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中医药大学 编辑
河北中医药大学(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院校 、河北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学校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河北中医学院;1962年与天津中医学院合并,校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1969年天津中医学院整建制迁至石家庄市,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为河北新医大学;1983年恢复独立设置开始招生;1995年与河北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重新恢复河北中医学院设置;2023年6月,教育部同意河北中医学院更名为河北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杏苑、橘泉、祁州、东垣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96855.63平方米(895.28亩),建筑面积32.1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3亿元;设有12个教学机构,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1所,教学医院40所,开设26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有在编教职员工3031人(含直属单位),专任教师766人;全日制在校生9896人,其中普通本科生8668人,硕博研究生1228人。
中文名:河北中医药大学
外文名: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简称:冀中医、HUCM
所在地:石家庄市
创办时间:1956年3月
办学性质:公办高校
学校类别:医药类
学校特色:省部共建大学(2014年)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2015年)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2016年)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院校(2018年)
主管部门:河北省
现任领导:高维娟(党委书记)、郭毅(校长)
本科专业:26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院系设置:12个教学机构
校训:博学求源 厚德济世
地址:杏苑校区: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杏苑路3号橘泉校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326号祁州校区: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保衡南大街99号东垣校区: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山东路389号
院校代码:14432
1956年3月,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在河北保定创建。
1957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
1958年7月,定名为河北中医学院;同年,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并入。
1962年,与天津中医学院合并,称“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
1969年11月,天津中医学院整建制迁至石家庄市。
1970年6月,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河北新医大学。
1979年,在石家庄市新石南路筹备河北中医学院。
1983年暑期,恢复独立设置开始招生并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84年6月1日,河北省中医院划转至学校,加挂河北省中医院、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两个牌子。
1995年5月,与河北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北医科大学。
1999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
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独立设置。
2014年10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河北中医学院协议。
2015年4月7日,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6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成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
2017年9月29日,河北省安国药材种植试验场并入学校 ;同年,被批准为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8年,被教育部增补为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2020年1月,经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划转至学校管理,加挂河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牌子 ;6月,经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省中医院更名为河北省中医院,加挂“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牌子 。
2022年12月,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和戈亚斯联邦大学共建的戈亚斯联邦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
2023年6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北中医药大学。
2024年10月29日,河北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揭牌成立。
河北中医药大学
晨起
教室
图书馆
实验楼
操场
河北中医药大学
河北中医药大学
河北中医药大学
河北中医药大学
河北中医药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设有12个教学机构,开设26个本科专业。
学院 | 招生专业 | 学制 |
---|---|---|
河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中医学(5+3一体化) | 八年 |
中医学 | 五年 | |
生物工程 | 四年 | |
中医儿科学 | 五年 | |
河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五年 |
医学检验技术 | 四年 | |
医学影像技术 | 四年 | |
口腔医学技术 | 四年 | |
河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五年 |
康复治疗学 | 四年 | |
中医养生学 | 五年 | |
中医骨伤科学 | 五年 | |
中医康复学 | 五年 | |
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 中药学 | 四年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 四年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四年 | |
药学 | 四年 | |
中药制药 | 四年 | |
河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四年 |
助产学 | 四年 | |
河北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系 | 应用心理学 | 四年 |
汉语国际教育 | 四年 |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四年 | |
河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 - | - |
