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腹角雉 编辑
红腹角雉,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鸟类。其脸颊裸出,露出天蓝色的皮肤,周缘围着一圈桔黄色的羽毛;头、颈的后部和上胸为橙红色,尾羽为棕黄色,杂有黑色的虫蠹状斑,并具有黑色的横斑和端斑;体羽都是深栗红色,上面布满了圆圆的灰色眼状斑,背部的较小,胸、腹部的比较大,与雄鸟相比,雌鸟上体一般为灰褐色,下体淡皮黄色,均布满了黑色的斑纹和白色的斑点。由于雄鸟美丽的羽色和体,雄性红腹角雉态,又名秀鸡、星绣鸡、岩角鸡、大红鸡等。红腹角雉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四川、陕西、湖南等地的山区。在印度东北部、缅甸东北部和越南的西北部也有分布。主要栖息于海拔1600-3000米的冷杉、赤桦等林中,隐匿于稠密的杜鹃、箭竹丛间或密被苔藓的树上。多单独活动,主要以乔木、灌木、竹、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嫩叶、幼芽、嫩枝、花序、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繁殖期为4-6月,在树上筑巢。每窝卵3-5枚,雌鸟孵卵,孵化期28-30天。红腹角雉有很高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因偷猎、森林砍伐导致其致数量减少,现已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中文名:红腹角雉
拉丁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
别名:寿鸡、红鸡、娃娃鸡
外文名:Temminck's tragopa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鸡形目
科:雉科
属:角雉属
种:红腹角雉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今鸟亚纲
分布区域:中国西南部、印度、缅甸和越南东北部。
命名者及年代:J.E.Gray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圈养的红腹角雉
此外,在它的项下还生有一块图案奇特的肉裙,色彩绚丽而富于变幻,两边分别有八个镶着白边的鲜红色斑块,中间在黑色的衬底上散布着许多天蓝色的斑点,有人说这些斑点很象草书的“寿”字,所以又称它为“寿鸡”,视为长寿和好运的象征。
雄性红腹角雉
它们的虹膜为褐色;嘴黑色或角褐色;腿、脚粉红色或灰褐色。
红腹角雉 | 黑头角雉 | 黄腹角雉 | |
---|---|---|---|
体量 | 雄鸟体长44-66厘米,体重930-1800克 | 体长♂684-735毫米,♀600毫米 | 体重♂1400克;体长607-700毫米 |
特征 | 其脸颊裸出,露出天蓝色的皮肤,周缘围着一圈桔黄色的羽毛;头、颈的后部和上胸为橙红色,尾羽为棕黄色,杂有黑色的虫蠹状斑,并具有黑色的横斑和端斑 | 雄鸟上体黑色,杂以棕灰色,各羽端具有白色大型卵圆斑。头黑,具冠羽,羽端红色,尾羽为棕色具黑色横斑及端斑,翼上覆羽似背羽。脸部裸皮鲜红,眼下有数行蓝斑,喉部深蓝。下体黑色,具鲜明白色眼状斑 | 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下掩盖着一对淡蓝色肉角;下体几纯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 |
图片 |
|
|
|
红腹角雉
红腹角雉生活于原始森林中,喜欢居住在有长流水的沟谷、山涧及较潮湿的悬崖下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下丛生灌木、竹类和蕨类的地方,在1000-3500米之间均有分布。
红腹角雉
红腹角雉
性机警,善奔走。鸣声似小孩啼哭的“哇、哇”声,故当地群众叫“娃娃鸡”。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亦常集成2-5只,甚至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白天活动。多数时间都在林下地面活动和觅食,有时也上到树上觅食,夜晚则栖息于树上。
红腹角雉
