3)用法 上为末,每半钱,炙甘草生姜煎汤调下,身温则去附子。

4.黑附汤

(1)主治 《婴童百问》记载本病四肢厥冷可用黑附汤。

(2)主要药物 附子、木香、白附子、甘草。

(3)用法 上锉散,每服三钱,生姜五片,煎服。若手足暖而苏醒,即止。

预防

编辑

1.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体育锻炼,避免突受惊恐。

2.科学膳食,加强营养,保持病室安静。

3.对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儿,要注意日常护理卫生,避免压疮发生。

4.患儿发生抽搐昏迷时,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

下一篇 附子灸

上一篇 鼻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