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极燕鸥 编辑
北极燕鸥是鸻形目鸥科燕鸥属鸟类,别名白昼鸟。体型中等。体长一般为33-39厘米,翼展76-85厘米。羽毛主要呈灰和白色,喙和两脚呈红色,前额呈白色,头顶和颈背呈黑色,腮帮子呈白色;翅膀灰色;肩羽带棕色;翼背呈灰色,带白色羽缘;颈部呈纯白色;叉状尾部纯白色,带灰色羽瓣;耳覆羽呈黑色。特点是头顶有块“黑罩”。寿命长达25年。北极燕鸥分布于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岩石和沙石地上,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海洋。喜欢成群活动。以鱼和水生的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为6—7月。雌鸟会产下约3颗卵。孵化期为22—27天。北极燕鸥是世界上远程飞行纪录的保持者,被称为地球上所有动物中的“迁徒之王”。因总是在南北极的夏天中度日,是地球上唯一一种永远生活在光明中的生物。虽然目前生存尚未受到威胁,但繁殖于北大西洋一些区域的北极燕鸥数量略有下降。
北极燕鸥
北极燕鸥是体型中等的鸟类。体长36厘米,翼展76-85厘米,体重80-120克。特点是头顶有块“黑罩”,颈背和头顶呈黑色,其羽毛主要呈灰色与白色,前额呈白色,头顶和颈背呈黑色,脸颊呈白色,后面的耳覆羽呈黑色,颈部呈纯白色,肩羽带棕色,上体的背呈灰色,带白色羽缘,其带灰色羽瓣的叉状尾部亦然。翅膀呈淡灰色,在接近翅膀尖端的位置则淡至将近无色。尾巴呈白色,腹部则呈淡灰色。羽轴白色,内侧具宽阔的白缘;由外向内渐次变小。第1枚初级飞羽外侧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内侧和羽端白色。虹膜黑色,鸟喙红色,脚红色。雌雄相似。冬羽也相似,唯头顶的颜色更淡,而其喙则更深色。
幼鸟不同于成鸟,喙和脚呈黑色,翅膀呈“鳞片状”,其翼尖的羽毛相对地深色。 在幼鸟过第一个夏季时,它们头顶的颜色亦很淡。
北极燕鸥与普通燕鸥和红燕鸥很相似,但它们的颜色和外型稍有分别。与普通燕鸥比较之下,北极燕鸥的尾巴更长,且其喙的颜色较单调,而跟红燕鸥比较下,其体色稍深,翅膀亦较长。
迁徙
北极燕鸥是一种轻盈的海鸟,它们能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北极燕鸥在北极圈内繁衍后代。它们低低地掠过海浪,从海中捕捉小鱼和甲壳纲这类有硬壳的动物为食。当冬季来临时,沿岸的水结了冰,燕鸥便出发开始长途迁徙。它们向南飞行,越过赤道,绕地球半周,来到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在这儿享受南半球的夏季。直到南半球的冬季来临,它们才再次北飞,回到北极。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数万千米。
在所有的迁徙动物中,北极燕鸥长途跋涉的本领是罕见的。夏季,它们在加拿大的北极圈至美国马萨诸塞州地区活动,到了冬季,它们将飞到另外一个极地——南极去越冬。燕鸥的尾巴呈叉形,它的翅膀又窄又长。这对翅膀,在空中飞翔时具有比其它飞鸟大得多的浮力。
每年3月,在南极做客数月之久的北极燕鸥聚成小群,准备北上,进行超长距离的旅行,途中要飞行1.8万千米左右,返回它们在北极的繁育场所。远征之前,它们要彻底脱去旧羽,换上崭新的羽毛。 它们将从南极半岛出发,飞往南部非洲,越过高山,再继续向北穿过整个热带区域,沿着西非海岸飞往欧洲大陆,最后飞到北极安家落户。从南极的夏末出发,飞到北极恰好夏天的开始。 北极燕鸥享受日照的时间之长,没有其它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在完成了地球上所有动物之中最长距离的迁徒之后,它们于5月初在北极安营扎寨,开始一个新的繁育周期。
习性
北极燕鸥常成群活动。持久而频繁地在海面上空飞翔,并不断掠过水面捕食。北极燕鸥不仅有非凡的飞行能力,而且争强好斗,勇猛无比。虽然它们内部邻里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但一遇外敌入侵,则立刻抛却前嫌,一致对外。实际上,它们经常聚成成千上万只的大群,就是为了集体防御。北极燕鸥聪明而勇敢,总是聚成几万只的大群,进行集体防御。貂和狐狸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鸟,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得三思而后行之。就连最为强大的北极熊也怕它们三分。
食性
