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生物圈计划 编辑
人与生物圈计划(ManandBiosphereProgramme,MAB)是1966年10月召开的“政府间关于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的科学基础的专家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计划。
2021年12月1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大会上,我国成功当选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理事国。
中文名:人与生物圈计划
外文名: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简称:MAB
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
发布时间:1971年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一项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和培训的计划。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
人与生物圈计划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有的国家已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我国有10个课题被纳入人与生物圈计划,有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人与生物圈计划现状
202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宣布在 9个国家增设11个保护区,其中,乍得、格鲁吉亚和赞比亚首次拥有了各自的生物圈保护区,西班牙原有的2个保护区面积得到扩展。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增至738个,分布在134个国家和地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全世界的保护区域面积达到130万平方公里。
中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一直是“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截止2014年11月,中国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有34个自然保护区 ,它们是卧龙、鼎湖山、长白山、梵净山、武夷山、神农架、锡林郭勒、博格达峰和盐城等。中国还将建立中国生物区保护网络,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入,并逐渐向国际网络输送。
宗旨
通过全球范围的合作,达到如下目标:
——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为有关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长期的系统监测,研究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为提供对生物圈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开展人员培训和信息交流。
机构组织
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为国际MAB的最高权力机构。其重要职责是指导和监督MAB计划的实施,协调与其它国际科学计划的关系。每年召开一次大会。中国为该组织的理事国。组织规模: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了该计划。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MAB结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的国际性公约开展活动,明确提出了通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来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作与活动
中国MAB国家委员会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委员会由各有关政府部门官员、科技界、新闻界和学术团体的代表组成。中国科学院许智宏院士是中国MAB第六届国家委员会主席 。秘书处设在中科院生物局,韩念勇研究员为中国MAB国家委员会秘书长,负责MAB的日常工作。
当选理事国
2021年12月1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大会上,我国成功当选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理事国。
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生态学的综合性计划,简称 MAB。它是根据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六届大会2·313号决议设立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的结合,对生物圈及其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协调管理机构是由30个理事国组成的“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每两年开会一次。理事会闭会期间,由主席一人、副主席四人、报告员一人组成执行局,下设秘书处(在教科文组织生态科学司内),主管协调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建立,组织研究成果和情报资料的交流,举办各种学术讨论会和训练班等。
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国际上引起普遍的重视,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参加这一计划,有的国家已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已有1000多个,10000多名科学家参加研究工作。生物圈保护区已发展到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区网。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主要出版物有:《人与生物圈研究技术资料》、《人与生物圈计划报告集》和一些不定期的论文集等。
人与生物圈计划共有14个研究项目:
1、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与生物圈计划影像
3、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实践对放牧场、稀树干草原和草地(从温带到干旱地区)的影响;
4、人类活动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带生态系统动态的影响,特别注意灌溉的效果;
5、人类活动对湖泊、沼泽、河流、三角洲、河口、海湾和海岸地带的价值和资源的生态影响;
6、人类活动对山地和冻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7、岛屿生态系统的生态和合理利用
8、自然区域及其所包含的遗传材料的保护;
9、病虫害管理和肥料使用对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评价;
10、主要工程建设对人及其环境的影响
11、以能源利用为重点的城市系统的生态问题;
12、环境变化和人口数量的适应性、人口学和遗传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13、环境质量的认识;
14、环境污染及其对生物圈影响。
2020年12月15日上午,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第二十二届大会在烟台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出席并致辞,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主持。
2023年6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在巴黎举行的会议上审议决定,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7日在中国杭州举办。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