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生态种植 编辑

指具体某种药用植物的生产方式

中药材生态种植是指应用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设计,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充分应用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中药生态农业种植方式, 更多指具体某种药用植物的生产方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中药材生态种植

外文名:Ecological Planting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所属学科:中药学、生态学、农学

种植模式

编辑

按照系统层次分类

景观模式(生态景观层次):甘草防荒漠化种植模式;金银花梯田堤堰生态种植技术;林下山参栽培模式;林下重楼仿野生栽培模式;铁皮石斛附生梨树仿野生栽培模式;续断野生抚育模式;连翘仿野生栽培模式;山坡地种植橘子模式(橘红);银杏中药行道树模式;药用植物园生态旅游模式。

循环模式(生态系统层次):附子等中药非药用部位秸秆还田模式;金银花套种大豆(马铃薯)循环生产栽培模式;“猪-沼-药”模式';中药废渣生物有机肥再利用模式;中药非要用部位再利用的养殖模式。

立体模式(生物群落层次):阳春-砂龙眼立体种植模式;天南星-皂刺立体生态栽培技术;太子参-油茶立体种植模式;栝楼-油茶立体种植模式;三七、白及、黄连、黄精、人参、重楼、霍山石斛林下种植;黄芩-玉米套作;柴胡-玉米套作;麦冬-玉米套作;栝楼-黄豆套作;半夏-玉米间作;泽泻-莲田套作;附子-水稻套作;浙贝母-水稻水旱轮作;西红花-水稻轮作;当归-小麦轮作;地黄-小麦轮作;川芎-水稻水旱轮作;米仁-油菜轮作;水稻-黄连水旱轮作;太子参-水稻水旱轮作;“葡萄+浙贝母-青毛豆”高效种植模式(浙贝母-青毛豆属于轮作);栝楼“三位一体”高效栽培技术;金银花-鸡鸭立体种养;蟾蜍-水稻共生模式;西红花-水稻-鱼共生模式;黄芪-马铃薯-畜牧业生态种植模式;黄芪-畜牧业生态种植模式;

生物多样性模式(生物种群层次):三木药材-菌类药材立体循环栽培模式;万寿菊-丹参抗根腐病模式;丹参-地瓜抗病模式。

良种良法模式(生物个体层次):三七、地黄、枸杞、人参等抗逆性品种选育及田间管理配套技术模式;石斛设施栽培模式;西洋参有益微生物增殖模式。

按照区域分布分类

东北地区:人参林下生态种植模式;赤芍、防风仿野生种植模式;赤芍仿野生种植模式。

华北地区:黄芪-番茄间作种植模式;黄芪-马铃薯轮作种植模式;柴胡-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知母林下种植模式;黄芩-果树套作种植模式;连翘野生抚育种植模式;甘草荒漠化种植。

华东地区泽泻-莲田套作或轮作栽培模式;泽泻-水稻轮作种植模式;苍术-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白芍-大豆套作种植模式;浙贝母-水稻轮作种植模式;丹参-红薯轮作种植模式;栝楼-黄豆、小麦复合作种植模式;栝楼-丹参立体栽培模式;椴木灵芝林下种植模式;铁皮石斛附树种植模式;铁皮石斛设施栽培模式;金银花梯田堤堰种植模式。

华中地区:地黄药粮(小麦、玉米、谷子、甘薯)轮作种植模式;半夏-玉米间作模式;黄精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

华南地区:阳春砂林下种植模式;金钱草-岗梅林下套种模式;广藿香-何首乌间作种植模式。

西南地区:川芎-水稻水旱轮作模式;附子-大豆套作模式;三七林下种植模式;黄精林下种植模式;重楼林下种植模式;天麻-冬荪循环种植模式;天麻-滇龙胆套轮作种植模式;黄柏-芍药间套作种植模式;麦冬-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大黄仿野生种植模式。

西北地区:甘草野生抚育种植模式;柴胡-玉米套作模式;秦艽林药间作模式。

青藏地区:唐古特大黄仿野生种植模式;甘松仿野生种植模式。

种植技术

编辑

在当前生产实践中,常见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主要有野生抚育配套技术、精细农业耕作技术、定向培育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菌根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等。

评估指标

编辑

评估原则

科学实用性原则、整体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生态种植评估内容的核心,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成为中药材生态种植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药质量安全已成为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中药材种植环节最为关注的,因此中药材的质量安全作为评估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的核心指标。在综合效益方面,生态效益是生态种植发展的前提,经济效益是生态种植建设的驱动,最后使社会延续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

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说明

质量安全

质量合格

常规指标

药典中规定的中药材常规检测指标。

-

-

外观性状

中药材的外观形状、颜色、气味等。

-

品质提升

化学成分

中药材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定性或定量综合评价。

-

安全性检查

重金属残留量

中药材重金属(铅、铬、砷、汞、铜)残留含量情况。

-

-

农药残留

中药材农药(有机氯类、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残留情况。

-

-

二氧化硫残留

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量情况。

-

-

黄曲霉毒素

中药材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总量计)情况。

经济效益

产量

单位面积产量

单位土地面积(每亩)所产中药材的产量。

-

-

土地生产率

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的单位土地面积出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

-

产值

净亩产值

每亩土地面积种植药材总收入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产值。

-

-

投入产出比

中药材生态种植过程中投入总和与整个生长周期内产出总和的比值。

生态效益

农药化肥减施效果

化学农药减施率

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化学农药减少施用量与未采取措施施用化学农药量的比值。

-

-

化肥氮磷减施率

中药材种植过程中氮肥和磷肥减少施用量与未采取措施施用氮肥和磷肥量的比值。

-

生态环境

植被覆盖率

植被面积(灌木林面积、农田林网树占地面积、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以及套种的其他作物的面积)占中药材种植土地总面积之比。

-

-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SO2、NO2、PM10、PM2.5、O3、CO等六项。

-

土壤肥力

土壤机械组成

各粒级土粒在土壤中所占相对比例。

-

-

土壤有机质

中药材生态种植土壤有机质含量。

-

-

土壤pH

中药材生态种植土壤pH值。

-

-

土壤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

中药材生态种植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

-

土壤水溶性盐

中药材生态种植土壤中所含有的水溶性盐分总量。

社会效益

推广种植面积

-

针对某一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推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

-

农业科技贡献率

-

采用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后,药材种植科技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增量在药材种植总的产出增量的比例。

-

农民脱贫比例

-

施行中药材生态种植后带动农民脱贫情况。

下一篇 资源保护

上一篇 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