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木正儿 编辑
中文名:青木正儿
国籍:日本
出生日期:1887年
逝世日期:1964年
毕业院校:京都帝国大学
职业:语言家,汉学家
出生地:日本山口县下关
代表作品:《中国文艺论数》(1927),《中国近世戏曲史》(1930)
青木正儿
青木正儿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文学博士,国立山口大学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日本中国学会会员,中国文学戏剧研究家。
青木正儿,号迷阳,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青木正儿自言少时就有“读净琉璃之癖”,在中学时代,喜读《西厢记》等中国古典作品,“很觉中华戏曲有味”,在大学学习时代,致力于“元曲”的研究。
1908年进京都帝国大学后,师事狩野直喜(1868-1947)。狩野直喜是日本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先驱之一。在狩野直喜的指导下,他广泛涉猎《元曲选》、《啸余谱》等曲学书籍,并对元杂剧进行了专门研究,1911年以《元曲研究》一文从京都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
毕业后任教于同志社大学,1919年与京大同学小岛佑马、本田成之等组成“丽泽社”,创办《支那学》杂志。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是向日本介绍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其中心人物胡适的第一篇文章。他还多次向胡适提供在日本搜索到的中国文学史资料。二十年代,他到中国访学,与胡适有直接的交往。1923年青木正儿任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助教,后历任京都帝国大学、山口大学教授。三十年代,青木正儿就被中国学术界誉为“日本新起的汉学家中有数的人物”,后更被誉为“日本研究中国曲学的泰斗”。
中华名物考(外一种)
但是,在日本,以前只是追随中国的名物学,缺乏独立的发展。青木在其名物学中导入了虽然同样是考证学而不同于清朝考证学的近代考证学的方法,开启了通向新名物学之道的端绪,在开头的“名物学序说”中,他揭示了我国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的方向性。《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青木正儿的一些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不仅在日本颇有影响,在中国学术界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中华名物考》的序言里,青木总结了他追寻名物学的整个履历变迁:京都大学读书期间即关注到了中国民俗,在他的第二次中国之行中,还有意请人绘制了北京风俗的图谱,这是他在戏曲研究为中心时发散而出的对于中国民俗的关心;但归国后,青木专注于戏曲诗文的研究,并转任京都大学,此事搁浅;直到战时,青木正儿在原有的“正道”的中国文学研究外,因当时的困窘与清寒惹得笔墨下荡漾起昔日的美食的回忆,写成杂文权作润笔,遂半作学术半作寄兴而构建起了他的“名物考证学”。
在青木的“名物学”的范畴里,他立足于中日文本对译间察觉的名物变迁、语词渊源,以此作为基础,寻绎文献,以作佐证,而又牵拉杂引地将旧日在中国的履历、风俗的考察等等重新翻出,一并写入了成为轻松而谐趣的杂考。(与此同时,这段时间,青木译介中国文学,所选的主题也别有风味,如翻译了《随园食谱》、选取了一些关于酒的篇章作了翻译抑或考证,)这些兴致盎然的翻译、考证、札记中渗透了他晚年治学的意趣,展现在散文里的自我抒情形象也转向了举樽欢酌、细辨花香、慢品佳肴的“迷阳老饕”,翻来让人不禁觉其可爱。
北京风俗图谱
作者名称 青木正儿
作品时间2019-11
元人杂剧序说
作者名称 青木正儿
作品时间2015-12-1
中国古代文艺思潮论
作者名称 青木正儿
作品时间2015-12
中国文学思想史纲
作者名称 青木正儿
作品时间2015-12
中华名物考
作者名称 青木正儿
作品时间2005-8
中国近世戏曲史
作者名称 青木正儿
作品时间2010-1
查看更多书籍
1908年进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
1911年京都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毕业后任教于同志社大学
1919年与京大同学小岛佑马、本田成之等组成“丽泽社”,创办《支那学》杂志。
1920年著文介绍中国“五四”文学运动,评价了鲁迅的成就,这是日本学者首次提到鲁迅。鲁迅于1920年11月24日致信表示谢忱。
1922年赴中国,并与画友组织“考盘社”,研究南画。
1924年任教东北帝国大学。1925—1926年再赴中国研究戏曲,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是研究明清戏曲的重要论著。
1932年参加“岩波讲座”,主编《中国文学思潮》等。
1935年获文学博士。
1938年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与东方文化研究所共同校注《元曲》,成为京都派中国学的活跃人物。
1947年从京都大学定年退职,
1949年任山口大学文学部教授,并当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
1964年12月2日病逝。
1966—1970年由春秋社出版《青木正儿全集》10卷本。
个人成就
作品目录
获得荣誉
赴中国研究戏曲,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是研究明清戏曲的重要论著。1949年任山口大学文学部教授,并当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
后人评价
《中国近世戏曲史》
有人说:“青木正儿也如中国文人一样,易犯贵古贱今之见。”诚然,若笼而统之讲青木的研究工作是偏重于“古”,但若细分析则并不然。就拿研究戏曲而论,孤立地说明清戏曲固然是属于“古”,但若相对于宋元戏曲,它又何尝不可谓之“今”,因为“古今”本是相对的。青木正是没有“贱今”,才有《明清戏曲史》之作。况且,长期以来,戏曲一向被正统文人学士所冷落,所谓“非文章之正轨”,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出,戏曲研究方作为一种学问而跻身于学术之林。但若无青木的《明清戏曲史》继之,则此学也殊欠完备,因此,青木之功盖不可没。
青木是侧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十分关心。早在一九二0年,他就说过:“鲁迅是位有前途的作家。”他在《以胡适为中心潮涌浪漩着的文学革命》一文中对“中国文学革命怀着同情和希望。”在后来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纲》一书中,他说:“一入了民国,小说作家方面最早产生欧化的作品而成功的是鲁迅(周树人)。步他的后尘而起的青年很多。民国五年左右发刊的《新青年》这种杂志,充满了急进的气派,记得鲁迅的作品,最早也是在这里发表的。”由此可见,说青木“贵古贱今”是有失公允的。
吉川幸次郎在《青木正儿博士业绩大要》里如此评价青木正儿:
“博士的性格往往有人以狷介或者不羁评之。但表现在学问中,这狷介变成了对基于读书经验的实证的尊重;而不羁变成了不受传统见解束缚,根据自己的深思熟虑加以批判,即独创。”
青木早年,回眸他带着消瘦的风骨、炯炯的眼光、平易的笑容,举着酒杯的性情中人之景,在这些书里能管窥到这个学者的严肃的学术研究以外的良多的兴味。恩,读来有趣,偶然记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