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黄甘草汤 编辑
大黄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中。具有通腑泻热,和胃止呕之功效。主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中文名:大黄甘草汤
出处:《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功用:通腑泻热,和胃止呕
降逆大黄甘草汤,主治胃热气逆方,口干口苦与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大黄四两(12g),甘草一两(3g)。
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200ml),分温再服。
通腑泻热,和胃止呕。
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胃气不降,火热秽浊之气上冲,故食已即吐。方中大黄荡涤肠胃实热,甘草缓急和胃,使攻下而不伤正气,二药合用能导积热从大便而出,和胃而浊气下降。
临床用于各类疾病并发的呕吐或便秘、重症急性胰腺炎、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扁桃体炎、鼻衄、牙龈炎、急性中耳炎等属于胃中积热者。
如外邪犯胃,加藿香、紫苏、佩兰;食滞,加山楂、六曲;痰饮,加半夏、茯苓;气滞,加枳壳、厚朴;腹痛,加木香、白芍;痢疾,加黄连、木香;肝胃不和,加柴胡、生麦芽、黄芩;腑实明显,加芒硝;脾气虚,加白术、党参、山药;津亏,加石斛、沙参、麦冬。
1、单味大黄长期服用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紊乱,单味甘草大量或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血压升高等。
2、虚症者不宜应用,注意多次饮、少量分服。
附方1 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二两(6g),黄连一两(3g)。
功用:泄热,消痞,和胃。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出处:《伤寒论》
附方2 大半夏汤
组成:半夏(洗完用)二升(15g),人参三两(9g),白蜜一升(9g)
功用:和胃降逆,益气润燥
主治:胃反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肢体羸弱,大便燥结如羊屎状,舌淡红,苔少,脉细弱。
出处:《金匮要略》
大黄甘草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都可治疗胃热证,大黄甘草汤主治邪热相结于胃中,邪气上攻比较明显,,病以食已即吐为主,故其治重在降逆;而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邪热扰乱脾胃之气,气机壅滞于心下,病以心下痞满为主,其治重在消痞,是其不同。
大黄甘草汤与大半夏汤虽均治呕吐而食谷不下之症,但大黄甘草汤治实热中阻,腑气不通,火热上逆,则食入即吐;大半夏汤为治脾胃虚寒,不能消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可见病机临床及不同,故前者用大黄甘草泄热通泄,胃降呕止,后者用半夏人参白蜜和胃,降逆止呕。
1、《金匮要略》: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2、《高注金匮要略》:此胃热上熏之吐,为吐家之变证变治,而非胃反也。以苦寒泻火之大黄为君,而佐以守中之甘草,不特浮大黄下趋之性,使从胃脘而下,且治急冲者,惟宜以缓降胜之也。
3、《金匮要略论注》:食已即吐,非复呕家矣,亦非胃弱不能消,乃胃不容谷,食还即出者也。明是有物伤胃,营气闭而不纳,故以大黄通荣分已闭之谷气,而兼以甘草调、其胃。《外台》治吐水,大黄亦能开脾气之闭,而使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