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寒闭肺证 编辑
风寒闭肺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由风寒之邪外袭于肺,肺气失宣所致而出现的证候。常见于小儿肺炎喘嗽。
中医病名:风寒闭肺证
常见病因:由风寒之邪外袭于肺,肺气失宣所致而出现
常见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等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本证多见于肺炎喘嗽发病的初期,常在寒冷季节发生,由风寒之邪外袭于肺,肺气失宣。
本证多有恶寒发热,无汗之表寒证。年幼儿蜷缩母怀,年长儿可自述恶寒身痛,也常有痰涎色白清稀。口不渴,咽红不著,舌不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是本证特征。
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华盖散加减。
麻黄、杏仁、苏叶、苏子、陈皮、茯苓、白前、枳壳。
尺泽、孔最、列缺、合谷、肺俞、足三里。
体质虚弱或邪毒炽盛之患儿,病情常迁延难愈,日久伤阴、耗气,逐步转为肺阴耗伤、肺脾气虚等证。
1.搞好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带儿童外出,防止着凉。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气候冷暖不调时,随时增减衣服,感冒流行期间勿去公共场所,防止感受外邪。
4.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多喂开水。
5.保持安静,居室空气新鲜。
6.呼吸急促时,应保持气道通畅,随时吸痰。
7.对于重症肺炎患儿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肺主气而朝百脉,若邪气壅盛或正气虚弱,病情进一步发展,可由肺而涉及其他脏腑。如肺失肃降,可影响脾胃升降失司,以致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出现腹胀、便秘等腑实证候。若热毒之邪炽盛,热炽化火,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则又可致神昏、抽搐之变证。肺主气,心主血,肝藏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肺气闭塞,气机不利,则血流不畅,脉道涩滞,故重症患儿常有颜面苍白、青紫、唇甲发紫、舌质紫暗等气滞血瘀的征象;若正不胜邪,气滞血瘀加重,可致心失所养,心气不足,甚而心阳虚衰,并使肝脏藏血失调,临床出现呼吸不利、或喘促息微、颜面唇甲发组、胁下痞块增大、肢端逆冷、皮肤紫纹等危重症。而心阳不振和肺气闭塞,如未能得到正确治疗,使病情好转,有可能迅速导致阳气虚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