河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 |
河北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 | - |
河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河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 - | - |
河北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 | - | - |
资料来源: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员工3031人(含直属单位),其中,校本部865人,第一附属医院1872人,第二附属医院206人,省中医药科学院88人;有专任教师766人,其中正高职196人(含教授158人),副高职249人,博士学位240人,硕士学位435人;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517人。
类别 | 名单 |
---|---|
国医大师 | 李佃贵 |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 李佃贵 |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李佃贵、方朝义 |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 梅建强 |
全国抗疫优秀先进个人 | 梅建强 |
全国名中医 | 刘启泉(第一届)、杜惠兰(第二届)、梅建强(第二届)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赵玉庸、宗全和、薛芳、海滨、许占民、高诚、郭忠印、倪蔼然、薄木真、李佃贵、陈志强、郭登洲、王彦刚、杜惠兰、高维娟、牛丽颖、杨倩、裴林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李佃贵 |
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 李佃贵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高维娟 |
国家卫计委卫生先进工作者 | 杨倩 |
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 | 安胜军 |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 马新云(第一批)、薛芳(第二批)、赵玉庸(第二批)、赵玉庸(第三批)、孙宝惠(第三批)、李佃贵(第三批)、董燕平(第三批)、汪慰寒(第三批)、赵玉庸(第四批)、李佃贵(第四批)、孙宝惠(第五批)、李佃贵(第五批)、董燕萍(第五批)、刘启泉(第五批)、刘保和(第五批)、薛芳(第六批)、孙宝惠(第六批)、李佃贵(第六批)、董燕平(第六批)、刘启泉(第六批)、刘保和(第六批)、杜惠兰(第六批)、阎艳丽(第六批)、贾春生(第六批)、裴林(第六批)、方朝义(第六批)、陈志强(第六批)、梅建强(第六批) |
第二届“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 | 杜惠兰 |
青年岐黄学者 | 王少贤(2020年)、王鹏(2022年) |
全国首届杰出女医师 | 杜惠兰 |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 刘启泉(第一批)、裴林(第一批)、张洁(第二批)、毛宇湘(第二批)、田军彪(第二批)、檀金川(第二批)、郭喜军(第二批)、李波(第三批)、杜艳茹(第三批)、陈小华(第四批)、佘延芬(第四批)、白海燕(第四批)、罗亚萍(第四批)、潘利敏(第四批) |
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行政事业类) | 刘要军 |
全国优秀教师 | 薛芳 |
河北省先进工作者 | 郭登洲、金琦 |
河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 孙士江、郭登洲 |
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 | 李佃贵、陈志强、郭登洲、王艳君、王彦刚、杨倩、裴林 |
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李佃贵、刘超颖、陈志强、王艳君、刘建平、高维娟、王鑫国、郭登洲、裴林、王彦刚 |
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杜惠兰、贾春生、田军彪、李爱英、杨倩、牛丽颖、许庆友、苏春芝、袁军 |
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 | 李佃贵、赵玉庸、薛芳 |
河北省优秀医学教育工作者 | 李佃贵 |
河北省卫生系统科教管理先进工作者 | 李佃贵 |
第二届河北省名中医 | 王彦田、刘启泉、刘建平、刘保和、杜惠兰、张国恩、梅建强、葛建立、董燕平、裴林、檀金川 |
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 | 杜惠兰、王鑫国、高维娟、陈志强、王月华、范焕芳、王少贤、刘玉、王娜、石新丽、张泽坤 |
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 | 贺明 |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杜惠兰、方朝义、张一昕、严玉平、于文涛、李爱英、刘启泉 |
河北省高等学校中医药教学名师 | 王茹、王鑫国、许庆友、张一昕、李永民、张德英、陈志强、阎艳丽、董尚朴 |
河北省优秀教师 | 李佃贵、王鑫国、赵玉庸、董尚朴、杜惠兰、梁文杰、徐志峰、秦杏蕊、谢永辉、严玉平 |
河北省模范教师 | 阎聚峰、许庆友 |
河北省师德标兵 | 方新文、司秋菊 |
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 马志红 |
河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 许淑艳、谢永辉 |
河北省高校优秀辅导员 | 谢永辉 |
资料来源: |
团队名称 | 所在单位 | 团队带头人 | 获批时间 |
---|---|---|---|
临床中药学教学团队 | 药学院 | 张一昕 | 2019年 |
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 | 基础医学院 | 方朝义 | 2019年 |
中西医临床医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中西医结合学院 | 杜惠兰 | 2020年 |
中药资源与鉴定教学团队 | 药学院 | 严玉平 | 2020年 |
资料来源: |
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共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
类别 | 名称 |
---|---|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中西医结合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 | 中医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 中医、中药学、护理 |
资料来源: |
重点学科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河北省重点学科2个,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河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7个,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12个。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肾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眼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护理学、针灸学 |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 脾胃病科、肛肠科、肾病科、护理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 脾胃病科、针灸科、耳鼻喉科、肛肠科、肾病科、急诊科、护理学、康复科 |
河北省重点学科 | 中西医结合、中医诊断学 |
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 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学 |
