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子 编辑
猴子是灵长目一些动物的俗称。整个灵长目动物因进化等级的差异可分为两大亚目——原猴亚目和类人猿亚目,又称为原猴类和猿猴类。其中,原猴类指的是一些进化等级比较低等的原始猴类,无论是在外观上还是习性上都与我们印象中的猴子有较大差别。猿猴类中又分为猴类和类人猿,其中后者包括进化等级很高的长臂猿和猩猩,它们最大的特征是没有猴子标志性的尾巴,亲缘关系和人类更近一些。所以,狭义地讲,猴子是灵长目类人猿亚目除类人猿以外的所有种类。其实在科学意义上来说,猴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单元。猴子在旧世界(亚洲、非洲和欧洲)以及新世界(美洲)都有分布,这样的地理隔离让各自地域的猴子开始各自独立演化。新世界猴被分类在小目———阔鼻下目(Platyrrhini)中,旧世界猴(猴总科 Cercopithecoidea)则是狭鼻小目(Catarrhini)的一部分,这个目也包括猿。和新世界的猴子比起来,旧世界猴反而更接近猿。黑猩猩、长臂猿等在非正式场合也常被称为猴,但其实生物学家并不认为它们是猴。有些猴种类的名字里有 " 猿 ",这是因为它们的特征类似猿。
山魈
分子证据表明灵长类起源于白垩纪末期,但这个记录尚未得到完全证实。科学家相信最早的猴子或者说灵长类应该是一种似松鼠的小型动物。大家把目光放到了更猴形类(plesiadapiforms)的身上,这些动物证明是起源于古新世。然而牙齿等方面的特征让人们最终认为它们不是灵长类的祖先,而是灵长类的近亲,一些情况下它们被正式归于灵长目中。后来经过研究认为,真正没有争议的原始灵长类包括了始镜猴类 (omomyids),兔猴型类(adapiforms)和眼镜猴类(tasiids)。而且灵长类的起源地认为是在非洲和亚洲,在两个大陆上的古新世地层中陆续报道了很多可能的灵长类,尽管标本都是牙齿且难于确认。目前可以确认的最古老灵长类或者说世界上最早的猴子应当是阿特拉斯猴(Altiatlasius),根据是摩洛哥上古新世的十个孤立的面颊齿和一块幼体牙骨碎片。牙齿显示了与更猴形类和灵长类牙齿的相似性,但它们更类似于灵长类,阿特拉斯猴被鉴定是属于始镜猴类。这是一种小型动物,大小大概跟现代鼠狐猴(mouse lemur) 差不多,体重只有大约 50-100 克。
猿猴类(类人猿亚目)是较高等的灵长类,全世界有300多种。其中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猴占93%左右,其余7%为更高等的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等类人猿。目前,猿猴类已成为地球上进化最为成功的哺乳动物。与原猴类相比,它们体型较大,吻部相应缩短,脑容量增加,四肢及视力更为发达,适应性更强。大多在白天活动,有着秩序井然的社会群体和活动规律,和人一样有两个乳头,每胎生1-2仔。另外,和人类的各种关系也更为密切一些。
根据分布和形态的不同,猿猴类又包括两大类群——新大陆猴和旧大陆猴,这两大类猴至少在3000万年前便开始分离且独立进化了,这使它们从外表上很容易区分:新大陆猴分布在中、南美洲;它们的鼻宽而塌,鼻孔朝天,左右鼻孔分离较远, 亦称阔鼻猴类;这类猴发达的长尾卷曲或具有缠绕功能,比如南美洲的各种狨猴、卷尾猴、松鼠猴、蜘蛛猴等。与之相反,旧大陆猴生活在东半球的亚非大陆;多数鼻孔朝下,左右鼻孔的间距较短,所以又叫狭鼻猴类;这类猴的尾无缠绕性,仅用以平衡身体;亚洲产的各种猕猴、叶猴,以及非洲的长尾猴、狒狒等都属于狭鼻猴。
猴子本质上都是树上居住者,都是树上运动高手,当然一些猴子还不能像南美洲的猴子和长臂猿(gibbons)那么敏捷。猴子的这种能力得归功于它们演化出了能抓能握得的手和脚,其中大拇指和大脚趾为相对的扁指甲而不是所有趾上长着爪子和敏感的触觉垫。
猴子比起所有其它陆生哺乳动物相对身体比例来说具有更大的大脑,也就是说猴子的脑容量更大,更聪明,这样使得它们可以处理多变的森林生活和社交活动。此外,猴子在视觉方面也演化出了优势特征。它们的眼睛一般较大,在脸的前部更加靠近,嘴部缩短。大多数猴子的脸较扁,这使得它们可以朝前看,在两个眼睛的视域见有大量的重合之处,可以形成立体视觉。猴子在树枝之间跳跃的时候利用它们的立体视觉来判断距离。
猴类的大多数头骨具大的颅腔,呈球状,这是由于颌部变短,脸部变扁所致;眶后突发育形成骨质眼环,或全封闭形成眼窝;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触觉和听觉,某些低等种类在脑中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中枢,并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觉行动。某些狐猴有较长的鼻部。金丝猴属和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这些特殊的类型是因肌肉或软骨发育形成的。脚的拇趾和它趾能对握,使得手和脚成为抓握器官。原猴类的5指只能同时屈伸,不能个别运用。掌面裸出,有指、趾纹,纹路形态不一。具有非常软或宽的足垫。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后肢长相差不大。不同的猴子尾长差异很大,从只有一个突起到超过身体长。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称。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著。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
