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永 编辑
江永(1681年-1762年),字慎修,又字慎斋,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清初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转化的代表人物,中国清代经学家、思想家、 儒学家、 天文学家、数学家、 教育家、学者、 音韵学家, 皖派(徽派)朴学的创始人。
江永生员出身,晚年入贡。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学术 思想上一如新安学派先辈,终生致力于完善光大朱子之学。 乾隆七年(1742年),受召入京,为“三礼”馆儒臣讲学释疑。不慕名利,在京讲学13月后毅然返乡教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江永病逝于江湾,享年81岁。
江永博通古今,尤擅长于考据之学,著书极多,有27部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现仅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就存有江永著作131部。 续朱熹《仪理经传通解》,编成《礼经纲目》八十八卷,为朱熹《近思录》集注,成《近思录集解》十四卷。此二书在朱子学史上均具有非常重要之地位。其著书另有《乡党图考》《古韵标准》《四声切韵》《音学辨微》等书。
字:慎修,又字慎斋
所处时代:清代
出生地:徽州府婺源县
出生日期:1681年8月30日(康熙二十年七月十七日,辛酉年,戊辰日)
逝世日期:1762年4月9日(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壬午年,己酉日)
主要成就:经学
主要作品:《周礼疑义举要》等
本名:江永
江永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33岁的江永补廪膳生。中年,他曾连遭两次打击,一是其儿因病无钱求医夭折,二是其妻不久忧郁而亡。丧妻失子的不幸,使江永陷入极度悲痛之中,以致提督学政召升他人太学时,他也力辞不赴。
步入中年后的江永开始厚积薄发,进行治学,著书立说,41岁,写成《礼书纲目》88卷。54岁写成《四书典林》30卷。60岁以后,江永进入著书立说的黄金时期。他将宇宙万物比作一个“丸”,“弄丸”即是研究探索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江永为其书房取名“弄丸斋”,自号“弄丸主人”,专意编著书籍。 乾隆七年(1742年),61岁的江永开始充当贡生。但他绝意仕进,终身未踏仕途。如他在应编修程恂延请游京师讲学时,深为当时跻身高位的三礼馆总裁方苞、编修吴等人所敬重,感叹“先生非常人也”当时,有许多人推荐江永为官,但他不受名利的蛊惑,力辞免。一年后毅然返乡,后又多次被荐,都推辞不就。到晚年,江永已渐从礼学转向小学(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天文、历算的研究,学术思想日臻成熟,他的许多著作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于是在徽州、在他的周围,十个经历了长期积累和磨砺的新学术流派——皖派朴学,开始形成。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夏历三月十三日,81岁高龄的江永因心力交瘁,病逝于家乡江湾村。葬于江湾西南七华里湖山村后山“将军夺弩”地,钱大昕、余庭灿、刘大等为之撰传;戴震撰事略状;王旭撰墓志铭。
江永像
生平致力经学、音韵学和理学。他通《三礼》,所著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律吕阐微》等,均为阐释经学之作。其学以考据见长,开皖派经学研究的风气。又精于音理,注重审音。所注疏的《十三经》,对“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精思博考,发现前人所未发现之处。乾隆初,儒臣篡修《三礼疏》,礼部取江永所著《礼经纲目》考订,并请江永赴京答解疑义。
他长于比勘,所著《古韵标准》一书,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其所著《古韵标准》定古韵为十三部,又著有《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论述等韵学及韵书中分韵的原理。
他精通中西历算,更服承朱熹之学,取阳儒阴释各家之说辨析校正,深究力行,以“孝、悌、仁、让”为先。
江西婺源江湾 江永纪念馆
尤为可贵的是,江永每著一书,既能采择前人的长处,又有自己独创的见解,成一家之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为编纂《四库全书》博采天下遗书,江永的著作被四库馆采入的有16种凡166卷。他的作品被评为:“考证精核”、“全书持义多允,非深於古义者不能也”。
《三杯酒两馒头》
江永曾在乡里某富户做教书先生,平日书房危坐,读书撰文,喜怒不形于色,起居,饮食皆说定数,常挂嘴边,富户渐厌之,借故辞退,修不在意,欣然而逸。次年重阳节,富人大宴宾客,修恰过其门,富人邀之,修说“此是定数也”,富人大笑,说他又犯病了,修不言,拉富人入书房,从柜底拿出一寸许纸条,上有诗一首“三年宾主欢,一日遽分手,尚有未了缘,明年九月九,邀我赏茱萸,酌我三杯酒,数定且归休,口啖两馒头”。
《会逛街的石头》
江永平日少与人交往。唯和同村程翁关系密切,程翁精于奇门术。一天,二人在酒馆喝酒,深夜醉归。半路上,程翁发话:“今晚月色优美,你我何不乘兴入城一游?”修面带难色说:“夜已二更,还有十多里路,一去恐怕今晚难回”。程翁顺手一指路旁一块石头说:“此石今晚也要进城,难道你我还不如石头走得快吗?”,永闻言笑着说:“的确如此,不过石头明天中午才能返回。”此时正好有个走夜路的人听到二人对话,十分好奇,心想:“难道石头还会走路吗?”等江程二人走后,就守在石头旁想看个究竟。过了一会,看见一个担酒人走来,担子前重后轻,行走不便,见路旁有一石头,就停下搬上担子轻的一边,挑着石头进城去了。第二天中午,挑酒人返回,果然又将该石头担了回来,丢弃在原处。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令众人惊诧不巳,都疑江程二人为活神仙。
《提携后进》
江永的同乡有一名叫戴震的年青人,才华出众,聪颖敏捷,读书过目不忘。他听说修如此神算,十分仰慕,跑到江家想投门拜师。恰遇江永不在家,等候之时,读起了江永的易学藏书,江永三天未归,戴也只好在修家读了三天书,江永回时,戴见恭敬地行拜师礼,江永也不推辞,询问其读书结果,戴说:“已烂熟于胸!”,江永又问:“会运用吗?”戴说:“还未尝试”。一天,师徒二人田垅散步,见一黄牛与黑牛抵角相斗,江永问:“哪头牛会胜?”,戴说:“黄为土,黑为水,土当克水,黄牛应胜。”江永说:“非也,此时时令为初冬,今天日干支是壬子,水旺土衰。当黑牛胜”,不久,果然黑牛胜了黄牛。江永对戴说:“学易不能拘泥一格,贵在融会与变通,这样才能通达自然造化之玄机”,戴闻之,当下大悟。此后学业见长,名声在外,巳盛于老师。雍正初年,有大臣荐修入朝,世宗下旨召见,提问试之,江永跪于庭,战栗不已,口不能言。大臣忙又向世宗推荐戴震,戴却口若悬河,评古论今,谈天说地,头头是道。世宗闻之大悦,问戴道:“你与师相比。谁才更高?”戴说:“不能与师相比”。世宗又说:“你老师才能如高于你,为何却不能回答我提的问题?”戴说:“老师年事已高,耳力不济,如论真学,实胜小臣万倍”,世宗对戴震谦让态度大为赞赏,御笔一挥赐,封戴为翰林学士。
纪念馆内 乡贤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