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著 编辑
土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 tǔ zhù。 土著的概念,是相对于外来殖民者而言。土著是最早居住于此且在历史上曾经被征服或被殖民,但在独立国家中处于附属地位并至少部分保留着特有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制度的人群。
中国没有土著人 。土著是殖民历史的产物,并非所有国家都有土著,更不能把世居民族等同为土著 。1993年6月18日,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权大会举行“世界土著人国际年”大会,呼吁国际社会重视世界各国土著居民的存在,尊重其历史、文化和传统,并保障他们平等生存的权利。
中文名:土著
外文名:engonus
定义:被征服或被殖民前最早居住的人群
相关会议:“世界土著人国际年”大会
根据科沃的定义,土著人被界定为“尚未被入侵和殖民前就生活在其土地上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人口”。
首先,将土著人视为在异质文明进入之前就已生活在该土地上的人类群体;其次,这些人类群体现今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第三,这些群体都处于与其不同的主体文化和政治结构的治理之下。这对联合国处理土著人问题的观念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1982年,联合国土著人工作组在沃克定义的基础上,将土著人界定为“最早居住于此且在历史上曾经被征服或被殖民,但现在独立国家中处于附属地位并至少部分保留着特有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制度的人群”,这一界定不仅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也构成了学术界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关于土著人概念的基本内容。
中国没有土著人,但坚定支持促进和保护土著人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 。
1995年,中国政府驻联合国代表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审议土著问题时表示:“中国没有土著人,中国各民族世代居住在中国的领土上,虽曾经遭受过民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和占领,但经过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赶走了殖民者和侵略者。虽然中国不存在土著人的问题,但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十分关心土著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土著问题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殖民主义产物。”
2004年5月的联合国土著问题常设论坛中,作为16名成员之一的中国代表秦晓梅在接受联合国媒体专访时表示:“对于土著人的定义,目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土著人是指在殖民者从其他地方来到之前,就住在他们土地上的人民他们的祖先在不同文化或不同种族的人来的时候,就已居住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理区域。新来者后来通过征服、占领、殖民等手段,占有了统治地位。通常我们可以根据土著人的特征认定某一群体是否为土著人,也避免了对'土著人’与'少数民族’这两个不同概念的混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中国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中国的世居民族,因此,中国不存在像世界一些地区那样的土著。此外土著和少数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一些国家,可能有许多少数民族,但并不一定有土著。这种情况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很多国家是非常普遍的。”(外交部,2004)
2004年12月,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在中澳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和土著权利保护研讨会中表示:“土著是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国际社会尚未就土著定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致意见。但根据通常的理解:土著的祖先在不同文化或不同人种的殖民者到来时就已居住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理区域,新来者后来通过征服、占领、殖民或其他手段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这一特殊性,土著比一般的少数民族更加需要特殊的保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强调要确保有关少数民族参与决策和从发展中受益的权利,强调要处理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虽然少数民族和土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具有许多共性。”(外交部,2004)
2016年5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姚绍俊在联合国土著问题常设论坛第十五次会议上表示:“中国没有土著,但坚定支持促进和保护土著的基本人权和自由。中方欢迎土著代表和机构参加与其利益相关的联合国会议,使联合国有关机制能更好地反映土著利益和诉求。土著是殖民历史的产物,并非所有国家都有土著,更不能把世居民族等同为土著。”(外交部,2016)
特点
澳洲土著
政府关注
直至二十世纪,澳大利亚政府才开始意识到侵犯到澳大利亚原居民的权利,开始逐渐改善与土著人的关系,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开始尝试使土著人住入乡镇并接受教育。土著人权真正有所改善是从1960年开始,政府设立了土著人事物机构,土著人成为了澳大利亚原始居民,部分土地归还给原属的土著居民。1962年土著人获得了
选举权
。澳大利亚土著人受到了许多政策的优惠。
反殖民化
对土著来说,反殖民化的手段多种多样,并且因时因地而异。殖民初期,以血肉之躯抵抗外来入侵者是他们反殖民化的一种本能与朴素的意识和行为。在联邦成立以及“白澳政策”确立之后,游行示威、公开请愿、诉诸司法等是表达对殖民统治的不满以及争取属于自身利益的主要手段。土著反殖民化的目标较为广泛,但确认他们是祖传之地的所有者仍是主要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宝裁定”让“无主地”概念成为无稽之谈,是土著坚持不懈的反殖民化运动的产物,也是他们在20世纪反殖民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最具有标志意义的成果之一 。