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重点学科 | 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基础、针灸学、中药分析学、中药炮制学、中医文献学 |
河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 临床中药学、药用植物学 |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 骨伤科、皮肤科、心血管科、治未病科、肺病科 |
资料来源: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4门;有社区实践教学基地7个,药学类专业实习基地21个,其他实习实训基地20个,其中5个获批省级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 |
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 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康复治疗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生物工程、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口腔医学技术 |
资料来源: |
项目类别 | 专业名称 | 级别 | 批准时间 |
---|---|---|---|
特色专业 | 中医学 | 国家级 | 2010年 |
品牌特色专业 | 中医学 | 省级 | 2007年 |
品牌特色专业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省级 | 2009年 |
资料来源: |
时间 |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
---|---|---|---|---|
2020年 | 线下一流课程 | 中医诊断学 | 方朝义 | 王少贤、王香婷、王霞、于文涛 |
2020年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中药鉴定学 | 郑玉光 | 侯芳洁、张丹、郭龙、景松松 |
2023年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中药学 | 张一昕 | |
2023年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中药分析 | 牛丽颖 | 李菁、崔力剑、刘惠娴、宋永兴 |
2023年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刺法灸法学 | 贾春生 | 李晓峰、许晓康、张莘、杜玉茱 |
2023年 | 线下一流课程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 杜惠兰 | 马惠荣、陈景伟、段彦苍、范丽洁 |
资料来源: |
时间 |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
---|---|---|---|
2021年 | 继续教育 | 中药分析 | 马东来、李菁、郝会欣、宋永兴、崔力剑、刘惠娴、左赛杰、陆艾阳子 |
资料来源: |
课程名称 | 批准时间 |
---|---|
中医诊断学 | 2002年 |
中医妇科学 | 2005年 |
药用植物学 | 2005年 |
中药学 | 2006年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2006年 |
中医基础理论 | 2006年 |
刺法灸法学 | 2007年 |
中药药理学 | 2008年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 2008年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 2009年 |
针灸学 | 2010年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 2011年 |
资料来源: 名录不全 |
中心名称 | 级别 | 批准时间 |
---|---|---|
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 | 2007年 |
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 | 2009年 |
针灸推拿康复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 | 2015年 |
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 | 2015年 |
资料来源: |
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年度 |
---|---|---|
临床医学教育创新高地——中医药学 | 董尚朴 | 2007年 |
中西医结合教育创新高地 | 杜惠兰 | 2009年 |
资料来源: |
专业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年度 |
---|---|---|
中医学 | 王亚利 | 2012年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杜惠兰 | 2012年 |
资料来源: |
教学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姓名 | 获奖等级 | 时间 |
---|---|---|---|
以标准引领全球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创建与实践 | 张伯礼、匡海学、郭宏伟、胡鸿毅、王键、王省良、吴勉华、余曙光、闫永红、刘红宁、范永升、石岩、李灿东、王平、高树中、宋柏林、牛阳、吕志平、安冬青、王占波、吴范武、卞华 | 国家级一等奖 | 2018年 |
新时代中医药本科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 张伯礼,郭宏伟,高秀梅,匡海学,金阿宁,闫永红,余曙光,舒静,熊磊,高维娟,杨振宁,罗伟生,王自润,唐成林,胡毓诗,唐东昕 | 国家级一等奖 | 2022年 |
基于提升传承与创新能力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王占波、张祥竞、马小顺、董尚朴、王鑫国、卢翠荣、邓国兴、郭秋红 | 省级一等奖 | 2017年 |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试点 | 杜惠兰、方朝义、梁文杰、丁旭、郝庆卯、张凤华、司秋菊、王晓松 | 省级一等奖 | 2017年 |
“新医科”视阈下中医特色检验医学的“七新”研究与教学实践 | 省级一等奖 | 2019年 | |
重能力分层次《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架构与教材建设实践 | 方朝义、王占波、王少贤、王香婷、于文涛 | 省级一等奖 | 2020年 |
以专业为导向的中药学教学设计思路探讨 | 张一昕、王茜、郝蕾、韩雪、曹丽静、石铖、刘宇、赵冬 | 省级二等奖 | 2017年 |
中药学类专业“认、采、种、制、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 郑玉光、张丹、侯芳洁、王乾、郑开颜、郭龙、由会玲、景松松 | 省级二等奖 | 2019年 |
《中国医学史》实验课改革暨全国中医药文化遗迹“网络窗口”建设 | 周计春、赵润生、张暖、贾云芳、杨旭杰、张弘、范忠星、张慧康 | 省级二等奖 | 2020年 |
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教育创新研究 | 邸淑珍、司秋菊、张学茹、张靖、冯莉莉、闫翠环、王丽梅、叶建亚 | 省级二等奖 | 2021年 |
师承教育模式对提高中医本科生临床能力的实践与评估 | 省级二等奖 | 2022年 | |
基于绿色化微型化基础化学实验在中医药院校的实践与探讨 | 牛丽颖、王迎春、王梦、郭慧、李琛、麻景梅、曹秀莲、贾立英 | 省级三等奖 | 2017年 |
《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系统建设 | 王建岭、刘姣、李仁玲、刘士龙、任艳青 | 省级三等奖 | 2017年 |
情境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应用与研究 | 于文涛、王霞、王占波、方朝义、董文军、徐昭娟 | 省级三等奖 | 2017年 |
校园实体药用植物园及药用植物园网络平台建设 | 宋军娜、严玉平、郑玉光、侯芳洁、张丹、吴兰芳、王乾、郑开颜 | 省级三等奖 | 2017年 |
“加强质量文化”视域下提升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与临床实践 | 张凤华、贲莹、王香婷、马小顺、冯贞梅、张冬、方倩、杜澍金 | 省级三等奖 | 2019年 |
