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 编辑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和节中和节

中和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是农历二月初二,不过当时的日期是在农历二月初一,随着历史的演化,改为二月初二。相传“中和节”是唐代设立的节日,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 由于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也是民间祭社(土地神)的“社日节”,所以中国民间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等节日混为一个节日。

“中和节”主要兴盛于唐代。 中和节的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⒈进书献种上春服,⒉节日宴会,⒊赐尺赐衣,⒋献生子。 2011年05月23日,中和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中和节

外文名:Zhonghe Festival (Dragon Raising its Head)

节日时间:农历二月初二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

节日起:祈祷丰收

节日活动:进书献种上春服、节日宴会、赐尺赐衣、献生子等

节日饮食:春酒

节日意义:增加宴乐的机会,重农、劝农

设定时间:唐代

申报单位:中国文化部

遗产编号:Ⅹ-123

批准时间:2011年05月23日

遗产类别:民俗

节日由来

编辑

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兴于长安,始于贞元之初,首倡者是唐德宗李适。在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乱之后,唐德宗改元“贞元”。他认为,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却没有一个节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

李泌为京兆(今西安)人,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威望很高,他觉得德宗所说颇有道理,为此他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等等。

德宗听了十分高兴,完全采纳了李泌的意见,立即颁布了一道诏令,以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同时规定,每年此日给官员们放假一天。唐代宴会总少不了赋诗乐舞,中和节宴亦复如此。德宗李适喜欢作诗,在中和节曲江宴会上,皇帝赐御制诗,百官奉和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习俗传统

编辑

中和节的习俗来源于李泌的设计,通过文献资料,可知中和节在德宗朝的盛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进书献种上春服

中和节有“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音“同路”),指先种后熟的谷类和后种先熟的谷类。比如贞元六年中和节,百僚进献了《兆人本业》三卷,司农进献了黍、粟各一斗。正是对上述政策规定的实施。

中和节进农书的做法颇受时人看重,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以嘉节初吉修是农政为韵)》为题,选拔人才。科举考试以此为题,亦反映了此举在德宗朝的盛行。

《兆人本业》是武则天时期颁行的一部官修农书,内容包括农俗农事及四时种莳之法等,供指导农民生产之用。在农务方兴的二月,百官进农书、献种子,无疑具有劝农重本的象征意义,这很为具有农本思想的官员文人所称赞。

柳宗元就在他的《进农书状》中进行了高度评价,将它视为“勤劳率下,超迈古先”之举。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选拔人才,足见这一活动在德宗朝受到何等重视。此外,中和节还有大臣进献春服,借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关心。

据《唐会要》,中和节政策规定中有关春服的内容是“王公戚里上春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皇帝对臣下的赐予。吕颂有《谢赐春衣及牙尺表》,令狐楚有《谢敕书赐春衣并尺表》,均可为证。

节日宴会

君臣宴乐是中和节里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设置中和节的最初动机就是增加节日宴乐的机会。当时不仅规定“内外官司休假一日”,而且赐钱给官员,让他们集会为乐。唐德宗自己也经常在中和节宴会群臣,并作诗抒情言志。《全唐诗》收录唐德宗的诗共15首,其中4首与中和节有关。

贞元五年的中和节是第一个中和节,节日里唐德宗大宴群臣,并且作诗抒怀,大臣们则纷纷作诗奉和。唐德宗还下诏将诗作的写本赏赐给当时在容州的戴叔伦,这样的恩宠让天下人都羡慕不已。宴会上往往有乐舞助兴,王建《宫词》诗云“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即为明证。 宴会不仅仅在都城举行,地方上也十分兴盛。

尽管决策时增加了中和节重农、劝农的内涵,尽管唐德宗也说过“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的话,“与众宴乐、诚洽当时”的想法还是居于重要位置,由此不仅规定“内外官司休假一日”,并以中和节代替正月晦日成为三令节之一,赐钱给官员集会为乐。从现存资料看,除特殊情况外,唐德宗都要在中和节宴会群臣。

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御制诗,朝臣奉和,诏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天下荣之。

