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当山宫观道乐 编辑
武当山宫观道乐,又称“武当韵”,是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武当山宫观道乐是湖北秦巴地区汉族民间文化与唐代至明代汉族宫廷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明代进入鼎盛时期。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歌、舞、乐一体的表演形式,既保留了全真派“十方韵”的音乐特色,又具有多教派音乐混融的风韵,而且各类韵腔与法器牌子俱全。
2006年5月20日,武当山宫观道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69。
中文名:武当山宫观道乐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湖北省十堰市
遗产编号:Ⅱ-69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武当山宫观道乐源远流长。东汉末年,道教五斗米教诞生不久,由蜀地汉中向武当山传播。武当山地区的五斗米教神祀仪式通常以巫祝在歌舞中进行。古时的巫是通过歌舞“娱神”“降神”达到祈福的目的。这种师巫而舞的形式对宫观道乐中的踏罡布斗、走“禹步”有深远影响。
南北朝时期,北魏帝王崇信道教,在华山、蒿山修行的寇谦之道士对道教进行了改革,要求天下道徒“一从吾乐章诵诫新法”,在完善的道教科仪中设坛诵经,特别是将直诵道经改为乐诵,即念经改为唱经,这是道教音乐又一发展时期。由于北方人士不断入山采乐,寇谦之改革形成的这种道教音乐也随之传入武当山。
唐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设坛祈雨成功,武当山因此受到关注,唐太宗敕建五龙祠。不久,唐宗室失意者不断贬居武当山地区的房县及郧县,唐代的宫廷音乐被带到了武当山。
五代陈抟道士曾在武当山修道二十余年,他熟读经史,音乐修养高,常“行歌坐乐,日游市肆”。
南宋高宗赵构诏武当山主持孙寂然赴临安皇宫设醮唱道,不但将武当山的道乐引进宫廷,同时将宫廷雅乐带回武当山,这些对武当山的道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诸帝推崇真武神,特别是元仁宗与真武生日相同,故每逢圣诞,必在武当山设醮祝贺。仁宗从后,这种为皇帝生日建醮的形势有增无减,甚至一年多达四次。这种由皇室直接安排的唱经、诵经和道教歌舞不但规模大、品位高,而且影响深远。
武当山宫观道乐表演
明末清初,武当山两度兵火,数宫观遭焚,道众锐减,道乐式微。
清代,由于武当山道教由官方深入民间,朝山进香活动已成为河南、四川、湖北、陕西等省乡民的习俗,吹吹打打的朝山队伍,将各地民间音乐带到武当山,使武当山道乐进一步世俗化。从武当山道乐流行的曲牌来看,清代和民国流行的曲调居多,有些道乐除使用道教经卷和保持乐器组合及演奏规则之外,乐曲的风格已和民间音乐没有多大的区别。
清末民国初,武当山地区仅剩下城隍庙、周府庵、紫霄宫、南岩宫、金顶等宫观能进行一些祀典中的经乐活动,能执乐的道士只有50多人。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武当山道众大多出走或还俗,少数留庙看管文物,其中通经乐者已寥寥无几。
综述
武当山宫观道乐表演
武当山宫观道乐既具有中国道教音乐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据《武当山志》记载,武当山宫观道乐具有四个特征:
一、庄严典雅的气质。唐至明代,武当道场受到皇室的重视,在武当山安置神像、科仪法事,配置乐舞生,纳入皇室官府议事日程,宫廷雅乐对武当道乐有很大影响,因此具有宫廷音乐庄严典雅的气质。
二、混融一体的独特宗教韵味。武当山的全真、正一等派别的道士长期同室咏讽经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协调一致的武当仙乐神韵。
三、南北交融的地方特色。武当山与川、陕、豫相邻,这一地区的民歌、曲艺、戏曲十分丰富,武当道乐受之影响;再者,皇室从全国各地钦选四百多名高道来武当山办道,外地道士常到武当丛林云游挂单,都对道乐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武当道乐还融合吸收了相当数量的佛教文化因素,因而具有道佛融合的宗教风格。
形式
武当山宫观道乐表演
武当山宫观道乐依体裁形式可分为“韵腔”和“牌子”两大类。根据演奏场合、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又可将“韵腔”分为“阳调”“阴调”两类;“牌子”分为“正曲”“耍曲”“法器牌子”三类。
阳调,主要用于殿内祀典,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调,应用于殿堂外的斋醮道场活动,对象是“人”,是在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正曲,用于为神灵做法事。耍曲,主要用于为俗民做道场。
内容
武当山宫观道乐按活动内容大致分为修道法事、斋醮法事和纪念法事音乐三大类:
修道法事音乐是道士自我修持的日常功课,简称“早晚课”或“早晚坛”;
斋醮法事音乐是道教祭祀祈祷仪式活动的音乐,供斋念经超度各类孤魂野鬼或亡人,借以求福免灾;
武当山的纪念法事活动主要有三月三(农历)、九月九(农历)、七月半(农历)、开光等。
曲牌
武当山宫观道乐常见器乐曲牌有山坡羊、梧桐月、迎仙客等,唱诵曲牌有普供养、斗老赞、王母赞等。
乐器
武当山宫观道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所有汉民族乐器,用得较多的打击乐器有钟、鼓、磬、钹、铛、木鱼等,吹管乐器有笙、管、笛、箫等,弹拨乐器有古琴、阮等。
