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学 编辑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 Studies)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历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

该专业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馆学高级专门人才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文物与博物馆学

外文名: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 Studies

专业代码:060104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专业层次:本科

学科门类:历史学

专业类别:历史学类

发展历程

编辑

20世纪80年代初,南开大学设置了博物馆学专业 。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博物馆学专业代码由060105变更为060104 。

2003年,江西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博物馆学专业 。

200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博物馆学专业 。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博物馆学专业变更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60104 。

2013年,中南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渤海大学、井冈山大学、潍坊学院、西藏民族学院、西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

2014年,曲阜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

2015年,保定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

2016年,北京城市学院、河北工程大学、河北东方学院、通化师范学院、闽江学院、景德镇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陇东学院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沧州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湖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

2018年,广州美术学院撤销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

2019年,长春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属于历史学类,专业代码为:060104 。同年,景德镇陶瓷大学、郑州师范学院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

培养目标

编辑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中考察特定的历史现象,记录、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合理的见解,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及相关科研部门从事历史学教育与研究,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

培养规格

编辑

学制、学位与学分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专业学制一般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但最短不得少于3年,允许学生因创新创业而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总学分为150学分左右,每16学时折算为1学分。各专业的总学分按照学校规定实施,但专业类课程的学分所占比例不得低于60%。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可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其中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可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或文学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素质要求

拥有优良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知识要求

掌握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对相关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亦有所了解;熟悉并掌握历史学的核心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要动态;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历史问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能力要求

掌握资料分类、检索、甄别等基本技能,具备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古代汉语解读能力,能够查阅和利用相关外文资料,可用外语进行学术沟通与交流;熟练掌握电脑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具备以书面、口语和多媒体方式向社会传播、普及历史文化与知识的能力。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应掌握文物与博物馆研究和展示的基本技能。师范类院校学生应具备相应的教师教育技能,师范类院校学生应具备相应的教师教育技能 。

课程体系

编辑

总体框架

课程框架总体上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类、公共基础类和专业类三类课程组成。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

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点和地域特色的课程作为选修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制订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进行各种形式、层次的联合培养,开展双语教学或纯外语授课,还可以引进外籍教师。

各专业最后形成的课程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领域 。

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主要包含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教育类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艺术品位和创新创业意识。其中,修读自然科学类和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原则上不少于2门。师范类院校学生须修读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教师教育系列课程。

公共基础类课程

公共基础类课程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外语、大学体育等。

专业类课程

①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指关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含通史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如师范类院校应开设历史学科教学论、历史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应开设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等课程。

②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指深化专业知识,反映学科前沿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含断代史、国别史、区域史、民族史、专门史等。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可开设博物馆藏品管理、陈列设计等课程 。

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课程有历史文献检索、史学论文写作、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报告撰写、博物馆陈列设计训练、公众历史策划等。师范类院校应开设教学案例设计与研析等课程。

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主要指专业考察(如文化遗址考察、博物馆研习)、社会调查(如口述历史)、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师范类院校还可进行教学见习等活动。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田野考古实习、博物馆工作实习、社会实习(如新媒体历史传播实习)等。各类实习应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2个月。

毕业论文(设计)

(1)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必要环节,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专题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选题力求立足于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对相关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能够明确选题的意义,力求在理论与方法上有所创新。学生拟定选题后,须经指导教师审定和同意,方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2)写作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应以史料为基础,立论明晰,表达准确,文意通顺,逻辑严密,论证合理,力求达到一定学术水准;在理论和方法上,力求有所创新;鼓励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写作须符合学术规范,章节划分、图表注释、参考书目的格式等应符合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要求。

(3)指导要求

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各专业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开题、撰写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并指导学生进行论文(设计)答辩。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相关人员共同指导 。

教学条件

编辑

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规模和结构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确定。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3人,另可根据专业需要在相关部门聘请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各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1。

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和数量适宜的骨千教师。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应涵盖专业类课程体系所含的知识领域,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5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总数的2/3。

教师水平要求

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提倡师德自律。系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能捕捉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并具有研究这些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学术前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教师教学要求

参加教研室或教学团队对课堂教学的集体研讨,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处理好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师发展规划

学校与院系应重视和发挥教研室组织教学的作用,加强教学研讨,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一步深造,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应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参加相关培训及研修,追踪学科前沿,更新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

设备资

教学设施

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学类图书、期刊、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电子书和数据库等,覆盖相关知识领域。应及时增加国内外最新专业图书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教学需求,建立1~2个专业实验室(如历史数据统计与分析实验室、历史文化创意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并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信息资源

购买和自建若干专业知识数据库,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文献检索、科技查新、代检代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信息。有条件的院校,可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或若干门在线开放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

实践教学

建设至少2个相对稳定和开放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师范类院校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实习基地。

各专业应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经费,保障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

教学经费

新开办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以购置图书资料及进行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

各高校应保证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提供不少于学校其他人文学科专业的教学经费,且逐年有所增长 。

质量保障

管理体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在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

管理措施

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组的作用,建立领导听课、专家督导、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机制,融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于一体,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

