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歌(普宁英歌) 编辑
英歌(普宁英歌),广东省揭阳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普宁英歌是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演队伍人数少则24人、36人,多则72人,最多可达108人。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
2006年5月20日,广东省揭阳市申报的英歌(普宁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Ⅲ-8。
中文名:英歌(普宁英歌)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广东省揭阳市
遗产编号:Ⅲ-8
普宁英歌
表演程序
普宁英歌完整的表演程序一般分为前、中、后棚,也有中后棚连在一起,只称前、后棚的。
普宁英歌
中棚俗称涂戏。为地方传统小戏锦出表演,有《佛公佛母》《双摇橹》《桃花过渡》等10多个节目,内容俱多为民间生活、生产、趣闻逸事,诙谐风趣。如《桃花过渡》为一扮渡伯,一扮丫鬟,搭船对歌,从正月潮汕风光民俗直唱到十二月,十分逗趣。
后棚为武术表演。有拳术,刀枪棍棒的单打、对打、混合打,最后以“打布马”作为英歌后棚压轴节目收场。现代大多数英歌队把中后棚表演缩简或放弃,只集中精力表演前棚英歌舞部分。
表演人数
普宁英歌
表演场图
普宁英歌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动作和图形都是由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的,变化多端。
表演风格
普宁英歌舞风格独特,大体表现为三个类型:一是持棒与肩平,扣棒在胸前,平臂,马步,前进多用侧踏步。此类以流沙周围的南山、新坛村为代表;二是扣棒在胸上,高提臂,高提腿,单跳步,丁字马,声势浩大,运棒灵活。此类以下架山的涂坑与咸寮及占陇的下村等为代表;三是扣棒在下,从下而上,右提臂,单踢腿,动作矫健、轻灵且富有舞蹈感。这类以燎原的泥沟、大坝的白坑村为代表。此外,还有独树一格的旱塘英歌,这个队的基本动作分为“舞”和“打”两大类,它的特点是“打四门”,属“打”的动作,其动作缓慢,每个舞步一定要按照拳术的步法来做,一定要有马步势。
传承价值
普宁英歌
传承状况
口传身授是普宁英歌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对精神文化的延续和传递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传承人多数是年轻人,他们不愿意学习家乡流传下来的“不挣钱”的技艺,普宁的多支英歌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传承人老化等原因,普宁英歌队伍青黄不接,逐渐萎缩,出现濒危状况,亟待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陈来发,男,汉族,1957年生,广东普宁人,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揭阳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普宁市文化馆获得“英歌(普宁英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英歌(普宁英歌)”项目保护单位普宁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4年,广东普宁市英歌队与元朗英歌队举办舞蹈交流活动。
普宁英歌
2019年7月,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下称“北京世园会”)“广东日”活动举行,普宁英歌参加开幕式表演及特色文化专场演出、南粤园活动等。
荣誉表彰
2017年3月9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和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的“首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邀请赛”在广州市黄埔区南海神庙广场举行,普宁南山英歌队受邀参加本次比赛,表演斩获大赛金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