(六年)二月戊辰朔,百僚会宴于曲江亭,上赋《中和节群臣赐宴》七韵。

(九年)二月庚戌朔。……是日中和节,宰相宴于曲江亭,诸司随便,自是分宴焉。

(十三年)二月丁巳,赐宰臣、两省供奉官宴于曲江。

(十四年)二月壬子朔。戊午,上御麟德殿,宴文武百僚。

(十七年)二月癸巳朔,赐群臣宴于曲江亭,上赋《中和节赐宴曲江诗》六韵赐之。

(十八年)二月戊子朔,赐群臣宴于马璘之山池。

(十九年)二月壬午朔,赐宴马璘山池。

由此可知中和节宴会的政策规定在很大程度上被遵行。

唐代宴会总少不了赋诗乐舞,中和节宴亦复如此。唐德宗本人就是赋诗活动的积极推动者。至少贞元五年、六年、十四年、十七年的节宴上,都留下了他抒情言志的诗篇。大臣亦有和诗。《全唐诗》中就收有李泌的《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和权德舆的《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寮观新乐》、《奉和圣制中和节赐百官宴集因示所怀》等。宴会乐舞,同样盛行。

李泌《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诗云“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王建诗云“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都能让人想象到宴会乐舞的盛况。

而中和节建构十周年的中和节,“上御麟德殿,宴文武百僚,初奏《破阵乐》,遍奏《九部乐》,及宫中歌舞妓十数人列于庭。先是上制《中和乐舞曲》,是日奏之,日晏方罢……上又赋《中春麟德殿宴群臣诗》八韵,群臣颁赐有差。”对这次乐舞场面,德宗《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描写道:“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八卦随舞意,五音转曲新。顾非咸池奏,庶协南风熏。”乐舞场面尤为盛大。

宴会不仅在都城举行,地方上也有。梁肃《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就记录了扬州一带的节日宴会:“火旗在门,雷鼓在庭。合乐既成,大庖既盈。左右无声,旨酒斯行。乃陈献酬之事,乃酣无算之饮。于是群戏坌入,丝竹杂遝,球蹈、盘舞、橦悬、索走之捷,飞丸、拔距、扛鼎、逾刃之奇,迭作于庭内。急管参差、长袖袅娜之美,阳春白雪、流徵清角之妙,更奏于堂上。风和景迟,既乐且仪。”宴会上既有美酒佳肴,又有乐舞百戏,参与者觥筹交错,频频举杯,自朝至暮,直喝到酩酊大醉。

梁肃的《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就记载了扬州一带的中和节宴会。当时参加的人员达百余人,“火旗在门,雷鼓在庭”,声势浩大。宴会之上,既有美酒佳肴,又有各种杂技,所谓“球蹈、盘舞、橦悬、索走之捷,飞丸、拔距、扛鼎、逾刃之奇,迭作于庭内”,歌舞管弦当然也少不了,“急管参差、长袖袅娜之美,阳春白雪、流徵清角之妙,更奏于堂上”。与会人员觥筹交错,频频举杯,自朝至暮,直喝到酩酊大醉。不过,官方的中和节宴在德宗皇帝驾崩不久便取消了,成为曾经亲历盛况者对往事的追忆。吕温有诗云:“同事先皇立玉墀,中和旧节又支离。今朝各自看花处,万里遥知掩泪时。”表达了抚今追往、盛景不在的惋惜之情

赐尺赐衣

“裁度”,即“请皇帝赐大臣戚里尺”,也是中和节活动的重要内容。贞元八年,宏词科还曾以“中和节诏赐公卿尺”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当年参与考试的陆复礼、李观裴度都留下了佳作。 从陆复礼的“皇恩贞百度,宝尺赐群公”、李观的“具寮颁玉尺,成器幸良工”、裴度的“阳和行庆赐,尺度及群公”等诗句中均可见当时赐尺行为的存在。

中和节赐尺,是有传统依据的发明创造。早在汉代成书的《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度、量、衡讲究公平准确,仲春二月是昼夜长短基本相等的时节,适合校准度量衡。中唐以前,也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进献“镂牙尺”和“木画紫檀尺”的规定。中和节赐给大臣尺子,可以说是对这一传统的变通性应用。

尺的用途是测量长短,与测量多少的量、测量轻重的衡,都是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掌握着确定、校正度量衡的权力,就意味着掌握着治人治世的权力。皇帝将经过校正的尺度颁赐给大臣,其实是对这种权力的一种象征性分配,而且含有对臣下公平、正当行使权力的期待,可以激励臣子对君主的效忠之心。

