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树蛙科 编辑
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是两栖纲无尾目的一科。前凹型椎体,固胸型肩带,有腭骨,无副舌骨,颌骨和前颌骨有齿,有三块跗骨;瞳孔纵置或横置,腋部抱对,少数是胯部抱对。产卵习性多样化,在水中或水上植被上乃至地面或树洞,或产树上泡沫卵,蝌蚪有唇齿和角质喙。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塞舌尔岛。辖3个亚科14属200余种,中国无分布。已知8属41种的核型报道。
树蛙科中的非洲树蛙属Hyperoli“s的剑胸骨呈宽大的软骨片状。实际上,Liem(1970)通过系统与进化分析早把亚洲和非洲的树蛙列成两个不同的科,分别称为树蛙科和非洲树蛙科。
非洲树蛙科
2.肛褶蛙亚科(Kassininae)
共计5属42种,有3属10种的核型研究,其中阿非蛙属(Afrixalus)6种、肛褶蛙属(Kassina)3种,还有Phylictimantis leonardi,全部种均为2n=24,NF=48,以M染色体为核型的主要成分,染色体长度逐渐递减,无大、小染色体的长度间隙。仅知韦氏肛褶蛙有银带报道,其Ag—NOR位于9q“‘,呈现随体形态,这在蛙超科中是比较少见的,应被视为演化的近代产物。荧光带研究表明6对大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显示Q+。
3.小黑蛙亚科(Leptopelinae)
产卵在地面,孵化后蝌蚪移栖水塘,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约2属45种,已报道有小黑蛙属(Leptopelis)的11种的核型,其中6种的2n=24,NF=44~48,2种的2n=22。NF=44,No.1特长,可能是串联融合的结果。仅有1种,即帕氏黑树蛙(£.parkeri)的核型是很特殊的,其2n=30(10M+20T),其中2对T染色体可能是ST,NF=40。除2n=22者核型全部为M染色体外,另外两个类型中,都有单臂染色体的成分,2n=30者有10对T染色体。有理由相信2n=22者十分可能是2n=24经过着丝粒融合形成的,2n=30则是臂间倒位和着丝粒分离的产物。这意味着这里的单臂染色体是近代次生的,它并非原始性质。可见小黑蛙属的种间不仅有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而且还有较大的臂数的变化,这意味着其问既有臂间倒位,同时还有罗伯逊融合和分离。大眼小黑蛙(L.bocagei)的Ag.NOR位于5p”。,同时显Q+强荧光,显示为富AT碱基,很为特殊(Sehmid,1978a)。
非洲树蛙科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动物们要生存下去必须要亲近自然。非洲灰树蛙总会在一段时间之后让它们的宝宝回到水中。非洲灰树蛙也像宇航员一样会暂时停留在空中它们的小房子里面,但是几个星期后,用泡泡造的房子开始溶解,这时,小蝌蚪会发现房地产业的不变真理——位置永远是最重要的。非洲灰树蛙总是把这种泡沫住宅建在水面上,这样它们的小宝宝就能安全坠入水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