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药 编辑
花药(anther)是花丝顶端膨大呈囊状的部分,是雄蕊的重要组成部分。花粉囊是产生花粉的地方。每一花药通常由4个或2个花粉囊(pollen sac)组成,左右对称分开,中间以药隔(connective)相连。花粉囊内产生许多花粉粒(pollen grain)。花粉成熟后,花粉囊裂开花粉粒散出。
中文名:花药
外文名:anther
属性:花的雄性生殖器官
着生方式:全着药、底着药、贴着药等
学科:生物
领域:生命科学
雄蕊
花药是花丝顶端膨大呈囊状的部分,是雄蕊产生花粉的主要部分。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是由4个花粉囊(pollen sac)(少数植物为2个)组成,分为左、右两半,中间由药隔相连。在成熟的花药中,同侧的两个花粉囊之间的分隔被打破,形成一室,使4个花粉囊的花药现出两个花粉囊的样子。
花药
依花药在花丝上着生的方式,可以区分为全着药(花药全部着生在花丝上,如莲)、底着药(花药以其基部着生于花丝顶端,如莎草、扁果草等)、背着药(花药以其背部贴着在花丝上,如马鞭草、山茱萸等)、丁字着药(花药横卧,以其背部中央的一点着生于花丝顶端,如百合、水稻等)等几种类型。菊科植物的雄蕊花丝分离,花药联合,称聚药雄蕊。
花蕊着生方式
1、全着药:花药全部着生于花丝上,如莲。
2、底着药:花丝顶端直接与花药基部相连,如莎草、小檗。
3、贴着药:花药背部全部贴着在花丝上,如油桐。
4、丁字着药:花丝顶端与花药背面的一点相连,整个雄蕊犹如丁字形,易于摇动,如小麦,水稻。
5、广歧药:药室完全分离成一直线,并着生于花丝顶端,如地黄。
6、个字着药:药室基部张开,上面着生于花丝顶上,在十字花科植物中较常见,如荠菜。
7、冠生雄蕊:雄蕊花丝与花冠结合,花药着生在花冠上,并与花冠分离,如:茄。
花药壁的结构与功能如下(从外到内):
1、表皮(skin)
外壁具角质膜,含有孢粉素,有些植物的表皮上还有气孔器和毛状体。
2、药室内壁(endothecium)
花蕊壁结构图
3、中层(middle layer)
当花粉囊内造孢细胞发育成花粉母细胞,再进入减数分裂时,中层内储藏物质被吸收,由于受到花粉囊内部细胞的增殖和体积扩大所产生的挤压,使中层细胞呈现扁平状。待花药成熟时,中层多已被吸收、解体并消失。少数植物如百合,花药中层细胞壁有一定程度的条状加厚,故成熟时,中层仍有部分保留。
4、绒毡层(tapetum)
绒毡层是花药壁的最内一层,具独特的分泌功能,它的作用对花粉粒的发育是必不可少的。绒毡层细胞较大,细胞器丰富,初期具单核,后来发生核分裂不伴随新壁的形成,故成为双核、多核或多倍体细胞,这些特性表明绒毡层具有高度的生理活性。此外,细胞中含有较多的RNA、蛋白质和酶,并有脂类、胡萝卜素和孢粉素等物质。绒毡层的物质为花粉粒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作用:分泌的胼胝质酶,能适时地分解花粉母细胞和四分体的胼胝质壁,使小孢子彼此分离;合成的蛋白质运送到花粉壁,成为花粉外壁蛋白,在与雌蕊柱头的相互识别中起作用;合成的孢粉素形成花粉粒壁物质,具有坚硬、抗性强的特性,若绒毡层发育不正常,常会出现雄性不育现象。
花药的发育状况
花粉粒成熟后,纤维层细胞失水,所产生的机械力使花药在裂口处断开,花粉粒由裂口处纵轴形成的裂缝散出。花粉囊壁因绒毡层的解体而消失,或仅存痕迹,只剩有表皮及纤维层。
过程
