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蜇皮 编辑
海蜇皮是海蜇的制成品。海蜇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代就已经开始食用。中国从辽东半岛直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海蜇是我国沿海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
中文名:海蜇
别名:水母
拉丁学名:esculentum
界:动物界
门:腔肠动物门
目:根口水母目
科:根口水母科
属:海蜇属
分布区域:海蜇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
海蜇皮是海蜇的制成品。海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
海蜇的身体可分为伞部和腕部。伞体隆起呈半球形,直径为300~500 mm,最大的可达1 m。伞体表面光滑,中胶层发达,厚且硬。生活状态时向上的一面称外伞面(反口面),朝下的一面为内伞面(口面)。体色变化较大,一般是青蓝色,有的是暗红色或黄褐色。伞的下面是根状的口腕,口腕愈合,把原有的口封闭,口腕的下部形成很多小孔,称为吸口,海蜇靠吸口吸食海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等微小生物。海蜇触手上的刺细胞能放射毒液,可御敌捕食,人触之有疼的感觉。
湿海蜇皮
晒干的海蜇皮
味咸,性平。
清热解毒、消肿降压、软坚化痰、有抑癌作用。用于高血压、妇人劳损、带下、小儿风热、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等。 消积,润肠。治痰嗽,哮喘,痞积胀满,大便燥结,脚肿,痰核
1.治高血压引起的头昏脑胀、烦热口渴、尿黄、便秘
烹调方法:海蜇头60--90克,漂洗去咸味,加荸荠50克,共煮汤服,每日1次。
2.治哮喘
烹调方法:海蜇皮50克,鲜猪肉100克,炖熟服,每日1次。
3.治胃溃疡
烹调方法:海蜇皮500克,大枣500克,红糖250克,浓煎成膏,每次1汤匙,每日2次。
4.治肺热咳嗽
烹调方法:鲜海蜇500克,猪瘦肉60克,马蹄500克,生姜1片。将海蜇洗数次,切丝;马蹄去皮,洗净,切开两半;猪瘦肉洗净,切片;用油、盐稍腌。把海蜇、马蹄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半小时,放入猪瘦肉片和姜片,煲几分钟,调味食用。
5.治妇女劳损、带下
烹调方法:海蜇5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土茯30克,木棉花10克,鸡冠花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6.治小儿风热
烹调方法:海蜇15克,桑叶10克,银花9克,薄荷3克,连翘9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日1剂。
水煎煮服,每次15—30克。
脾胃寒弱不宜服。
本品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及碘等,具有扩张血管降压作用。
海蜇忌与白糖同腌,否则不能久藏。
黄瓜拌海蜇皮
凉拌海蜇
海蜇皮烹饪
2. 有异味者为腐烂变质之品,不可食用;新鲜海蜇不宜食用,因为新鲜的海蜇含水多,皮体较厚,还含有毒素,只有经过食用盐加明矾盐渍3次(俗称三矾),使鲜海蜇脱水3次,才能让毒素随水排尽
3. 海蜇配木耳,润肠,美肤嫩白,并能降压,长期食用,有益健康
4. 海蜇在食用前一定要用清水洗净,去掉盐、矾、血里、砂子,再用热水氽一下,然后切丝拌凉菜用。
味咸、性平、入肝、肾经
具有清热化痰、消积化滞、润肠通便之功效
用于阴虚肺燥、高血压、痰热咳嗽、哮喘、瘰疬痰核、食积痞胀、大便燥结等症。
海蜇入馔,始见载于晋代《博物志》。
唐代《岭表录异》指出:“南人好食之,云性暖,治河鱼疾”,并记有食用方法。
元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已有名菜“海蜇羹”的制作方法。自明代开始,人们才开始生食海蜇。
《归砚录》:海姹,妙药也。宜气化瘀,消痰行食而不伤正气,故哮喘、胸痞、腹痛、症瘕、胀满、便秘、滞下、疳、疽等病,皆可量用。
《医林纂要》:补心益肺,滋阴化痰,去结核,行邪湿,解渴醒酒,止嗽除烦。
1. 清洗海蜇皮:将海蜇皮平摊在案板上,切成丝状,泡入50%浓度的盐水中,用手搓洗片刻后捞出,把盐水倒掉,再用50%浓度的盐水浸泡,这样连续两三次,就能把夹在海蜇皮里的泥沙全部洗掉,发好的海蜇皮提前焯水。焯水时水温不可过高,焯水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海蜇会化掉,食用时尽量少添加液态的调味品,避免成品菜水水的感觉。
(每100g含量)
能量33千卡
蛋白质3.7克
脂肪0.3克
碳水化合物3.8克
胆固醇8毫克
硫胺素0.03毫克
核黄素0.05毫克
烟酸0.2毫克
维生素E2.13毫克
钙150毫克
磷30毫克
钾160毫克
钠325毫克