确立《拉丁语》规划教材主编地位 引领课程建设学科发展方向 | 严玉平、吴兰芳、宋军娜、韩晓伟、孙会改 | 省级三等奖 | 2019年 |
《刮痧疗法》教材立体化建设思路与实践研究 | 佘延芬、张晓琪、潘丽佳、刘君、邢海娇 | 省级三等奖 | 2019年 |
高校思政课在培养中医药人才中的特殊地位及实践探索 | 省级三等奖 | 2019年 | |
资料来源: |
学生成绩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学生在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医药社杯”“挑战杯”“创青春”等多项竞赛中取得成绩。
2022年,学校研究生获2022年“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第八届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第九届“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第七届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二等奖2项。
2023年5月8日,学校学生在2023年“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获特等奖4项。
附属医院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1所,教学医院40所。
类别 | 名称 |
---|---|
直属附属医院 | 河北省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第二附属医院) |
非直属附属医院 | 石家庄市中医院、邯郸市中医院、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廊坊市中医医院、秦皇岛市中医医院、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河北以岭医院、石家庄平安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承德市中医院、京东誉美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迁安市中医医院、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献县中医医院、河北省眼科医院、新乐市中医医院、衡水市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
资料来源: |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技术创新中心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
类型 | 科研平台名称 |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 |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家神经介入建设中心 |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河北省重点实验室 |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肝肾病重点实验室 |
河北省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 |
河北省浊毒症重点实验室 | |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肺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
河北省中医药康养照护重点实验室 | |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胃肠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浊毒症重点研究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生理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科研二级实验室 | |
河北省工程实验室 | 河北省植物生物反应器制备技术工程实验室 |
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河北省中药材品质评价与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 |
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 | 河北省中医药结合氢医学技术创新中心 |
河北省智慧财务技术创新中心 | |
河北省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创新中心 | |
河北省中药组方制剂技术创新中心 | |
河北省中药炮制技术创新中心 | |
河北省脾肾病证中医治疗技术创新中心 | |
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 河北省中药制剂产业技术研究院 |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河北中医针灸优势病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河北省离子通道功能与创新中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河北省中药资源利用与质量评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中西医结合生殖疾病协同创新中心 |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
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 中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刺灸法效应特异性重点研究室 |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肝病浊毒症重点研究室 | |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溃疡性结肠炎浊毒症重点研究室 | |
河北省教育厅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 河北省教育厅抗体稳定高效表达技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
河北省教育厅中药配方颗粒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
科研成果
2022年,学校共立项各类科研项目3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22项,厅局级项目162项,横向项目13项;获批纵向科研经费2330.3万元,横向科研经费254.8万元;获批省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1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知识产权获批3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2022年1月4日,学校获得2021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8项。
时间 | 奖励名称 | 项目名称 | 获奖人 |
---|---|---|---|
2022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黄芪及其提取物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靶点筛选与应用 | 高维娟等 |
2022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延肾系列方保护慢性肾衰竭患者残余肾功能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 檀金川等 |
2022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基于“毒损肾络”理论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 | 王香婷等 |
2022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艾灸缓解运动性疲劳和损伤修复的研究及推广应用 | 梁玉磊等 |
2022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泄浊解毒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 刘建平等 |
