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形目 编辑
兔形目(学名:Lagomorpha)是哺乳纲的一个目,有两个科:兔科(Leporidae,包括野兔和家兔)和鼠兔科(Ochotonidae)。兔形目动物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以草本植物及树木的嫩枝、嫩叶为食,有的冬季还啃食树皮,一般不喝水。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广大地区。
兔形目
兔形目与啮齿目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即模鼠兔,发现于安徽潜山古新世,其后与啮齿目分道扬镳。在模鼠兔被发现以前,兔形目常常被认为起源于偶蹄目或踝节目动物。
最早的兔科动物出现在古新世的欧亚大陆,然而重要的演化却发生在第三纪后期的北美大陆。在上新世达到鼎盛。鼠兔出现在渐新世的欧亚大陆腹地,也在上新世扩撒到欧洲和北美。鼠兔的鼎盛期在中新世,自中新世以后鼠兔的生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新世的时候鼠兔属于滨岸动物,后来却沦为高山动物。
兔
兔形目动物的主要有:上颌具有两对前后重叠的门齿,前1对较大,前方有明显的纵沟;后1对极小,隐于前1对的后方,呈圆柱状 。下颌具有门齿1对,无犬齿,在门齿与前臼齿之间有很长的齿隙。门齿的釉质为单层。颊齿为单侧高冠齿,上颊齿的间距比下颊齿的间距宽,上下颌颊齿每次仅能在单侧交合,但门齿却能同时咬合,咬肌的特化程度比较低,咀嚼食物时以下颌骨左右移动为主,使植物性食物能在梭状颊齿的咀嚼面上充分研磨。上唇中部有纵裂。耳长。尾巴短小。后肢显著长于前肢,善于跳跃;前肢不能抱着食物吃。阴囊位于阴茎的前面,没有阴茎骨。头骨的门齿孔极大,左右门齿孔常汇合到一处,使腭部骨质部分相当不完整,腭骨与上颌骨相联接,仅成为一个窄的骨桥。具典型的双角子宫。盘状蜕膜胎盘,一个小的尿囊绒毛膜,一个大的杯形内陷的卵黄膜。胸椎12块,腰椎7块。兔形目
兔形目
鼠兔科
小型食草兽。上唇有纵裂。耳圆形。无尾或尾短小不突出毛被外,体长≤300 mm。后肢略长于前肢。颅骨背方较平直,额骨两侧无眶上嵴,颧弓后端延伸成剑状突起直至听泡的前缘。第1对上门齿前方的纵沟极深,无第3臼齿,第2上臼齿的内侧后方有一小突起。
多栖息于草原、草甸、灌丛、坟地以及山地砾石地带。
兔形目
兔形目
兔形目
兔科
兔科 中型食草兽。上唇具唇裂。耳长,尾短,但很明显。眼侧位,视野范围大。成体体长≥500 mm。后肢显著超过前肢,适于跳跃。颅骨侧扁,背面呈弧形,眶上嵴发达,颧骨往后延伸稍微超过鳞骨颧突的基部。
兔形目栖息于陆地各类生态环境中。
本科全世界共有10属46种,分布于欧、亚、非及美洲(澳洲已引入),我国有1属9种。
具管状长耳(耳长大于耳宽数倍);簇状短尾,比前肢长得多的强健后腿。共9属43种,以亚洲东部、南部、非洲和北美洲种类最多,少数种类分布于欧洲和南美洲,其中一些种类分布广泛或者被引入很多地区,而也有不少种分布非常局限。陆栖,见于荒漠、荒漠化草原、热带疏林、干草原和森林。一般分为2个亚科:古兔亚科Palaeolaginae和兔亚科Leporinae,也有学者将其分为3个亚科,即将穴兔类分为古兔亚科Palacolaginae和穴兔亚科Rabbitinae(罗泽珣,1990)。野兔是资源相当丰富的狩猎动物。中国兔毛出口数量占国际市场的90%,冻家兔肉占国际市场的60~70%。兔肉可食,兔皮虽薄,但保温性强。
兔形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