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泽兰 编辑
林泽兰(拉丁学名: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为菊科泽兰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枝密被白色柔毛,下部及中部红或淡紫红色,中部茎生叶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绿有犬齿;花序分枝及花梗密被白色柔毛,总苞钟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瘦果黑褐色,椭圆状,冠毛白色;花果期5-12月。
林泽兰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性喜光、耐寒耐旱, 耐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应性强, 常生长于海拔200-2600米的山谷阴处水湿地、林下湿地或草原上。 繁殖方法一般为播种或分株繁殖。
据《贵州民间药物》记载林泽兰道:"表寒退热。治疟疾,感冒。"性温,味苦,无毒。有发表祛湿、和中化湿的功效。 因其花色淡雅秀丽,可用作园林花境、地被等。
中文名:林泽兰
拉丁学名: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
别名:尖佩兰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菊目
科:菊科
属:泽兰属
种:林泽兰
命名者及年代:DC.,1836
林泽兰
菊科泽兰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30-150厘米。根茎短,有多数细根。茎直立,下部及中部红色或淡紫红色,基部径达2厘米,常自基部分枝或不分枝而上部仅有伞房状花序分枝;全部茎枝被稠密的白色长或短柔毛。下部茎叶花期脱落;中部茎叶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0.5-3厘米,不分裂或三全裂,质厚,基部楔形,顶端急尖,三出基脉,两面粗糙,被白色长或短粗毛及黄色腺点,上面及沿脉的毛密;自中部向上与向下的叶渐小,与中部茎叶同形同质;全部茎叶基出三脉,边缘有深或浅犬齿,无柄或几乎无柄。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或枝端排成紧密的伞房花序,花序径2.5-6厘米,或排成大型的复伞房花序,花序径达20厘米;花序枝及花梗紫红色或绿色,被白色密集的短柔毛。总苞钟状,含5个小花;总苞片覆瓦状排列,约3层;外层苞片短,长1-2毫米,披针形或宽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苞片渐长,长5-6毫米,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全部苞片绿色或紫红色,顶端急尖。花白色、粉红色或淡紫红色,花冠长4.5毫米,外面散生黄色腺点。瘦果黑褐色,长3毫米,椭圆状,5棱,散生黄色腺点;冠毛白色,与花冠等长或稍长。 花果期5-12月。
林泽兰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在中国除新疆、青海、西藏及宁夏未见记录外,遍布全国各地。常生长于海拔200-2600米的山谷阴处水湿地、林下湿地或草原上。
林泽兰性喜光、耐寒、耐旱、耐阴, 适应性强,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肥,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生长为宜。
林泽兰分布图
繁殖方法一般为播种或分株繁殖。 种子采收后,可于3-4月间条播,行距30厘米,播后覆土,稍加镇压。 11月至翌年3月。挖掘根茎,切成10-15厘米长小段,按行距30厘米开条沟,沟深3-6厘米.栽种两排,株距15-20厘米,覆土。稍镇压,约经15日出苗。幼苗期除草、松土。苗高10-15厘米时追肥,施腐熟人畜粪水,或施硫酸铵。
病害有锈病,可用敌锈钠200-300倍液防治。虫害有尺蠖,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防治。
中文名 | 学名 | 形态及产地 |
---|---|---|
林泽兰无腺变种 | 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 var. eglandulosum Kitam. | 叶下面无腺点,分布中国浙江。 |
据《贵州民间药物》记载林泽兰道:"表寒退热。治疟疾,感冒。"性温,味苦,无毒。枝叶入药,有发表祛湿、和中化湿的功效。 因其花色淡雅秀丽,可用作园林花境、地被等。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