武当山宫观道乐声乐曲(道众所称“韵子”)是武当山道教音乐的主体和精华部分,包括各种“声、韵、引、腔、偈”等,代表作品有《梅花引》《小救苦引》《大偈子》《小偈子》《刀兵偈子》《文腔》《武腔》以及其它尚无类名的《吊挂》《慈尊座》《黄箓斋筵》等。
传承价值
武当山宫观道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是道乐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遗产。
武当山宫观道乐古老纯真的曲调是其他音乐所不可替代的,它极大地拓宽了民族音乐学科,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挖掘、保护、开发武当山宫观道乐,对弘扬道教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推动武当山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传承现状
武当山宫观中的“玄门日诵早晚课”、“祖师表”、“萨祖铁罐施食祭炼科范”等(全套)科仪音乐均已得到及时传承,妥善而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传承人物
赵连武,男,1973年2月出生,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武当山宫观道乐排练
1980年,一些老道人回到武当宫观,但通音乐者仅喇万慧、方继权、阮蓬志、吴理瀛几人。山下火居道的乐班濒临失传,所幸几个老道艺人如周炳相、袁学训、艾会学等还能勉强组成一个乐班演奏道乐。这些老道士是使一度绝响的武当道乐得以再现重响的幸存传人,尤其是喇万慧和周炳相两位老道,过去曾任宫观的高功。
1986年至1987年,为保存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湖北省文化厅和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武汉音乐学院的专家先后六次到紫霄宫、太和宫采录、整理,出版了《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一书,这是第一部中国道教音乐的专著。同时,武当山道教协会邀请武汉音乐学院举办道教音乐学习班,为武当山培养二十多名道教音乐人才,使道乐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武当山道教协会还与旅游部门录制出版了《武当仙韵》《中国武当道教音乐》《武当道教早晚坛功课》等磁带,拍摄播放了《太和玄乐》《武当风韵》等电视专题片。在武当山乌鸦岭至金顶的古神道沿途安装了地音喇叭,播放武当道乐。
2016年起,武当山道教协会在武当山道教学院针对有一定基础的道乐演奏人员,开设“道教高功音乐学习班”,开展经韵、法器、科仪、高功等培训。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当山宫观道乐”项目保护单位十堰市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
武当山宫观道乐
出家派指武当山上宫观的道乐,其演唱者以全真道为主,也有正一道士,虽然道派不同,但其音乐风格上已融为一体。出家派演出对象主要是神灵,一般运用于日常修行法事和祀典,音乐风格偏于庄穆沉静,典雅悠缓,有较浓厚的宗教韵味和古典音乐气质,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在家派(即火居道士),属于正一教,其活动范围主要在武当山周围的乡镇,音乐主要在为民间举行的各种斋醮中运用,表演对象是广大民众,属于宗教外部的活动,所以演唱风格比较清新活泼、欢快明朗,具有较浓郁的世俗气息。
但是,两个流派的音乐在常用曲目、乐器组合、表演形式方面常是大体一致的。因为两派毕竟都是道教,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科仪,日常课诵经文和法事程序也大致相同,而且在演唱活动方面也互为交流,如过去出家派也常下山为民间做“赈济”法事,在家派则每年要上山“上祖师表”。在长期的相互交流中,便逐渐增强了音乐风格的共性,这种共性也就是道士们所说的“天下同”。
总之,武当山宫观道乐的两个流派在音乐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一定的个性。
重要展演
武当道乐非遗展演
2008年和2010年,武当山道乐团分别参加了世界传统武术节的文化展演活动。
2009年7月至8月,武当山宫观道乐在上海世博会上展演两个月。
2017年8月,武当山非遗文化周在上海大世界揭幕,武当山宫观道乐等非遗项目参加展演。
2019年6月, 十堰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武当山特区玉虚街举行,武当山宫观道乐等非遗项目参加展演。
社会活动
1987年,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宗教寺庙音乐会在武当山召开,到会专家对武当山道教音乐作了充分肯定,认为它是中国的宝贵遗产。
2017年10月29日,由十堰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十堰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首届武当道乐比赛在十堰市艺术剧院举行。
1999年5月26日,江泽民视察武当山时,称赞武当道教音乐是“中国仙乐神韵,很好听,陶冶情操,给人以极大的享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