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脑石 编辑
鱼脑石,中药名。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的头骨中的耳石。大黄鱼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小黄鱼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石淋,小便淋沥不畅,鼻炎,化脓性中耳炎。
2、治肾结石,膀胱结石:鱼脑石研末,每次5g,以甘草15g,车前子50g,煎水送服。日服2次。(《中国动物药》)
一、采集加工
在黄鱼汛期收集,将头骨中耳石取出,洗净,晾干。
二、炮制方法
1、鱼脑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
2、小黄鱼:又名花鱼、大眼、黄花鱼、古鱼、小黄花、小鲜、叫叫儿、厚鳞仔、小黄瓜。体侧扁,一般体长23-26cm,大者可长达50cm。外形与大黄鱼近似。主要差别如:鳃耙10+(8-20)。侧线鳞50-62,背鳍Ⅸ-Ⅹ,Ⅰ-31-36。臀鳍II-9-10。鳔大,前部圆,两侧具侧枝26-32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不等长;后小支短,前小枝细长。耳石梨形,较小。体黄褐色,唇橘色,各鳍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2、小黄鱼:为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底。食性广。能发声,在生殖期常发出“咯咯”、“沙沙”声。生殖期在北方海区于4-5月间产卵,怀卵量平均为7万-15万粒,卵浮性,球形,直径1-1.45mm,有油球1个。秋末冬初,鱼群南下作适温回游。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一、药材性状
1、大黄鱼:耳后呈长卵形,具三棱状,前端宽圆,后端狭尖,里缘及外缘弧形。长1.5-2.3cm,宽0.8-1.5cm。全体白色,具瓷样光泽。背面从里缘向外缘逐渐隆起呈嵴状。近里侧及外侧底部可见到明显的层状生长纹,后端有一斜凹沟。背面有横向嵴棱数条。腹面较平滑,前后两端稍翘起。有一“蝌蚪”形印迹。“蝌蚪”的头区昂仰,近圆形,伸达前缘。尾区斜直,为一“T”字形浅沟,尾端扩大,中央有一圆形突起,尾部直达后缘。边缘沟显著,宽而短,位于腹面里侧缘与“蝌蚪”形印迹之间。质坚硬而脆,断面可见纵向纹理和生长纹相互交织,具绢样光泽。气微,味淡稍涩。
2、小黄鱼:耳石长1-1.2cm,宽0.5-0.7cm。
以色洁白、质坚硬者为佳。
二、饮片性状
鱼脑石呈不规则的碎粒。完整者长卵状三棱形,中间较宽,一端钝圆,另一端尖,有1条斜凹沟。一面平滑,两端微翘成船形,上面中部凸起,不平坦。全体瓷白色。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稍涩。煅鱼脑石形如鱼脑石,呈灰白色或灰褐色。质松脆。气略焦臭,味微咸。
2、《开宝本草》:“主下石淋。”
3、《纲目》:“主淋沥、小便不通。解砒霜毒、野菌毒,蛊毒。”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