澳大利亚土著的反殖民化运动起步很早。殖民初期,土著抵制白人入侵而致边界冲突频发就是反殖民化的最初体现。如1800年,霍克斯布里( Hawkesbury) 的冲突导致了26名白人和更多的土著伤亡。与此同时,曾经在 1790 年用长矛刺伤阿瑟·菲利普( Arthur Phillip) 的埃奥拉人( Eorapeople) 派穆尔伍(Pemulwuy) 挺身而出抵抗殖民入侵,对帕拉玛塔( Parramatta) 地区发动了一次袭击。1804—1830年间在塔斯马尼亚地区发生了“黑人战争”(“The Black War”) 。在这场战争即将结束时,欧洲人发动了名为“黑人地界”(“The Black line”) 的战役,他们穿越整个岛屿,搜寻土著,然后将对方杀害。在这场战争结束时,有16名黑人被俘,并被送至维多利亚。白人殖民者希望通过他们劝说当地的土著弃战求和。出乎白人殖民者意料的是,在这16人中,有5人逃跑,并在墨尔本发动了持续七个星期的抵抗。后来有2人被吊死,其他3人被遣回塔斯马尼亚。类似的情形不胜枚举 。
殖民时期土著反殖民斗争大都是一种自发和本能行为,那么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60年代,这种反殖民化的斗争就进入一个有组织领导的阶段。这一时期土著掀起反殖民斗争的目标主要体现为反对同化政策、争取土地权以及广泛意义上的公民权等。如 1938年1月26日,白人在悉尼湾庆祝阿瑟·菲利普率领“第一舰队”在澳洲登陆150周年时,“土著进步协会”( Aborigines Progressive Association) 、“澳大利亚土著联盟”( Australian Aborigines League) 组织了“哀悼日”( a Mourning Day) 活动以示抗议。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且在白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与支持下,土著的反殖民化运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投票法》( Voting Rights Act) 于 1962 年获得通过,所有土著因此获得了联邦投票权; 1967年,旨在取消联邦宪法中歧视土著条款的全民公决如期举行且取得了成功,如此等等。前有所述,争取土地权是这场反殖民化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我们不要施舍,我们要土地”的口号激励下,澳洲土著为争取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行了包括司法维权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斗争 。
名称由来
美洲土著
分布
此人种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到2021年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人种体质: 印第安人,黄种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据传在15000-25000年前由亚洲经白令海峡陆续迁入,分布南北美洲。在极北部有埃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在北美有阿塔巴斯干人、阿尔贡金人、易洛魁人、苏人和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等;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乌干人等。语言属印第安语族。16世纪前,多半尚处于母系氏族阶段,也有少数像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已形成早期奴隶制国家和有相当高的文化。16世纪起遭欧洲殖民者的摧残和杀戮,发展中断,人口下降,现有3200余万人。北美约剩80余万人,大都被赶入保留地,生活艰苦。在中美和南美一般都受所在国统治者的歧视和同化。
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绝大多数均为印第安人,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印第安人通常说印第安语,或者称为美洲原住民语言。但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语言的系属情况均十分复杂,至2021年有公认的分类。
文化
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和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印第安人曾建立过四个帝国,其中最重要的是北美洲的阿兹台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印第安人中的玛雅人发明了玛雅文字,对天文学的研究造诣也相当深入。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马铃薯、辣椒、西红柿、烟草、可可等作物。
然而,由于后来西方殖民者迫害、杀戮印第安人,毁灭印第安文化,致使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但21世界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美洲国家也开始下大力发掘古代印第安文化。
据统计,殖民时期,西班牙所属的领地有1300万印第安人被杀,巴西地区有大约1000万被杀,美国西进运动 中又有100万左右印第安人被杀。到21世纪大约有3000万印第安人。
另外,印第安人曾被误认为是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红色是由于印第安人传统上习惯在面部涂红颜料所给人的错误认识。
古代印第安人
* 玛雅人
* 阿兹特克人
* 印加人
和许多其他较小的部落。
由来
非洲土著
文明
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5000年,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居民就掌握了谷物栽培、修建水利工程的技术。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在此后近3000年的时间里,古埃及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建筑了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许多古埃及的国王(法老)东征西讨,扩大古埃及的疆域,最盛时的埃及疆土,南到苏丹,西到利比亚,北至小亚细亚,东及两河上游。扩张的同时,古埃及文化也向四周传播。埃及的象形文字传入古希腊,衍变为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后来又衍变为现代西方拉丁文。强大的古埃及存在了近3000年,在此期间,埃及多次向外扩张,也受到四周强大民族的多次入侵。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了埃及。从此,埃及失去了独立的地位,相继被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奥斯曼(土耳其)人长期统治。
位于尼罗河上游的苏丹是古埃及扩张的主要对象之一。当时,埃及人把苏丹称为努比亚。这一地区在公元前2000年就建立了国家。埃及的入侵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公元前8世纪,苏丹人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反抗运动,赶跑了埃及人,建立了库斯王国。公元前751年,库斯王国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第25王朝。库斯人在埃及的统治持续了88年。后来,库斯王国迁都麦罗埃,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库斯王国地处西亚、北非与非洲的交通要道,成为非洲东北部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库斯人掌握了冶铁技术,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铁中心。他们和埃及人一样,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公元前350年,新兴的阿克苏姆王国征服了库斯王国。
