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目 编辑
单孔目是哺乳纲动物中原兽亚纲的仅有的一目,因其直肠和泌尿生殖系统共同开口于一个肛门孔而得名。有2科3属3种,只分布在大洋洲地区,主要在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新几内亚岛生活。历史上曾存在另外两个科,但都已灭绝。单孔目动物没有分肛门、尿道及产道,而是由合一的总排出腔代替。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都是恒温性动物。
单孔目动物分为两个科:针鼹科和鸭嘴兽科,针鼹科下有两种针鼹,而鸭嘴兽科下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鸭嘴兽因其具有像鸭喙一样的扁嘴、长有脚蹼的白爪、光滑的河狸般的身体与尾巴等特征,自1799年在英国第一次展出标本开始,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 。
针鼹科
(2)单孔目动物都是卵生的,在输卵管内有卵壳腺,这也跟爬行类相似。
(3)单孔目动物没有肌肉质的软唇,只有表面革质的喙;
(4)单孔目动物也有前额骨和后额骨,这是跟爬行动物一样的特征,其他哺乳动物只有一块额骨。
(5)单孔目动物的颈椎还连着颈肋,这也是跟爬行类一样的特征。当然,还不止这些。由于单孔目动物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特征,以致它们的分类地位问题,曾一度引起动物学家的争论 。
针鼹
单孔目动物仅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及其附近岛屿上,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是其中的代表物种之一,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陆东部和塔斯马尼亚岛的热带丛林中 。
鸭嘴兽
鸭嘴兽
单孔目鸭嘴兽科,是现今生存于地球上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具有一套接近于爬行动物和不同于高等哺乳动物的特征。主要表面在:嘴无肉质唇,呈扁平状,似鸭子的嘴,革质。卵生,产具壳的多黄卵,雌性具孵卵行为。不具乳头,乳腺为一种特化的汗腺。体表被细密而柔软的毛。体温基本恒定,但体温调节机制尚不完善,一般控制在24-45℃。四肢短而粗,趾间具蹼,并具尖锐的爪,适于掘土,尾扁平。每年10-12天。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等地。
鸭嘴兽因其嘴扁平突出,状似鸭嘴而得名。栖息于河川沿岸,常穴居于水边洞中,过半水柄生活。常晨昏外活动,善于游泳和潜水,并善于挖掘泥土,喜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类蠕虫和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幼仔舔食母兽腹部乳腺顺乳沟淌下的乳汁,4个月后开始独立生活。鸭嘴兽的寿命可达14- 17年。由于鸭嘴兽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它代表着从爬行类到哺乳类的过渡阶段,是研究哺乳动物起源的理想材料,故被人们誉为“活化石” 。
水栖、卵生,卵在洞穴中孵化。幼兽舔食母变相汁腺分泌而流入腹部沟槽中的乳汁而生活成长。成兽无牙,无软唇,而有一鸭嘴状的吻部,故名。鸭嘴兽春季交配后,在岸边的地洞中产卵。它们将在地洞中呆三四个月,靠乳汁为生。此后,逐渐断奶,离巢,开始独立生活。野生鸭嘴兽可活15年。鸭嘴兽肩带原始,喙状骨大,无肩峰突,这与三叠纪的Docodon非常相似。由此推想现生的单孔类祖先可能与三叠纪的Docodon有亲缘关系。在三叠纪以后它们一直保持着孤立而特殊的发展道路,延续至今。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已发现中新世的鸭嘴兽化石,口内有很好的牙齿。
针鼹科
包含两种针鼹:长吻针鼹和短吻针鼹。冬季是它们的交配季节,数只雄性针鼹会争夺交配权,争夺的方式是挖掘和推挤比赛。这个过程要持续14天,而且它们会一直同时跟随着雌性针鼹,直到一只雄针鼹得到交配权为止。现存的有2属3种,即针鼹和两种原针鼹。针鼹体表被针刺,刺间生有粗毛,腹面无刺仅有粗毛。外形很像刺猬,也能将身体蜷缩成球。具管状长吻,鼻孔即开在吻端。上、下颌不具牙齿,有能伸缩的长舌,唾液腺很发达,用粘满唾液的长舌舔食蚂蚁和昆虫。眼小,不具外耳壳,尾短。前后肢各具5趾,爪尖锐,适于挖掘蚁巢。针鼹能以惊人的速度掘土为穴把自身埋在土中。每次产1~2枚带有革质壳的卵,母兽把卵置于腹部的皮肤囊内孵化,该囊是在繁殖期临时生出的,由腰带伸出,以上耻骨(袋骨)支持之。孵化期为28天,幼仔在发育很不完全的情况下孵出,在皮肤囊内舔食乳腺分泌的乳汁,继续完成发育。原针鼹产于新几内亚 。
针鼹科
针鼹科

单孔目针鼹科

针鼹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