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乳头,而指猴的1对乳头在腹部。雄性的阴茎是悬垂形,多数具阴茎骨,而眼镜猴、绒毛猴、人和某些种类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体被毛,有的柔软细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长,或在毛上具异色环节。有的头顶毛很长,形成丛状毛冠,或甚短,呈平顶,或秃顶无毛。有的在两颊或颌下具长毛,形如胡须。有的两肩、后背、臀部被以长毛。有的体毛非常艳丽。
栖息地
猴子
食物
猴子大多为杂食性,以植物为主,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分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
猴的食物从树胶、菌类到水果、枝叶,从昆虫、鸟卵到蜥蜴,甚至其他动物的小仔都是它们的取食对象。根据不同种类的栖息环境和习性,各种猴子的食性也不尽相同:体型较小的狨猴比较青睐于树液和昆虫;生活在海边的食蟹猴就会在海边捡食螃蟹等海鲜;生活在高大、茂密雨林中的叶猴、疣猴则主要采食树叶;一些凶猛的猴类还会捕捉小型的猴子和羚羊的幼仔等。
生长繁殖
猴子
除了少数原猴类以外,猴的繁殖率通常不高,通常它们每胎只生1-2个幼仔。幼仔要跟随母亲3-5年之久,猴的平均寿命只有25-30年,性成熟也比较晚,通常要5-7岁,所以一只雌猴一生中一般最多也就养活3-4个孩子。较低的出生率和较高的死亡率常常使野生种群数量处于变化不定之中。猴子们的种群一旦急剧减少,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种群数量的。
社会结构
猴子
猴群成员每天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着和人与人之间一样的复杂关系,彼此自然也需要交流和沟通。虽然它们之间没有语言,但表情和声音的结合是猴子们身体语言的体现。比如等级低的猴见到等级高的猴后通常会呲着牙,发出屈服的声音,撅起屁股让对方骑一下,这就好比士兵见到长官要敬礼一样。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放哨的“警卫猴”会发出告警声通知大家撤离。小猴子太顽皮不听话时,猴爸爸只要一怒目而视,就会吓得小猴惊慌大叫……在动物园里常会看到猴子帮同伴理毛,看起来十分友爱。其实,相互理毛是灵长类动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交流行为,而且不分等级次序,任何猴子之间都可以发生这种行为。有时在理毛过程中,猴子们还会往嘴里送东西吃,在天热时,猴子也会出汗,汗液在毛间形成细小的盐粒,猴子需要补充盐分时,就会在自己身上或同伴身上找这种盐粒吃。久而久之,这样成了习惯,人们看见猴子在毛间翻找盐粒的动作,好像在捉跳蚤一般。
不光是在科研和医学实验方面,从古至今,猴子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成为“好帮手”。明朝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曾派人专门训练猴群,让它们学会施放各种火器,成为了一支“特种”部队。在一次战斗中,凭借着猴子们偷袭敌营放火的奇招,得以全歼倭寇。另外,生性聪明的猴子经过训练后可以表演各种马戏和杂技,或是为人类工作。 某些组织训练卷尾猴去帮助四肢麻痹患者和其他严重脊椎神经受伤或行动性损伤的人士。首先,要先让猴子适应人类社会的家庭生活,然后再接受更多的训练,然后才被送到病人那里。在家里,猴子会帮助做一些家务,例如把食物放进微波炉加热,或帮病人清洗脸部。
猴子
绝大多数的猴子并非十分温顺,这与具体的种类、年龄和性别都有关系。一般说来,雌猴的性情温和,彼此之间能和谐相处。但雄猴却十分好斗,正所谓“泼猴”,即使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有时也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找茬打群架,两群相遇时则更容易上演恶斗。多数猴子,特别是在小时候接受过人工驯养的,性格会相对温顺而友善,但如长大以后,或遭受虐待或有心理障碍时,猴性格通常会发生变化,有时还有可能攻击人类,所以猴子不适合作为宠物。吉祥寓意
汉民族普遍认为猴是吉祥物。由于猴与侯谐音,而侯是中国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在许多传统图画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成为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寓意“封侯挂印”;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寓意“马上封侯”;两只猴子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的背上,寓意“辈辈封侯”。
