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大鲵 编辑
日本大鲵,是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动物。体型大,雄貌全长627.5毫米,雌貌665.1毫米。头大而扁平,长略大于宽,吻端钝圆略突出下颌;鼻孔小,非常接近吻端;眼小无眼睑,口裂大,口角有明显的唇褶。舌大,与口腔底粘连;上、下颌缘具细齿,犁骨齿长弧形。躯千扁,体侧有12-15条肋沟,沿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宽厚的纵肤褶,在皱褶的上、下方有许多疣粒。四肢粗短,肢后缘有肤栩;前、后肢贴体相对,指、趾末端相距6-7条肋沟;指、趾短而宽扁,末端钝,指4,无践,趾5,具璞迹。尾侧扁,鳍褶宽。肛孔为短纵裂。生活时体色有些变化,以棕褐色为主,腹面色浅,背、腹面有不规则的黑色或深色斑纹,四肢外侧多浅色斑。中国大鲵与日本大鲵体形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前者头部疣粒小,有规则的成对排列,后者疣粒大,无规则单个排列。日本大鲵主要分布在日本的本州到岐阜西部,四国和九州的局部地区的山区河流中。生活在河流的上游及水质清澈的山溪中。日本大鲵为食性较广的肉食性动物。幼鲵基本以无脊椎动物,例如小蟹、大型水蚤、鞘翅目成虫和水生昆虫幼虫等为食。成鲵主要以螃蟹、蛙类、幼鲵和鱼类为主。大睨卵呈圆球形,卵球直径6-7毫米,其卵包膜直径1.5-1.7厘米,每个胶体球有特异的卵带连接,近似珠状,胶体球有弹力,刚从母体产出时为淡白色,吸水后膨胀,透明。日本大鲵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物种。
日本大鲵
日本大鲵是一种水生以及习惯于夜间活动的两栖动物,是世界第二大娃娃鱼。体长一般为60厘米左右、体重25千克;最大可达1.5米,重45千克。在颜色上通常是暗棕色中间夹杂着黒色色斑。它们有着扁平的身躯,宽大的头部,短小的四肢和细小的眼睛。在其头部还有很多疣突。它们的疣突不像中国大鲵成对存在的,而是单个存在的。鳃裂在大鲵变态成熟之后就闭合了。日本大鲵虽然没有中国大鲵那般硕大的体型,但也是一种体型非常大的水生大鲵。在广岛曾有记录的大鲵最大的是体总长140厘米。日本大鲵的平均长度是40-70厘米,标本中体长超过100厘米的非常之少。1829年,Philipp Franz von Siobold带回荷兰的标本约为70厘米,这只大鲵足足活了51岁。相对于被俘获有记录的大鲵的寿命来说,这已经是高龄了。
雌鲵每次可产500-600颗卵。经过40-50天才能孵出幼鲵,直到1月份之前它们都还是一动不动的,到这之后,它们才一点一点的挪出巢。这些幼体可以在繁殖巢以及溪流下游远达500米的阿佐动物公园里找到。到了6月份底的时候幼体可长达60-70毫米。此后它们就销声匿迹了,这段时期它们从未被发现过。
日本大鲵早在1952年就受到了立法保护。但栖息地的不断丧失对它们构成了巨大威胁。大坝阻止了它们的迁徙,并分隔了它们的群落。随着河流的环境质量状况的不断下降,大鲵的人工繁殖巢也相继应用。这些人工繁殖巢是由一根直径20厘米的管子连通直径60厘米的产卵床,它有一个盖子,还有一个用于窥视孔。在兵库,许多雌性大鲵在巢产下了卵,但这些卵到最后都坏死了。这些巢也可能被河流不断的淹埋。
另外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很难弄清日本大鲵的生活周期中的幼体阶段。人们对幼鲵和小鲵还知之甚少。这是日本大鲵生活周期中的“断链”。即便是成年大鲵已经产卵,但如果是“华而不实”的话,那么它们的下一代也将不复存在。大鲵数量的减少不仅仅只是日本的问题,也还是中国和美国的问题,更是全世界的问题。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