除了尺子,皇帝还会赐给大臣衣服。得到皇帝的赏赐,大臣通常会上表以示谢忱,吕颂就写有《谢赐春衣及牙尺表》,令狐楚也写有《谢敕书赐春衣并尺表》,它们都成为皇帝赐衣赐尺的证明。

赐诗

关于赐诗,最著名的当属对戴叔伦的赐赏。《唐国史补》记载:“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御制诗,朝臣奉和,诏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天下荣之。”另外,王纬有《谢赐中和节御制诗序表》,记载曾受赐“皇太子所写御制中和节诗序”。

赐钱

德宗曾于贞元四年九月下令,以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为三令节,任文武百官选胜地追赏为乐,并赐与数量不等的金钱,规定“每节宰相及常参官共赐钱五百贯文,翰林学士一百贯文,左右神威、神策等军每厢共赐钱五百贯文,金吾、英武、威远诸卫将军共赐钱二百贯文,客省奏事共赐钱一百贯文,委度支每节前五日支付,永为常式。”

次年,“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中和节取代正月晦日为三令节之一,赐钱之举也便改移了日期。贞元八年正月又颁布诏书,对在京宗室赐钱的数目做出新规定:“在京宗室,每年三节宜集百官列宴会,若大选集,赐钱一百千,非大选集,钱三分减一。”同时规定:“三节宴集,先已赐诸卫将军钱,其率已下可赐钱百千。”政府赐钱,为举办宴会提供了资金来源,这也是中和节宴所以热闹繁盛的重要原因。

献生子

李泌不仅设计了皇帝大臣在中和节的活动,而且也想到了普通百姓。当时人们就用青色口袋装上各种各样的粮食、瓜果种子,互相赠送。

节日放假

中和节放假一天,在唐德宗时期是有明文规定的。正是有了这一天假期,官员们选胜地宴赏才有时间保证。

综上所述,唐德宗时期制定了全民过中和节的政策并进行了实施,从而将官方创设的一个节日楔入了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时人的生活节奏。

历史记载

编辑

唐德宗 唐德宗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

作者:李适 朝代:唐

至化恒在宥,保和兹息人。推诚抚诸夏,与物长为春。 仲月风景暖,禁城花柳新。芳时协金奏,赐宴同群臣。 丝竹岂云乐,忠贤惟所亲。庶洽朝野意,旷然天地均。

《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作者:李适朝代:唐

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

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

现实意义

编辑

中和节中和节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贞元之时,朝廷政治方面,则以藩镇暂能维持均势,德宗方以文治粉饰其苟安之局。民间社会方面,则久经乱离,略得一喘息之会,故亦趋于嬉娱游乐。”中和节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中出现的,它创置的最初动机也在于“嬉娱游乐”,不过,从设计的结果和实践情况来看,中和节事实上已经偏离了最初的动机,成为一个围绕春季特性、表达中和理想和重农倾向的节日。唐德宗有诗:“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很好地概括了中和节的文化内涵。

将节日命名为“中和”,则显示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中和理想。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如果能用中和之道治理天下,国运就会长久;如果能用中和之道养生,那么寿命就会长久。

今人周来祥先生则认为:“‘中和’(或和谐)在古代中国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概念,从远古到清末,源远流长……在发展中,‘和’的内涵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富……日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中和作为一种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是天下之德、之道,中和节承载了上自君王下迄百姓“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我国素来以农立国,将农业视为国家之根本,而无论是百僚进献农书、司农进献穜稑之种,还是百姓互赠百谷果实的“献生子”,都具有劝农的象征意义,并符合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

尽管中和节在后世不如唐德宗朝那样兴盛,但它余韵流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诸如进春衣、进农书、献生子等活动,乃至休假一日的规定,都在宋金时期为宫廷或民间所实践并得以传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官方建构向民间传统的转变。直到近世,仍然有人将农历二月一日称为中和节,甚至有人认为二月二日龙抬头节其实就是中和节。今天,在山西永济,仍有中和节“背冰”习俗,山西乡宁云丘山则有中和文化节,2011年,中和节(永济背冰、云丘山中和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和节丰富的祭祀内涵,不仅可以调节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而且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沟通人神关系的作用。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中和节习俗已内化为当地老百姓的一种心理需要和感情依托形式,并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国文化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具有和谐共建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 武林旧事

上一篇 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