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妓 编辑
舞妓,是日本艺妓在见习阶段时的名称,和艺妓一样属于表演艺术的女性表演者,工作内容是表演舞蹈、乐曲、乐器等技艺,也为客人服侍餐饮。
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也称舞妓为“舞子”,皆读为“まいこ,Maiko”,汉译另有舞伎这一写法。在日语中,“妓”字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用法,既可代指女性表演者,亦可代指女性性工作者。舞妓的“妓”字是指女性表演者,并非指性工作者。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现代也用“舞伎”写法以作避讳。日语中的“伎”字指男性表演者,如日本的歌舞伎,舞妓则是指女性表演者,以示区分。
中文名:舞妓
外文名:maikoまいこ
别名:舞伎、见习艺妓、半玉、舞子
所属国家:日本
所属民族:大和
释义:艺术表演者
艺妓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或写做“芸子”,皆读做げいこ,Geiko)”,见习阶段称“舞妓(或写做“舞子”,皆读做まいこ,Maiko)”。而在明治时期以后,“芸妓(げいぎ,Geigi)”这种读法越来越普遍,成为现代标准日语读法。
在日语中,“妓”字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艺术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艺妓、舞妓的“妓”字是指女性艺术表演者,不是指女性性工作者。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现代也用“艺伎”“舞伎”这种写法来避讳。日语中的“伎”字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而艺妓、舞妓则是指女性表演者,以示区分。
日本舞妓
古时舞妓一般从10岁之前就开始学艺,一直训练到逐渐升为艺妓。现代《儿童福祉法》和《劳动基准法》的要求,必须初中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舞妓学习的内容繁多,过程十分艰苦。其中包括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等,另外鞠躬、斟酒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贵和稳重。比如训练中有一项的内容是吃热豆腐不能发出声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见要求之严格。初为艺妓者称为舞妓,而后才可以正式转为艺妓,舞妓到16岁左右便可以正式担任艺妓。艺妓生涯一般到30岁完结,在30岁以后仍然继续当艺妓的话便降级,成为年轻貌美的名艺妓之陪衬。艺妓中把前辈艺妓称为“姐姐(お姉さん)”。
舞妓一般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通常人们在公开场所只能见到行色匆匆的从住地赶往茶社,或从茶社赶回住地的舞妓。她们之间形成一个小圈子,一般人很难窥探她们的生活,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她们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舞妓出勤赴宴时,会有提着三味线琴箱的男众随侍在侧,除了为因盛装而行动不便的舞妓打点琐事之外,也负责保护舞妓,避免受到喝醉的酒客、登徒子的骚扰。出色的艺妓常常会成为达官贵人所追逐的对象,其中不乏两情相悦者。古代的日本,结婚后的女性必须放弃艺妓的工作,直到现代这个行规才被逐渐取消,让舞妓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过去大部分的女性仍然依照传统,在婚后离开艺妓的行列,而离婚后重返艺妓行业的人却不在少数。
舞妓
舞妓表演时所使用的道具从狭义上专指手持的表演用具,包括各类乐器、饰物;广义上应当包括艺馆、歌舞伴奏者,甚至舞妓所学习的所有知识。因为舞妓接待客人并不限于歌舞表演,她们提供的是能为客人宴席助兴的活动。舞妓表演的场所最初只限于艺馆之中,后来由于要出席达官贵人的筵席,舞妓便开始在茶馆酒楼及料亭出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舞妓衰落压力增加,使艺妓艺术不得不一改传统,舞妓也被允许到茶馆中特设的酒吧间里待客演出。
舞妓把舞曲看作谋生的饭碗,常聚在一起切磋学习。跟从前曾风靡一时的女歌舞伎
日语“缔めた”的发音所转变而来。发饰
舞妓发饰
舞妓的发簪有许多种类,一般发簪下垂挂着细小的绢花。根据时令季节,舞妓会选择不同的发簪花饰。发髻中间分开处则稍稍露出里面的绸巾,绸巾的颜色则表示艺妓的等级,年轻的舞妓用红色绸巾,而正式的艺妓则用花纹绸巾 。
妆容
舞妓化妆也十分讲究,化妆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传统原料为主。
舞妓妆容
一级生的打扮
割 れしのぶ(中间的铁片仅在出道时用)
舞妓头花
舞妓的发型又分为桃割(割れしのぶ)和おふく,较年轻的舞妓通常都会梳桃割(割れしのぶ)。
资深舞妓的打扮
おふく
带结
だらりの 帯
和服
舞妓脖子上的襟足(图中画了三条“襟足”)
舞妓脖子上的襟足(图中画了两条“襟足”)
左边是舞妓、右边是艺妓
艺妓最初被人们称做“女舞伎”。史料记载,“元文时期,江户中有称作舞伎的女子,以橘町、浪花町、村松町为首,各处皆有。使良家女孩习三味线、唱净琉璃,以慰安为名,由称做妈妈的人陪同,往武士家或茶屋,表演歌唱。其中元文初年三五七组的卫门、前藏组的晴子、大助组的阿园尤为著名,为上等艺伎,气度品位不凡。她们以发型为第一,插上昂贵的梳子,大多用银子做发管。因斗笠会损坏发型,暑天用青纸伞遮阳。伞的涂黑漆,饰以美丽花纹”。“元文”乃是日本江户时代一个年号,约公元1736年至1741年之间。在“元文”时代,舞伎、艺妓二词并用,她们主要在武士家中和茶屋表演。舞伎们梳着漂亮整洁的发髻,且高举着遮阳伞避日。那时节只有公卿贵胄才能使用遮阳伞,舞伎的身份归为贱类,阳伞无疑是超越身份等级的惊天之举,因此令时人惊叹不已。元文时期,用三味线伴奏唱净琉璃的表演形式已然出现 。
日本历史上的艺妓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舞妓的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不过,艺妓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舞妓又兴盛了一时。据估计,京都的舞妓只不过200人左右,一些艺馆转作他用,艺妓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展示茶道的舞妓
以“侍酒筵业歌舞”为职业的艺妓,随时代的发展,只有日本的艺妓一直延续到现代。而且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艺妓虽衰犹存,虽也努力进行改革,但风光不再,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在现代青年男女看来,艺妓已过时了。值得注意的是,尚在艺妓业的舞妓却不失信心。也有人更明确地说,艺妓是京都的象征。对于艺妓的衰与兴、保与弃还存在针锋相对的斗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