镁124毫克
铁4.8毫克
锌0.55毫克
硒15.54微克
铜0.12毫克
锰0.44毫克
海蜇的伞部-白皮子
有与海蜇类似的化痰、消积的性能。可用于痰热喘咳,瘰疬痰核和食积不消,痞胀少食。如治哮喘有热痰,可配鲜猪血炖服;治瘰疬(颈淋巴结结核),可同荸荠煎汤服。亦可生用(凉拌)。
出处
出自《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
Hǎi ZhēPí
英文名
Jellyfish umbrella
别名
白皮子(《柑园小识》),白皮纸、秋风子(《纲目拾遗》),姹皮(《医林纂要》),罗皮(《动物学大辞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2.Rhopilema hispidum Vanhoeffen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蜇的伞部。
采收和储藏:8-10月间捕捞海蜇时将伞部加工成海蜇皮。鲜海蜇皮先放入清水中浸漂,除去咸味和沙子,切碎。腌制海蜇皮分为四个步骤:①初矾:用竹刀将海蜇皮与海蜇头连接处的颈要割去,再刮去血义和背面白色粘液。按5%浓度加矾浸入容器内。②二矾:将初矾海蜇皮削去红墩,沥水1h,平摊在木板上,每只用盐矾混合物撒在膛心,移放至桶中,腌满后,撒较厚的一层盐填充顶。每100kg加盐矾混合物12-15kg腌制。7d后即为二矾制品。③三矾:将二矾海蜇皮取出沥水30min,放在木板上,每张海蜇皮加盐矾混合物施敷全体,移放入桶中。撒盐封顶,5d后即成三矾成品。④提干:将三矾海蜇皮逐张放入三矾卤水中,用水泥块擦洗海蜇皮周围的血衣斑,再逐张撒少量的食盐。然后平放在桶中,放置4d后取出,堆高60-70cm,沥去卤汁,3d内翻转2次,直至卤水沥干,即成三矾提干成品。海蜇制品保存时切忌日晒、污水或淡水浸入及其他碱类混入等。否则很快腐烂。阴凉、通几、干燥是保存的重要条件。
原形态
海蜇
黄斑海蜇
生境分布
资源分布:1.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8-9月间常成群浮游于海面,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也可漂到外海。2.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自汕头至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事海域分面较密,闽南也有少量分布。每年雨水前后于碣石湾、红海湾、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群体数量很大,生长迅速,至立夏已可长至成体。
性状
性状鉴别 呈半圆形,直径25-45cm,最大可达50cm以上。上伞突出,光滑,中胶层较厚,其边缘有8个缺刻,两缺刻间各有14-20个缘瓣。下伞较薄,边缘有发达的环肌,向内凹陷,其中夹有8个口腕基。干品伞部多皱褶。质坚而韧,不易折断,气腥,味咸。
口味
味咸;性平
《纲目抬遗》:"味咸涩,性温。"
归经
归肝;肾经
《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
化痰消积;祛风解毒。主咳嗽痰喘;痞积;头风;风湿关节痛;白带过多;疮疡肿毒
《纲目拾遗》:消痰行积,止带祛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敷贴。
附方
①消痞:一、白皮子、革莽,烧酒浸服。二、白皮子、荤莽同煮,止食革莽。(《王圣俞手集》)
②治头风:白皮子贴两太阳。(《纲目拾遗》)
③治膝骸风湿:白皮子贴之。(《纲目拾遗》)
④治无名肿毒,重者溃,轻者散,又止痛: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软,中开一孔贴上。(《医方集听》)
⑤治流火:海蛰皮荡者贴上,燥则易之。(《文堂集验方》)
⑥治烂腿:白皮子照疮大小,剪作冒贴,内掺银朱。(《救生苦海》)
摘录
《中华本草》
食物名称 | 海蜇皮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33 千卡 |
蛋白质 | 3.7 g |
脂肪 | 0.3 g |
胆固醇 | 8 mg |
饱和脂肪酸 | 0.1 g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0.1 g |
碳水化合物 | 3.8 g |
钠 | 325 mg |
镁 | 124 mg |
磷 | 30 mg |
钾 | 160 mg |
钙 | 150 mg |
锰 | 0.44 mg |
铁 | 4.8 mg |
铜 | 0.12 mg |
锌 | 0.55 mg |
硒 | 15.5 μ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03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05 mg |
烟酸(烟酰胺) | 0.2 mg |
维生素E | 2.13 mg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