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家人 编辑
蔡家人,又被称作蔡族、蔡家族或菜族,是中国未识别民族。分布在贵州安顺、清镇、毕节、六盘水及云南昭通彝良、镇雄等地。古时和其他民族并称为西南九夷蛮。蔡家人具有单一独特的语言(蔡语);有独特的工艺(如祖传的擀毡、种痘); 婚丧礼节与其它民族不同,民族习惯还保留得比较完整。各地邻居的民族对蔡族都有相应的称呼,蔡家人自称“门你”(men31ni33),本地官话叫“蔡家”,彝语称“啊武哪”,苗族称“啊乌”或“斯聂”,水族称“楼慢”,布依族称“布慢”或“布阿武”等。在过去,由于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误解,蔡家人又被泛称为“蔡兜兜”或“蔡家苗”。
中文名:蔡家人
外文名:Indigenes Tsai kia
分布:安顺,毕节,六盘水,昭通
所属国家:中国
长久以来,蔡家人的民族身份一直处于尴尬的边缘化。这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存在与外界文化交流上的障碍:“蔡家人”作为最早被流放“南徼”,以及后来无数次民族间的生存争斗中,历来是被欺压的对象,以至于大多生存在深山野岭,接触现代文明的时间较晚,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直到如今,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大多数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这就使得无论是散见于各文献的零星记载还是外界对该族群直观上的认识都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即外界对散居不同地区的同一族群,没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由于历史原因造就了蔡家人长期处于一个“大杂居”的生活环境。今天的蔡家人主要依据周边生活的主要民族而被粗略登记为汉族,彝族,白族,苗族等民族。
下面我们来看两张图:第一张图《百苗图(局部)》,是绘于清乾隆年间的《百苗图》,《百苗图》是中国贵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支系繁多的苗族群体的古代生活实录图谱。这其中,就包括“蔡家苗”。我们看到,图中的蔡家苗身着毡衣,头发盘为犄角状,从外观上看,似乎更像是彝族。
图1:百苗图(局部)
第二张图(图2),是安顺二我摄影馆于清光绪年间拍摄的蔡家男女像,但从照片上看,我们注意到,此时的蔡家人似乎在服饰上和上图已大不相同。他们身着的服饰似乎更像清末汉民的穿着。
图2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历史上的蔡家人受周边居住民族的同化情况较为严重,另一个例子是许多蔡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语言的学习受邻村民族的影响,如有不少人既会讲本地汉语官话方言,又兼会蔡语,苗语,彝语等。但是由于担心说本家的蔡语会遭到外人的讥笑,或者避免被外族怀疑是故意说蔡语骂人的嫌疑,他们更多时候选择不说蔡家话。这些都为外界日后对蔡家人的认知和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蔡族
历史上的蔡家人长期以来,都与外界的各民族保持着高度的共生关系。他们被迫分散在云贵二十多个县市。地域文化带来差异,使得他们在生活习俗,服饰,甚至语言上,都表现出了与周边民族高度的一致。他们从外表上看来,有的几乎与汉人相差无几,有的更倾向于彝族,有的更倾向于苗族,有的更倾向于白族。
蔡家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