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命锁 编辑
长命锁,也称“寄名锁”,从“长命缕”演变而来,是中国育儿习俗,流行全国各地区。
中文名:长命锁
别名:长命缕;续命缕
材料:一般多用金银宝玉
历史由来:从“长命缕”演变而来
佩戴方式:颈部挂饰
作用:长辈对晚辈的祈福
长命锁
长命锁一般都用金银宝玉来制作,锁上刻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长命百岁”、“玉堂富贵”等吉祥祝语,另一面则有“麒麟送子”等传统图案。也有的做成如意的样子,在上面雕出寿桃、蝙蝠、金鱼、莲花等吉祥图案。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可见佩戴银质的长命锁,对身体的调养作用是确实存在的。贫穷人家会用铜钱、布、丝线来制作,也有求个好兆头的意义在里面。 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锁是一种起封闭作用的器具,门、箱等一旦上锁,就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把锁的用处加以夸张引申,便可用来锁住无形的事物。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市面上主流的是以银材质为主要的打造素材。
长命锁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
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
长命锁
汉族小儿胸前挂的避邪饰物,流行全国各地。多为银制的,呈古锁状。上镌刻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锁片用长丝带穿系,戴于小儿脖颈上。病弱和独生子女佩戴的较多,有避祸驱邪、祝愿长命的含意。
长命锁
外婆送长命锁
长命锁
干爹干妈送锁
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带,旧时新生婴儿人家,恐新生婴儿体弱多病,便采取替新生婴儿认干爹干妈的办法消灾避祸。所认干爹干妈为多子多福长寿之人,这样才能给新生婴儿带来好运。干爹干妈要出钱为新生婴儿打制银锁和项链圈一个,戴在婴儿颈上。孩子长到12岁,便被认为已经过了危险期,则要取掉银锁、项圈,称之为开关。俗传行过戴锁与开关仪式的小孩,便能摆脱命运中的难关,无病无灾,健康长寿。江苏地区干爹送给小孩的长命锁不是戴在脖子上的,而是挂在小孩的卧室中的。送长命锁仪式在认干爹时举行。认干爹时要用干爹的姓给干儿子取个名字,叫“继干名”。还要写“承继纸”。承继纸是个小立轴,长二尺,宽一尺,红纸绿边。
上写“贵府相公过继相(干爹姓)门,取名某某,长命百岁”等语。
左联是:“苏才郭福”
右联是:“姬子彭年”。
轴上还用红头绳挂个金质或银质的锁片,即长命锁,上面镌刻着“长命百岁”四个字。立轴挂在干儿子卧室中,俗信可以压邪驱祟。还有以寺庙的名义挂长命锁的,这种习俗含有借道教或佛教神灵的力量锁住小孩的命,避免受邪魔伤害的意思。其做法是,给寺院或道观一定的财物,在僧或道面前,让小孩“寄名”为弟子,再以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这种锁称“寄名锁”。也有认和尚或道士为寄父的习俗。所戴之锁以寄父的名义打制,也是借道教或佛教神灵保佑小孩长命的意思。《红楼梦》就记有这种习俗。薛宝钗的父母就曾为她认了一个癞头和尚做寄父,薛宝钗由此而得到一把小金锁,其上所镌的“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八个字,也属祝福长命之类的吉祥语。
百家名义购买或打造
长命锁
用布来缝制的长命锁
用红布做成链形锁或编结成锁形,或做成项圈,下坠“长命百岁”银牌。每年过生日时,都要加一层红布,表示层层加锁,以保孩子安全万无一失,直到孩子长到12岁才割下焚化,以示成人。
用丝线与铜钱制成
用丝线编成三尺长的线辫,折回,中间挽一结作锁,下坠铜钱数枚。小孩戴锁之前,要在神前用“表”(一种供神用的黄纸)燃烧燎烤一下铜钱锁,是借神力来增添锁的神秘力量,以保小孩无病无灾。
长命锁
长命锁
“长命锁”在明清时期的汉族地区十分流行。小孩出生後为了消灾避邪,永葆平安,父母或舅舅出资请银匠打制一副银锁给小孩佩戴,意在“锁”住生命。佩戴“长命锁”,一般要挂到成年後才取下。“长命锁”多是用白银打制,也有用黄金打制或者用玉石雕琢的。錾刻的吉语内容有“长命百岁”、“福寿双全”、“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等,装饰的纹样大多是吉祥八宝、莲花蝙蝠、祥云瑞兽,以及一些相关的寓意吉祥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等,十分的丰富多彩。
“长命锁”从造型到装饰都富于巧思,给人感受得最多的却是一种超越“长命百岁”具体形式的人生理想的生命情怀。千百年来,中国人通过生命历程的经验,经过干锤百炼、精雕细琢,把最重要、最美好的祝福凝固在“长命锁”上,并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长命锁”佩戴到孩子身上。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
长命锁
银腑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腑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有的银腑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的银脚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缨络
在中国古代,缨络有时也被当作项圈或长命锁的代称。《红楼梦》中就有这方面的例子。如书中第八回,写贾宝玉硬缠着薛宝钗,一定要看她挂在颈项上的金锁,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灿的璎珞摘了下来。
缨络的历史
缨络又作“璎珞”,或称“华鬘”据说本是印度的一种古老首饰。梵语称之为“积由罗”。在当地,不论男女,都喜欢将花朵穿连起来作为头饰,或挂于颈间,垂于胸前。这种类似花环的颈饰,有时还被挂在佛像身上。随着佛教的传入,这一装饰习俗也传到了中国,在我国佛教艺术形象(如壁画、雕塑及石刻)上,也出现了戴缨络情况。缨络的款式非常复杂:常常以颈饰为基础,在颈饰上悬挂上各种珍宝串饰,从项部一直垂至胸前,有的甚至垂到足踝。考究的还和臂饰相连,成为挂满全身的饰物。有些人从佛像上受到启发,也模仿佩挂,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装饰习俗。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佩挂这种饰物的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南史》、《梁书》等史籍中都有这方面记载。
所谓缨络,实际上就是将项圈或项链以及长命锁等颈饰融为一体的一种饰物。缨络的上部,通常是一个金属项圈,在项圈的周围悬挂上各种珠宝玉石;在靠近人体的正胸部位,有时还悬挂着一个类似锁片的饰物。
汉族人佩挂缨络,已经是北朝以后的事了,一般多见于宫廷中的舞妓和女侍,女侍所佩的缨络造型往往比较简单,而舞女所佩的缨络就比较复杂了,不仅款式精美,缨络上的珠玉也特别丰富。晚唐诗人郑嵎在他的一首《津阳门诗》中,就曾描写到这种情况:在皇帝诞圣日的庆典上,不少宫伎梳着九骑仙髻,穿着孔雀翠衣,佩着七宝璎珞,表演歌舞,一曲终止,掉在地上的珠翠珍宝可用扫帚来扫取。这虽然出自诗人之语,难免掺有夸张成份,但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风尚。
常带种类
人物纹戏曲故事长命银锁
2 纯银长命锁
3 黄金长命锁
4 玉质长命锁
长命锁链子
1 925银长命锁链子
2 纯银长命锁链子
3 黄金长命锁链子
4 红绳
佩戴注意事项
1 重量: 挑选时注意长命锁的重量,宝宝太小可不能承受太多的重量,不要超过20g。
2 链子: 在挑选长命锁时最好是配S925或者红绳的链子,不要选黄金的链子,太重了,婴儿承受不住。
老一辈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不宜带金,可先带银,百日或一周岁后再带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