培养模式

编辑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一)定位的层次分析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基础培养的层次,是基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院校选取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层次。这个层次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基础知识的储备,对文物学和博物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发展史极为注重,兼顾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结合不同学科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也极为重视,注重对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强调学生有一些基础的研究成果。对于实践课程同样注重,结合考古发掘、市场调查、博物馆考察等课程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培养是部分有一定实力的地方院校较为常用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层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一部分地方院校中被赋予结合地方博物馆发展需要和服务地方文化市场繁荣的需要等任务,被要求培养符合地方文物与博物馆学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在兼顾文物学和博物馆学所需的基础知识体系之外,极为重视实践课程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地域文化和区域性行业需求成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过程培养注重专业和行业的对接,注重对行业反馈信息的研究,并将行业反馈信息及时与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课程体系不稳定,根据行业需求经常有一些调整,导致不同年级学生知识体系有一定差异。

目标培养可以说是一般地方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喜欢选择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层次。目标定位的优势是目标明确,一般直接针对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升级版。劣势也极为明显,就是学生的知识体系过于狭窄,职业规划后期发展乏力,需要有后期的助力推进才能改善工作环境。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一些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中处于目标培养的层次,学生的课程体系直接与岗位需求相挂钩,有条件的学校还提供时间较长的顶岗实习期。但是本科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的一些区别导致这一定位的效果并不明显。问题在于多个方面,主要有学生的预期和实际情况差距较大,能够提供给本科生的岗位较为分散,单位的预期和实践条件也有一定差距,生源地就业和高校所在地就业的矛盾等一些问题。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也反作用于高校的发展,促进了高校层次性和特色化的区分 。

(二)培养的内容分析

人才培养的方式因高校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也与专业的特点和行业的需求等多方面有一定的关系。大学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生,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学生主动型是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前提是学生对专业高度认同。就目前的教育情况而言,高中及其前的教育和大学教育是脱节的,高中之前并未很好的接触行业和职业的相关系统性认识,而大学教育无论从学科专业体系来讲,还是从行业岗位需求来讲,都不同于高中及之前的知识体系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需要一定的过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专业有一个的概念,但是现实和理想有一定的差距。另一种情况则是对专业无明显认识,仅仅基于对历史课程的认识选择该专业,或者只是被动地选择该专业。前一种情况有利于引导形成学生主动型培养模式,后一种情况则相对较为复杂。

教师主导型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是如果教师工作的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这种方式的效果就非常不明显。部分地方院校特别是部分民办院校由于经费等原因容易出现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就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而言,采用教师主导型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面临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影响着课程体系的广度,如果能够在课程之外强调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的作用,就能够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或工作方向。

项目引导型是不同层次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中都可以选择的一种情况,只是侧重点有所区别。综合性院校的项目引导侧重于让学生参与学术项目的研究,地方高校的项目引导则侧重实践性项目的开展。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项目和实践性项目都较为丰富,不同高校因为资源和定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对于学生培养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任务综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则是在项目引导型基础上的提升,更为注重学生对任务的综合协调能力培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任务综合型培养方式多是用于高年级,并且多是和继续深造和参加工作结合起来,作为进一步提升的综合训练。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同,任务综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 。

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校馆共建”模式

(一)“校馆共建”内容

高校与博物馆、纪念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场馆建设与职业培训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也是文博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高校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特有的资源与功能制订文博专业培养方案,博物馆、纪念馆则可以积极参与高校文博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双方有效对接,优势互补,达到“校馆共建”的最佳育人效果 。

(二)“校馆共建”形式

高校与博物馆、纪念馆可以签订“校馆共建”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共同研讨文博理论,签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协同促进文博专业建设和场馆建设,联合培养培训文博专业技术人才。文博专业学生在适当时间到博物馆、纪念馆见习实习,运用所学文博理论直接参与场馆数字化建设、文物保护修复和陈列布展等项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博知识的理解,增长文博专业才干。场馆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到高校读在职研究生或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为晋升职称创造条件。高校与博物馆、纪念馆可以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

数据统计

编辑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普通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000-1500人 。

发展前景

编辑

人才需求

《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指出:我国文博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要求尚不相适应。人才总量短缺,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偏低,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当前我国文物事业正处于高需求、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

2015年7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颁布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考古专业人员、文物藏品专业人员、可移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讲解员、考古探掘工、文物修复师、古建琉璃工、古建筑工等9个文博行业职业成功列入《大典》 。

考研方向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可到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 。

就业方向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相对更加对口,其主要去向是: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教育单位,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以上领域都需要能从事研究、保护、管理、策划、宣传、咨询等方面工作的文博人才 。

开设院校

编辑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北京联合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河北

保定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东方学院

河南

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山东

泰山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

临沂大学

山西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大学

江西

景德镇学院

井冈山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湖北

湖北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云南

云南师范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陕西

西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文理学院

吉林

通化师范学院

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

新疆

新疆师范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海南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福建

闽江学院

甘肃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天水师范学院

陇东学院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1年7月11日)

下一篇 文物保护技术

上一篇 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