花药的成熟过程比较复杂,其发育初期构造简单,表皮内充满着形态相同的分生细胞。这些细胞不断地分裂增大,同时在花药表皮下的四角处,分别分化出成一纵行排裂的细胞,这些细胞具有个体较大、核也较大、细胞质较浓、分裂能力较强等特点,叫做孢原细胞。孢原细胞进行一次分裂,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外层细胞叫做周缘细胞,内层细胞叫做造孢细胞。在这以后,花药中部的细胞逐渐分裂,分化成维管束和薄壁细胞,构成药隔。周缘细胞形成后,经过几次分裂成为3-5层细胞(与外边表皮层共同组成花药的壁)。其最外一层(即紧贴表皮的一层)叫做药室内壁。当花将成熟时,这层细胞不均匀加厚,在花粉囊成熟后,有助于花粉囊的开裂。在药室内壁以内通常有1~8层的“中间层”,这几层细胞在花药发育过程中被挤压破坏,因此在成热的花药中,往往看不到。花药壁的最内层是绒层,这层细胞一般比较大,细胞质浓厚,液泡较小。当花粉粒形成时,绒毡层解体。因此在花粉粒成熟时,绒毡层常被破坏消失。绒毡层具有供应花粉粒发育时所需养料的作用。在周缘细胞分裂分化的同时,造孢细胞也进步分裂分化,形成许多花粉母细胞,每个花粉母细胞进行一次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这四个细胞最初聚集在一起,随后分离,每个发育成一个花粉粒。
花蕊的开裂
横裂:沿花药中部成横向裂开,如木槿,蜀葵等。
孔裂:在花药顶端开一小孔,花粉由小孔散出,如茄、番茄等。
瓣裂:在花药的侧壁上裂成几个小瓣,花粉由瓣下的小孔散出,如香樟等。
1、合生花药。雄蕊群的部分或全部花药合生,如菊。
2、兰科的花药。兰科部分植物雌蕊、雄蕊合生形成合蕊柱,并形成特殊的蕊喙结构。花药凹陷形成药窝,在蕊喙前方形成着粉盘,或形成包囊。花粉粘合成团块,与蕊喙相连接,可以被昆虫整体携带。
花药采取离体培养方式。花药离体培养是属于有性生殖。
花药离体培养常被误认为是无性生殖的一种类型,主要原因是:①花药离体培养发育的起点是单核花粉粒,无生殖细胞(精子)的产生。②组织培养属于无性克隆技术。③这里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①无性生殖的本质是子代与亲代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即基因型不变(不考虑后代发生基因突变)。花药离体培养发育的起点单核花粉粒(染色体数N)是经母体(染色体2N)减数分裂形成,由其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的遗传物质与母体差异较大。
花蕊的形成
③有性生殖的本质是产生两性配子(经减数分裂形成,染色体数N),且具有两性配子结合。这同时具备通常意义上的有性生殖,但只要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就已经完成了有性生殖的关键一步,这与自然界中许多单倍体的形成有着相似之处,如雄蜂,雄蚁的孤雌生殖,同样仅有生殖细胞的形成,而无两性配子的结合。
花药繁殖一般是离体培养花粉处于单核时期(小孢子)的花药。通过培养使它离开正常的发育途径(即形成成熟花粉最后产生精子的途径)而分化成为单倍体植株,这是获得单倍体植株的主要方法。大体上要经过制备培养基、接种花药和培养三步骤。
由花粉长成单倍体一般有两条途径:
①由花粉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即分化程序很低的薄壁细胞团),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出根和芽,最后形成植株。
②由花粉分裂形成胚状体(不是由合子发育成的胚叫胚状体),再由胚状体长成植株。当瓶中花药内长出的小苗达到一定大小时,应调节温度、温度及光照等条件,使幼苗得到锻炼并逐步适应自然的环境条件,然后从试管中移出种植于土壤中,进行一般的栽培和管理。
影响因素
1、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此外,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密度对诱导成功率都有一定影响。
2、一般来说,在单核期,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的时期,花药培养成功率最高。
3、为了挑选到单核期的花药,通常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