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海洋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海面上,食物会随地区和时间而有所不同,但通常是肉食性的,大多都是吃小鱼或水生的甲壳类动物。 鱼类在食物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它们所吃的鱼有鲱鱼、鳕鱼、玉筋鱼和胡瓜鱼,而水生甲壳类则有螃蟹和磷虾。有时它们亦会吃软体动物、水生昆虫或浆果,而在北方繁殖区,亦会吃昆虫。
旅鸟:阿尔及利亚、白俄罗斯、保加利亚、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埃及、法属南方和南极领地、直布罗陀、瓜德罗普、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意大利、约旦、科威特、莱索托、利比亚、卢森堡、马绍尔群岛、黑山、莫桑比克、阿曼、巴拿马、圣赫勒拿,阿森松岛、特里斯坦 - 达库尼亚群岛、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斯洛伐克、苏丹、瑞士、土耳其、乌克兰、阿联酋、乌拉圭和维尔京群岛。
不确定:布维岛、危地马拉、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
然而,雄燕鸥在吸引到雌燕鸥的注意前,是不会轻易丢掉得之不易的礼物的,一旦它把礼物贡献给钟情于它的雌鸟,它们在随后的大部分时间将一起生活在繁殖地。此时,雄鸟不停地被吵闹的雌鸟烦扰,雌鸟令雄鸟交出它的捕获物的一大部分给自己。它做出选择的判断依据,可能就是嘴里含着晃动的银色礼物(小鱼)的雄鸟回到雌鸟身边的频率。
在求偶的最后时期里,雌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夫妻俩自己的领地里,产下一窝卵并守护着它们,此时雄鸟的捕鱼能力就要经受考验了。为了给它的配偶喂食,它不停地往返于捕食的场所和繁殖地之间。 雄鸟在幼鸟刚刚孵化出来以后的那殷时间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那时雌鸟要日夜不停地孵卵,所以雄鸟又一次担当起了鱼虾提供者的角色。
大部分的雌鸟都要日夜不停地孵卵,所以雄鸟又一次担当起了鱼虾提供者的角色。大部分的雌鸟都是产三枚卵,在条件好的年份里一对燕鸥能够成功地使前两个卵孵化出来。但是第三枚卵的命运通常是安危未定的。刚孵化出的幼鸟能否存活,与供它们在其中进行早期发育的卵的大小、雄鸟喂养家庭的勤劳程度密切相关。但是它们的生存前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更好些,一是年幼的燕鸥从相对较大的卵内孵化出来,卵的大小能反映出在求偶时期雄鸟对雌鸟的饲喂情况;或者是当这些幼鸟出生后,雄鸟保持一种持之以恒的状态提供鱼。
显而易见,这两者是有相互联系的。一只雄性北极燕鸥如果在其配偶的产卵期能够提供良好的食物,那么它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是一个出色的食物提供者。许多结合在一起的燕鸥,在求偶时的早期就又分开了,可能是因为雌鸟认为雄鸟的能力弱,不合格的雄鸟被拒绝了。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状况
北极燕鸥被一些国家视为受威胁及需要关注的物种。它们亦是列在“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AEWA,Agree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frican-Eurasian Migratory Waterbirds)中的物种之一。在新英格兰,北极燕鸥曾于19世纪末被大量猎杀来制女帽,几乎灭绝。1950年开始,格陵兰西部的北极燕鸥数量就一直在大幅度下跌,至今,一些猎杀行动仍在进行。在南部,北极燕鸥的数量亦不断下降,而其主要原因是食物短缺。
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认为北极燕鸥的数量从1988年开始已渐趋稳定,全球约有1,000,000只北极燕鸥。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不仅如此,它们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捉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它在一生当中至少要飞行150多万千米。人们对北极燕鸥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它们可以活33年以上,20年的寿命很可能是相当普遍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