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黄 编辑
不少文艺作品里,在提到古代医药时,常用“岐黄”一词。有人认为这是一味中草药,甚至说这是中药黄芪、大黄的简称。其实,这是误解。尽管“岐黄”确与医药有关,但它实指一部古代医学名著《内经》和它的作者。
中文名:岐黄
实指:《内经》和它的作者
解释: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
相关术语:岐黄之术
历史文献:成书约战国时期
发祥圣地:新密
僵蚕
黄帝
另外,《医源资料库》记载: 岐黄 ,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也和杏林、悬壶一样当作中医的别称在使用。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
也有将“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因为岐黄代表着特殊的含义, 后世有以岐黄命名的网站,代表着中医网站,如岐黄中医网,岐黄中医论坛等。
“岐黄之术”、“岐黄之道” 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
“岐黄家” 指中医生、中医学家;
“岐黄书”指中医书;
“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其实《黄帝内经》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只是托名于黄帝、岐伯而已,它汇集了古代医务人员和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岐黄医道
据了解,自2010年11月19日开始,中华学会医史学分会在新密举行了为期四天的岐黄文化高层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医史研究专家学者,对新密市的岐伯山、黄帝宫、药王庙等岐黄文化遗迹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研讨,一致认定:新密是《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地,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圣地,是中华医祖岐伯的第二故乡。
岐黄文化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新密市委、市政府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实施文化传承,将加强这一珍贵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决定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纳入新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围绕中华医药圣山岐伯山初步规划建设“三个园区、七个中心”,三个园区是岐伯山岐黄文化保护区、天然中药材保护区和生态林保护区,七个中心是《黄帝内经》及中华医药文化研究中心、易经研究中心、道教武术研究中心、道医治疗养生保健中心、中医药博士活动中心、中药材种植研究中心和中药精深加工提炼中心,力争早日把新密建设成为岐黄文化的研究中心、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基地。
新密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境内具茨山、浮戏山、岐伯山上野生药材多种多样,素有“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的美称。长期以来,新密人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生产的金银花、地黄等在中药界负有盛名。新密境内发现与岐黄文化有关的遗迹、胜迹、地名、山川、庙宇约六十余处,岐伯祠、岐伯墓、岐伯泉、岐伯洞、药王庙、黄帝城、黄帝宫、轩辕宫等闻名遐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