2021年 | 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 内质网应激在血管钙化及其心脏并发症中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 武宇明等 |
2021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浊毒理论创建及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 杨倩等 |
2021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肠胃舒组方防治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 梅建强等 |
2021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经穴生物物理学特性视角下原发性痛经的经穴诊断与治疗研究 | 佘延芬等 |
2021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微针系统疗法的优势病种及用穴规律 | 贾春生等 |
2021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基于浊毒理论防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研究 | 杜艳茹等 |
2021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头针益智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智力及认知功能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 黄茂等 |
2020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基于浊毒理论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策略的构建及应用 | 梅建强等 |
2020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益肾通络方药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 檀金川等 |
2020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基于方证相应补肾活血方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 | 于文涛等 |
2020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继发高血压的机制探讨及中医药防治应用 | 吉恩生等 |
2020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肾主骨”药引子主动寻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 武密山等 |
2020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辛凉清透法抗流感病毒的理论溯源、综合应用及机制研究 | 霍炳杰等 |
2019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研究和产业化 | 牛丽颖等 |
2019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河北省代表性区域特色中药资源保护利用 | 裴林等 |
2019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调气化瘀方药保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作用及机制研究 | 司秋菊等 |
2019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从痰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配伍组方和作用机理 | 张一昕等 |
2019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中药丹参多靶点对抗铁超载疾病的分 | 张建平等 |
2019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验治疗肝经相关恶性肿瘤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 范焕芳等 |
2019年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通阳利湿法在颈腰痹病急性期中的综合运用及机制探讨 | 王鹏等 |
资料来源: |
获奖等级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第一完成人 |
---|---|---|---|
一等奖 | 梗阻性肾病大鼠肾组织炎性损伤机制及化瘀解毒中药的调控作用 | 河北中医学院 | 梁文杰 |
一等奖 | 麻杏饮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呼吸肌疲劳的临床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陈分乔 |
一等奖 | 基于“浊毒理论”化浊解毒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慢性肾衰竭进程的临床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魏晓娜 |
一等奖 | 研究反流性咽喉炎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性及反流性咽喉炎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筛查 | 河北省中医院 | 杜昕 |
一等奖 | 翁连解毒方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临床研究及机理探讨 | 河北省中医院 | 霍永利 |
一等奖 | 疏肝健脾和胃方结合综合性心理干预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 河北省中医院 | 孙春霞 |
一等奖 | 中医辨证用药对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 河北省中医院 | 郭立芳 |
二等奖 |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ARDS肺血管通透性的临床疗效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刘源 |
二等奖 | 加速康复外科联合黄藤通腑汤、阑尾穴中药贴敷促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恢复的临床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巩子星 |
二等奖 | 化浊解毒软坚方通过调控肿瘤炎性微环境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毛宇湘 |
二等奖 | 调督解郁针法在癌症相关性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 河北省中医院 | 连建伦 |
二等奖 | 揿针干预对全麻气管插管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对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何涛 |
二等奖 | 调督理筋针法结合揿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贾松涛 |
二等奖 | 血管再通方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观察 | 河北省中医院 | 陈品英 |
二等奖 | 益气宣肺活血法治疗混合痔合并慢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李洪超 |
二等奖 | 化痰活血中药颗粒对心肌肥厚高血压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影响 | 河北省中医院 | 王艳炜 |
二等奖 | 活血化瘀养心通络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耿彬 |
二等奖 | 宣肺平喘化痰通络方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哮喘的临床观察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宿英豪 |