阿克苏姆王国位置
埃塞俄比亚以南为东非地区。北起索马里半岛,南至南非北部沿海的非洲东部沿海是非洲大陆和外界进行贸易交流的重要地区。从7世纪末开始,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开始迁到东非沿海的各个城市居住。在长期的交往当中,阿拉伯人和当地非洲人通婚,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人吸收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及东亚、东南亚文化,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具有鲜明商业城邦文明特征的斯瓦希里文化。13-15世纪,斯瓦希里文明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 时,就曾多次到达非洲东海岸,与斯瓦希里人进行贸易。
在东非内陆地区,维多利亚湖的周围,曾经出现过强大的王国,如布尼奥罗王国、布干达王国。它们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到19世纪,随着内部矛盾的加剧和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这些大大小小的王国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部非洲的古代历史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1868年,西方人在津巴布韦发现的石头城遗址说明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
刚果王国位置
西非是非洲进入文明社会较早的地区。在几内亚以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曾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王国起起伏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西非中部先后兴起的加纳、马里和桑海。
加纳与如今的加纳共和国在地理位置上并无关系。古加纳王国出现于公元初期,到11世纪,加纳王国进入全盛时期。加纳的国王以黄金著称于世,连王宫的狗戴的项圈都是金或银制的。1076年,摩洛哥征服了加纳,加纳从此一蹶不振。1200年,苏苏族的国王苏曼古鲁征服了加纳的残余部分,加纳王国从此销声匿迹。1235年,已有500年历史的马里王国在松底阿特的率领下击溃了苏苏族国王苏曼古鲁的军队。马里逐渐控制了原加纳王国的土地,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更富裕的国家。14世纪初,国王曼萨·穆萨到麦加朝觐,随从达6万人,用84头骆驼驮运金砂。一时之间,马里的富庶名闻伊斯兰世界。国王还邀请了许多伊斯兰学者到马里讲学,使马里成为伊斯兰学术研究中心。1360年以后,马里王国因出现争夺王位的内战,开始衰落,国土日渐萎缩。桑海早在公元7世纪中叶就已建立,当时位于尼日尔河中游的登迪地区。公元11世纪初,迁都加奥,后改名加奥王国,是马里原属国之一。马里衰落给桑海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到15世纪下半叶,桑海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但桑海帝国只维持了100多年的兴盛局面。内部的纷争使外部武力有了可乘之机。1591年,摩洛哥军队占领了桑海的都城廷巴克图。桑海帝国不复存在了。
北非和西亚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9世纪,善于经商的西亚腓尼基人来到突尼斯湾沿海地区建立了商业地点,开始在北非殖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迦太基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中心。为了与当时的罗马争夺地中海的霸权,迦太基与罗马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战争。最后,迦太基战败,划入罗马的版图。公元前后,整个北非地区都划入了罗马的版图。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了北非地区,北非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此后,北非几个国家(苏丹除外)的命运就连到了一起,并与西亚有了不可分割的纽带。16世纪,这里又沦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直到西方殖民者进入北非之前,这里一直是土耳其人的势力范围。
奴隶贸易
19世纪中后期,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和广阔市场,它们加紧了对非洲的侵略,开始从沿海向非洲内陆浸入,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为了协调各国的利益,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英、法、德、比、葡、意等15个国家在柏林召开会议,以协议形式对非洲进行了瓜分。到一战前,整个非洲大陆只有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还保持独立,其余的国家和地区全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蓬勃兴起。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陆续取得独立。1974年,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宣布独立,非洲整个殖民体系宣告解体。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宣布独立,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完全从非洲消失了。非洲独立的国家达到了50个。刚刚获得独立地位的非洲国家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1958年4月,第一次非洲独立国家会议召开,埃及、利比里亚和加纳等8个国家参加了会议。与会国家一致同意加强团结与合作。非洲统一运动开始了。1963年5月,31个独立的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齐聚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盛况空前的非洲独立国家首脑会议。会议签署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宣告非洲统一组织正式成立。
独立而团结的非洲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社会的支持和非洲国家的共同努力下,非洲的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1990年3月,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摆脱了南非的统治宣告独立。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白人政权也逐渐放弃了种族歧视政策。1994年,南非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黑人领袖曼德拉当选为总统。4月12日,曼德拉宣誓就任南非总统,宣告新南非的诞生。
纳米比亚共和国成立和新南非的诞生,宣告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古老的非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