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编辑
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传统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又称“十班”“客家十欢”“打十般”“十样景”“集欢”“吹五对”“国乐””等,因乐队演奏二胡、吊规、椰胡、板胡、月琴、三弦、扬琴、琵琶、竹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及板、堂鼓、堂锣、小钹、碰铃等打击乐器共十余件乐器,另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演奏这些乐曲时,常会翻来复去的重复演奏,故而称“十番”。“十”是泛指,并非一定是十人演奏十件乐器。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其乐曲标题多描绘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习俗情趣等。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还吸收了历代戏曲剧种中的曲段、唱段和曲艺作品等。
2006年5月20日,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44。
中文名: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
遗产编号:Ⅱ—44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的源流,迄今尚无确实史料可查。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演出
有据可查的,在明末清初,十番音乐已经在闽西各县十分流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又传入龙岩、漳平地区,因其节奏悠扬、舒缓、清雅而被改名为“静板音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共产党在闽西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中,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把一些闽西人民喜闻乐听的十番乐曲,填上革命的新词,用以宣传革命道理、鼓舞群众斗志,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为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艺与民族革命斗争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
奏法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在演奏中,有“平腔”与“花腔”两种奏法。“花腔”就是通过“加花”的手法,将曲调进行变奏;而没有经过“加花”的曲调,就称为“平腔”。初学者要先会拉“平腔”,熟练后才拉花腔。
曲调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由于流传年代的久远,在流传期间不断的吸收融汇了当地畲瑶古乐、南词说唱及汉剧、祈剧、潮剧、采茶戏、木偶戏音乐甚至宗教音乐等,因而形成深厚的艺术积淀和各种不同风格的丰富多彩的曲调。据称曲调总数曾多达1000余首,但许多已失传。至今仍可找到的古“工尺谱”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搜集、记谱、油印流传下来的,不到300首;而如今尚在民间流传演奏的,更不到百首。
曲牌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演出
板式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板式有单板、双板、双双板三种。单板又叫头板、慢板,节奏较慢,如:《有缘千里》《山下乐》《状元游街》《带理带》《粉红莲》《鹧鸪引》等;双板又叫二板、中板,节奏中等,如:《倒挂》《金钱花》《雨滴莲》《天下乐》《清板》等;双双板又叫三板、快板,节奏较快,如:《高山流水》《将军令》《大八板》《倒滩》等。在演奏时,经常是先从慢板起,然后接中板,最后快板。连接中常以笛子或吊规带头。大部分是器乐曲,也有少数有唱词可供演唱。
程式
演奏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的程式为:开头必定拉《八板头》,这一方面作为“前奏”,一方面还起对弦、调音作用。《八板头》之后,可以接奏任何大曲、小曲或演唱。最后拉的是《散桌酒》《清板》或《下滩》,作整个演奏的尾声。
乐器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最基本的乐器有曲笛、芦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壶、大胖壶、夹板等,笛子为其领奏乐器。
传承价值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对研究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丰富和完善闽西客家音乐史和福建音乐史有积极推进作用。
传承状况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演出
传承人物
李贞煜,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0日,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44。
2017年初,连城县成立“连城县客家十番音乐协会”,连城县的十番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十番乐队有20余支。上杭、武平、永定城乡的十番乐队均不下20支。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项目保护单位福建省龙岩市艺术馆评估合格。
社会活动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大赛
2018年12月,由龙岩市人民政府主办、龙岩市委宣传部指导、龙岩市文广新局承办的,2018“文化龙岩”群文十大活动之“国家非遗·十番呈现”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大赛在龙岩市艺术馆举行,来自龙岩各县(市、区)的13支代表队参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