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稻瘟病 编辑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并不少见,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
中文名:水稻稻瘟病
别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
主要危害作物:水稻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茎秆、穗部
拉丁学名:Magnaporthe oryzae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真菌
类型:真菌
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叶瘟
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
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
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
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Ph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称灰梨孢=Pyricularia oryae Cav.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9Hebert 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水稻稻瘟病
(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使用土壤消毒剂处理。
(3)加强肥、水管理 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用施肥技术。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
(4)生物防治:
水稻稻瘟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