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牙儿 编辑
《月牙儿》是现代文学家老舍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原载1935年4月1日、8日、15日《国闻周报》第12卷12期至15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樱海集》。
《月牙儿》讲述了旧社会母女二人先后被迫堕落为娼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女性对强加于她的不公命运从惊恐、困惑、抗拒到最终屈服的全过程。 《月牙儿》人物关系简单,故事凝练简洁,但其所揭示的现实世界却是立体、复杂的;第一人称叙述,抒情的笔致,极具感染力。
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开始,《月牙儿》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据一 定的位置。城市贫民、女性命运、抒情典范,构成了小说经典性的三个维度。 放置在老舍的整体创作中,无论是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还是“文字之美”的代 表,《月牙儿》也称得上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名称:月牙儿
作者:老舍
创作年代:20世纪30年代
作品出处:《樱海集》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字数:约15500
首刊时间:1935年
《月牙儿》的封面
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因帝国主义的侵入,国民党的妥协投降,造成内政外交连连失败。城市里,表面上歌舞升平,实际上是工商业的倒闭,市场萧条,工人失业,百姓一贫如洗。城市底层人民过着痛苦的奴隶式的生活,卖淫现象正是底层人民求生无路和有产者道德败落的畸形产物。老舍看到底层这最黑暗的角落,他一反习俗,写了被传统观念所厌恶的娼妓,写她们那苦涩的追求和深层的悲债。他在作品中“代他们伸冤诉苦,也描写他们的好品质”。
创作过程
小说《月牙儿》是老舍早期创作的中篇小说,脱胎于长篇小说《大明湖》。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初期,怀着沉重心情写了一曲大明湖悲歌,以此宣泄因祖国蒙受侵略之苦的愤慨。书稿写成后交付上海商务印书馆。恰在小说即将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不幸竟被“一·二八”战火焚毁了。《大明湖》尽管老舍没有重写,但他对其中某些片段念念不忘,不忍舍弃,数年后,终于将这精华部分写成短篇小说,这便是《月牙儿》。
”我“
主人公”我“是个小姑娘,象春花一样柔弱、娇美,在母亲艰难的培育下,读了几年书,近乎小学程度,懂一点文化,有一点道德观念。她希望能靠自已劳动的双手养活自己,但一次次失败、失望,当她被新校长的儿子诱骗失身后,逐步沦落,终于成为暗娼。她当暗娼后对社会有了深一步的认识,“世界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谁坏谁就有便宜”。当警方拉她去进行教化时,她看清了纳捐的妓女可以照旧做生意,而且似乎名正言顺;不纳捐的妓女就得抓起来进行感化,然后让男人花两块钱的手续费买了去。钱交给警方了,人还得去受凌辱。她清楚地认识到妇女被压迫、被侮辱的本质,因此抗拒感化,关进牢狱,又认为“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因此决心不出去了,但心里还惦念着那被压迫被损害的衰老的母亲。主人公开始是单纯、好学、勤劳、善良、自信、好强,充满美好思想,有道德观念的少女。沦为暗娼后充满报复心理并自暴自弃,她对社会有一定认识,所清醒、刚强,也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抗争力量薄弱,最终被黑暗社会吞食了。
母亲
母亲,是底层的劳动妇女,她温存、善良、吃苦耐劳。对生活的贫困和厄运逆来顺受。她孤立无援,为了拉扯大孩子,当尽了全家的东西,以至最后那根作为陪嫁的“银簪”。给人洗臭袜子,熏得饭都吃不下。为了不饿死孩子,给她找了个新爸。新爸让孩子上学,生活也好了些。新爸走后,她懂得了让孩子上学的重要,一再嘱咐孩子“念书”识字,她的全部努力就在于养好这个孩子,让她将来不过她自己这样的日子,但贫困迫使她沦为暗娼,又再嫁给了馒头铺的老板。她终于抛弃了她那相依为命的唯一的亲人、女儿和朋友。肮脏和暗娼的生活腐蚀了她,她后来变得粗暴、贪婪,而且不知羞耻,甚至抢客人的“皮夹”、“手套”和“鞋”,完全变成为一个心比钱还硬的麻木的“活鬼”。
小媳妇
小媳妇的理想,是希望丈夫可以回心转意,自己可以从一而终。她是“我”的情人的妻,见到她“我”才知道自己被人欺骗了。她很美,也很柔顺,但是“似乎什么也不懂,只知道要她的丈夫”。她与丈夫曾经也是恋爱结婚,但面对已经变了心的丈夫,她仍然相信恋爱神圣,只愿他能专心家庭。所以她希望“我”放了她的丈夫,但却没能得到丈夫的回心转意,反而让他飞得更远,一去不回。她的理想破碎了,终究免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她甚至羡慕“我”的自由潇洒,无人看管,因为她即使没有丈夫,还有公婆、父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封建礼教加诸女性的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观念,让小媳妇失去了自由。
主题思想