中国分布:中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往东至云南北部、贵州东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南部、广西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等地。陕西省内见于周至、太白、洋县、佛坪、宁陕、镇坪(留鸟)等地;
其它分布:见于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缅甸北部和越南西北部。
(图册)
红腹角雉
雄鸟的肉质角平时藏而不露,头顶部只能看到长长的羽冠,肉裙也收缩在项下。每当求偶炫耀时,两只角就膨胀起来,高高耸立,肉裙也充血膨胀,突然展开,飘洒在胸前,几乎可以垂到地面,就好像系了一条漂亮的彩裙,而且一会儿缩回,一会儿展开,更像是一朵不断开合的鲜花,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微微张开双翅,尾羽也如同扇子一样展开,交替踏着舞步缓缓移动,以博得雌鸟的欢心。达到高潮时,肉角不断地颤动,同时发出低沉的“咕,咕”声,随后直起身体,煽动两翅,昂首冲向雌鸟。雌鸟则呈半蹲状,一动不动地接受交尾。交尾后雄鸟离开雌鸟并抖动双翅,肉角和肉裙也缓慢地收回。
红腹角雉
红腹角雉的巢筑在树上。每窝产卵3-5枚。 孵卵由雌鸟承担,它的羽色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即使走到巢边也难以发现。孵化期为28-30天,一般每天雌鸟只离巢觅食一、二次,如果遇到连雨天,它就只好一直呆在巢中。雏鸟初生时通体密被绒羽,额为棕褐色,杂以黑色斑纹,头顶至后颈棕褐色,头侧及喉浅棕色,胸部棕色,腹部棕白色,背及绒状尾羽褐色,杂以黑色斑纹,肩深棕色,翅膀褐色,具深棕色羽端,并杂以黑纹和白色斑点。虹膜浅褐色,嘴褐色,脚灰黄色。在雏鸟出壳后的3天之内,雌鸟一直用身体温暖着雏鸟,一刻也不离开。有时雏鸟从雌鸟的身下钻出来煽动翅膀,甚至爬到雌鸟的背上去玩耍,雌鸟也紧闭双眼,一动不动。直到第三天清晨,雌鸟才飞到树下的地面上,“咕咕”地召唤着巢里的雏鸟。当雏鸟听到叫声后,便一只接一只地飞落到地面上,随着雌鸟到处觅食了。角雉雏鸟翅膀的羽毛比较长,大约相当于其他雉类雏鸟一个月以后的羽毛长度,这也是它们对生活环境的一种绝妙的适应。一个月后,雏鸟就换上了同雌鸟相似的羽毛,但一直要到第三年的春天,它们才能独立生活,生儿育女。
根据观察,红腹角雉雌鸟孵卵和育雏期具体行为主要有8种,特征如下:
(1)孵卵 雌鸟卧伏于卵上,背部稍隆起,身体呈自然放松状态.为孵化期间最普通、占时最长的行为。
红腹角雉-雏鸟
(3)理羽 雌鸟用喙梳理己羽的行为,偶尔用爪。
(4)离巢觅食及归巢 离巢时雌鸟警戒后站起,走至巢沿或离巢最近的巢树枝,由此直接飞出几十米外。通过直接观察和辨听雌鸟飞行振翅声远近的判断,食源树到巢树距离大于30 m,小于100 m。归巢时雌鸟多飞至巢树附近乔木的枝权,再跳或飞至巢树的下层枝权,再经2-7次逐级上跳至巢平台,走入巢内.其过程连贯,其间若受干扰,则站于枝权上不动1-3 min。入巢后或立刻卧于卵上,或翻卵后再下卧.雌鸟的离巢和归巢路径往往在2-3 天内固定不变,此期间可能在同一树上取食。雌鸟偏爱取食树冠顶端的嫩芽、嫩叶。
(5)理巢 雌鸟在孵卵和暖雏期内,将身下巢材重新整理,或将巢周苔藓和树叶衔起或扒至体下整理,或用喙部啄取巢缘苔藓和草本植物以修补巢的过程。
(6)警戒 受到较小干扰或某些行为(如觅食、翻卵、梳羽等)开始前,雌鸟颈部左右转动观察环境的过程。
(7)暖雏 雏鸟孵出后,雌鸟两翅微张,身体卧伏在雏鸟和巢上。较孵卵时背部更加高耸,胸部羽毛更加蓬松.体姿与孵卵比较,背部更显隆起,双翅自然下垂,尾部常伸出巢外。
(8)训练雏鸟 雌鸟将身体完全站起,雏鸟在雌鸟腹下或在巢的一侧活动。雏鸟的活动包括行走、啄击巢内和巢沿、扇翅,雌鸟站起时,雏鸟有时沿巢周跑动并扇翅。出雏后2 h内即观测到雌鸟与雏鸟存在喙对喙接触,雏鸟有张喙并争抢的行为,次日,雏鸟主动啄食巢内铺垫的苔藓和小草叶,雌鸟将巢边长出的草叶啄下放于巢内(有时啄碎),由雏鸟争食;还见到雏鸟啄食落在巢中的绒羽。雏鸟常用喙部啄击巢周的树叶或巢内的苔藓,但大多无吞食动作。
当雏鸟要出飞时,雌鸟从巢树直接飞落到距离巢树15-30 m的附近地面,发出轻微的“wa-wa”声,雏鸟走上巢沿,在数十秒内相继飞落距离巢树10-20 m的地面。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雌性红腹角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