二等奖 | 中医药辨证联合化疗在肺癌晚期的临床应用 | 河北省中医院 | 焦建玮 |
二等奖 |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糖尿病大鼠心肌ERK1/2信号通路的调控 | 河北省中医院 | 张贺芳 |
二等奖 | “三圣方”治疗宫颈HPV持续感染合并糜烂样改变临床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张书改 |
二等奖 | 双黄连注射液对慢性根尖周炎根管消毒及根尖周组织愈合作用的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杨琳 |
二等奖 | 中药辨证治疗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效果观察 | 河北省中医院 | |
二等奖 | 中药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及NT-pro BNP水平的影响 | 河北省中医院 | 何红涛 |
三等奖 | 桑苏饮加味治疗肺切除术后痰潴留的疗效观察 | 河北省中医院 | 翟建宾 |
三等奖 | 化浊解毒法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葡萄膜炎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王绍坡 |
三等奖 | 自拟疏肝解郁止泻方配合耳穴按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 | 河北省中医院 | 贾文文 |
三等奖 | 自拟通腹十针联合乳果糖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韩长辉 |
三等奖 | 穴位注射配合下肢皮牵引治疗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MR与临床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张欲翔 |
三等奖 | 轻清宣肺止咳化痰法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疗效观察 | 河北省中医院 | 郭勇英 |
三等奖 | 腕踝针用于麻醉诱导期的研究 | 河北省中医院 | 徐哲 |
三等奖 | 通心络胶囊对进展型卒中患者糖基化终产物的干预作用 | 河北省中医院 | 袁子薇 |
资料来源: |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河北中医药学报》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9.97万余册,其中线装古籍图书2.28万册,珍善本1354册。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图书馆有各类馆藏图书99.77万余册,电子图书191万余册,电子期刊723万余册,纸质期刊1198种,报纸51种,阅览座位1330个,电子数据库67个,其中有6个中医特色资源库,较完整的收录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中医药古籍文献,线装古籍版本年代上迄明弘治2年(1489年)(《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下至民国时期,存量共有2944部,22823册;其中明清古籍1689部,12162册;海外古籍32部168册;民国古籍1223部,10493册;保存完好的善本书135部1354册;所藏中医药古籍占比约91%,涵盖了中医学全部门类;自建的“河北中医学院馆藏古籍数据库”已投入使用,收录共1119种、8620册馆藏古籍的原版彩色扫描图像。
截至2023年9月,学校与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联合创办拉美地区首家中医孔子学院,与十余个国家的20所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韩国、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
形象标识
校徽
河北中医药大学的校徽设计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运用简洁现代的设计语言,呈现出一种庄重,洗练的视觉风格,展现了学校严谨的学风和包容的气度。
1.校徽的核心元素使用代表大学的字母U与象征中医的阴阳图案结合,传递出“从事中医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现代化高等学府”这一核心概念。
2.橄榄枝(植物枝叶)象征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中医中药倡导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同时也赋予了校徽一种庄重、和谐的美感。
3.校徽外围的长城图案既是最具代表性的河北元素,也象征着河北中医药大学师生坚定守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使命感。
学校徽志
精神文化
校训
博学求源 厚德济世
博学求源 意在体现医学生的学识素养。
“博学”: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庸》也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论述。
“求源”:溯本求源之意,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厚德济世 意在体现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厚德”:语出《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水平,做到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无所不载。
“济世”典出《后汉书·费长房传》“悬壶济世”。体现一名医务工作者(医学生)的价值追求,也是告诫广大从医者谨记职业操守,践行救死扶伤。
学校拥有杏苑、橘泉、祁州、东垣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96855.63平方米(895.28亩),建筑面积32.19万平方米。主校区为杏苑校区,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杏苑路,环境优雅,风景宜人;橘泉校区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毗邻火车站,交通便利;祁州校区位于千年药都安国市,具体位置为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保衡南大街99号,中医药文化浓厚,区位优势明显;东垣校区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山东路,为临床教学主阵地。
橘泉校区
职务 | 姓名 |
---|---|
终身名誉校长 | 吴以岭 |
党委书记 | 高维娟 |
校长 | 郭毅 |
党委副书记 | 张祥竞 |
党委副书记、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 孙士江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郑书深、李永民、王鑫国、佘延芬、赵润生 |
副校长 | 方朝义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王贞 |
资料来源: |
河北中医药大学建有扁鹊像、卷轴等景致。
卷轴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石学敏 | 吴以岭 | 张英泽 |
国医大师 | ||
石学敏 | 张大宁 | 李士懋 |
李佃贵 | - | - |
知名专家 | ||
杨医亚 | 马新云 | 田乃庚 |
夏锦堂 | 宗全和 | 许占民 |
杨牧祥 | 田淑霄 | 赵玉庸 |
薛芳 | 刘亚娴 | |
杨明会 | 张铭连 | 孙增涛 |
李俊峡 | - | - |
优秀基层代表 | ||
付正良 | 段立军 | - |
政界人士 | ||
孙士彬 | 赵文鹤 | 程宝怀 |
于军 | 王国辰 | - |
资料来源: |
时间 | 荣誉 |
---|---|
2014年 | 无偿献血创意征集活动“优秀组织奖” |
2015年 | 河北省高校辅导员暑期“大家访”活动先进单位 |
2017年 | 河北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 |
2021年 | 2021年度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优秀奖”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上一篇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