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血杆菌属 编辑
嗜血杆菌属,嗜血杆菌属,(拉丁学名: Haemophilus Winslow et a1.,1917)。小到中等大小的球形、卵圆或杆状细胞,宽度一般≤1.0μm。有时有丝状体,明显的多形态。
中文名:嗜血杆菌属
外文名:shixueganjunsu
科属:嗜血杆菌属
拉丁学名:Haemophilus Winslow et a1
模式种:流感嗜血杆菌
隶属:巴斯德菌科
革兰氏阴性。不运动。兼性厌氧。几乎所有的种需要血的生长因子,特别是X因子
流感嗜血杆菌 又称发否氏杆菌。1892年,德国(其出生地现属波兰)细菌学家 R.F.J.法福首先从流感患者鼻咽部分出,当时认为是流感的病原菌。直到1933年分离出流感病毒,才纠正这一认识。本菌细小球杆形,大小为(0.2~0.3)×(0.5~2.0)微米。在恢复期病灶或长期人工传代培养中,呈球杆状、长杆状、少数为丝状。粘液型菌株有荚膜,毒力较强。适温37°C。菌落一般为光滑型。若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共同孵育,则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这叫做“卫星现象”。原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促进流感嗜血杆菌的生长。本菌有3种抗原:①型特异性荚膜多糖抗原。分a~f6个型,其中b型毒力最强,f型次之;②型特异性菌体抗原。分数型;③种特异性菌体抗原。对人类主要引起继发性化脓性感染,可导致婴幼儿原发性化脓性脑膜炎。杜克雷氏嗜血杆菌 因意大利皮肤病学家A.杜克雷(1890)发现而得名。是人类溃疡性性病──软性下疳的病原菌,因而又名软性下疳杆菌。 菌体大小为0.5×(1.5~2.0)微米。有成双或短链排列趋势。可呈两极浓染。无芽胞和鞭毛。
埃及嗜血杆菌 1883年,德国细菌学家R.科赫在埃及从结膜炎患者中观察到,1887年,美国眼科医师J.威克斯在纽约分离出此菌,因此又称科-威氏杆菌。无荚膜,有时呈两极浓染,不形成吲哚,抗原与流感嗜血杆菌有部分相同。引起人类的急性或亚急性结膜炎,动物的实验性感染未成功。
猪嗜血杆菌 又称猪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猪的格拉瑟氏病病变,表现为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膜炎和关节炎。猪流感是由本菌与猪流感病毒的协同作用引起的。
猪胸膜肺炎嗜血杆菌 又称副溶血性嗜血杆菌,它不需病毒协同作用就可引起胸膜肺炎。
副猪嗜血杆菌 引起猪的致死性败血症。
羔羊嗜血杆菌 在成年绵羊引起支气管肺炎,在羔羊引起败血病,在牛引起胸膜炎和流产。
鸡嗜血杆菌 引起鸡的慢性呼吸道病和鼻炎。
马生殖器嗜血杆菌 引起马传染性子宫炎(CEM)。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