成语
沐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沐猴:猕猴;冠:戴帽子。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猿猴取月: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出自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弄鬼掉猴:比喻调皮捣蛋。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 。
杀鸡骇猴:猴子怕见血,驯猴的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俗语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土龙沐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轩鹤冠猴: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居禄位、虚有其表的人。出自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猕猴骑土牛:比喻职位提升很慢。出自《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歇后语
汉语中以“猴”组成的歇后语比较多,如:猴子扛大梁——受不了;猴子戴礼帽——充起人来了;猴子看书——假斯文;猴子衔烟斗——装人样;断臂的猴子——高攀不起;猴子看果园——监守自盗;猴子爬竿——直线上升;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偷桃——毛手毛脚;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猴子捞月亮——一场空;孙猴子变戏法——无中生有;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宫大官小;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猴子耍把戏——翻来覆去老一套;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生肖
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九位。
人类认识世界有很多维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维度。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形成了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方法,生肖纪年是干支纪年法的补充。这两种纪年方式,承载了众多的文化信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伴随着动物纪年方式,人类与自身生肖属相的关系随之衍化,产生了生肖文化。
中国古代十二生肖文化的一个核心,就是与阴阳五行观念结合。在中国古人眼里,“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是民间生命信仰的一部分,目的是将属相与人生仪礼相关联,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从而解释其他有关的人生现象。如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阴阳八卦相配合,组成民间信仰体系。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今的两个小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法。“十二地支” 以十二种动物作为标志,地支“申”为第九,在每日十二时辰中大约为下午 3 时至下午 5 时,这时猴子比较兴奋,喜欢啼叫,故意申时为猴。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
文学形象
电视剧中的孙悟空
绘画
画猴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在事事追求吉祥的中国文人笔墨中,猴子的出现其实非常普遍,与加官进爵、延年益寿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猴”与“侯”同音,所以古代画手有把猴子与蜜蜂和马画在一起,取“马上封侯”之谐音与吉意。除此之外,枫树也与“封”同音,也与猴子画在一起表示封侯之意。猿猴也是长寿的象征,寓意延年增寿,因此也与青松、仙鹤常常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中。
吕思明作品《美猴图》
吉祥物“康康”
康康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