“我”与月牙儿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的景与情,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以月牙儿为题,就象征女主人公那只能亮一小会儿的黑暗无限的生命。文中月牙儿的频繁出现,也暗示着主人公在生活的次次打击下,仍然心中存有希望,她努力挣扎,渴望通过自己的付出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尽管那希望渺茫得像月牙儿一样的微光,也给读者心中以希望。作者将月牙儿作为主人公经历和情感的外化,淡化情节,着力渲染冷清、孤苦的气氛,暗示了主人公的悲苦命运。小说通过旧中国母女两代人为生活所迫、相继沦为暗娼的故事,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月牙儿》中的“我”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与母亲和“小瓷人 ”这两类女性相比更有进步性。当城里的大官来检验她们这些被关进感化院的人时,“我”吐了他一口唾沫,这说明主人公看清了慈善背后的虚伪,认清了现实,做出了反抗,最终失败是由于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因而老舍在作品背后隐藏了自己的深厚意蕴即:呼吁更多的女性联合奋起,挣脱封建社会给女性带来的牢笼束缚,让女性获得独立自主的权利,才能打破以往女性将男人作为自己的天的观念,也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老舍新式的思想观念和先进的文明思潮。
艺术特色
浓郁的抒情色彩
《月牙儿》共43个章节,每节都不长,但文字凝炼简洁,意境幽辽隽永,格调深沉凄婉,抒情色彩十分浓郁,从而,使整篇作品如同一首抒情散文诗。作品对“我”的生活经历没有大肆铺陈,而是极力渲染“我”的内心情感,其基调是哀怨凄绝的。
精巧玲珑的结构
“月牙儿”贯穿全篇。从作品开篇到结尾,无论是写父亲去世、母女上坟、夜走当铺、母亲改嫁,还是写受骗失身、囚入铁窗,“月儿”始终陪伴着“我”,成为联结全篇的线索;同时,在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嬗变中,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景,又是情,是故事场景和情绪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起到了含蓄点题的作用。
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在古代,月亮就和女性联系在一起。比如婵娟,既指月亮又用来指漂亮的女性,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只记住了它的象征意义而忽略了其本义。或许可以这样说,月亮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女性的代名词与象征。同时,在古代,月亮又往往与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其人生命运与心境的一种写照。月圆是团圆、美满的象征,月缺却是凄惨、离别的代名词。无论是陶渊明的“带月荷锄归”,还是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昭示着人物的处境与命运,饱含着人生的理想与追求。而在《月牙儿》中出现的却是“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的月牙儿,这就象征了女性的不幸命运。柔和而凄冷的月牙儿的每次出现都是在“我”命运转折时衬托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它唤醒了我的记忆。月牙儿本身就给人以凄凉之感,由它所唤起的回忆也必然是一种凄惨的印迹,是美好人生毁灭的过去,“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月牙儿是文中最鲜明的意象,它使全文笼单在一片凄凉的氛围中。作者巧妙地通过月的时有时无、时明时暗来衬托主人公的处境和情绪,把整部小说升华到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诗的境界中。“月牙儿”是用来比喻女主人公、象征其命运的;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女主人公的心地纯洁善良,自爱自重;它悬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女主人公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它微弱的光时时被黑暗吞没,正如女主人公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厄运。
1986年,《月牙儿》由中国电视艺术中心改编摄制同名电视剧;1987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辽宁电影制片厂联合改编摄制同名电影。
连环画《月牙儿》于1983年由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的李全武、徐勇民共同创作。绘者采用工笔国画的表现手法,用21幅淡雅简洁的图画再现了原著小说的故事情节。
2006年,由斯琴高娃自导自演,该小说改编的同名话剧在北展剧场上演; 同年,根据老舍的三篇小说《月牙儿》、《阳光》与《微神》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月牙儿与阳光》在央视八套黄金播出。
现代作家巴金《我敬爱的老舍同志》:“我读过井上靖先生的散文《壶》以后曾经对作者说:‘老舍离开了我们,可是人亡壶不碎,他已经把美好的珍品留在人间。’我指的是像《骆驼祥子》、《月牙儿》、《龙须沟》、《茶馆》……那样的艺术杰作,他们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老舍(1899—1966年),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文学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猫》;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