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武安傩戏) 编辑

河北省武安市传统戏剧

傩戏(武安傩戏)傩戏(武安傩戏)

傩戏(武安傩戏),河北省武安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武安傩戏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武安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傩戏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武安傩戏多数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人物按身份可分为文臣、武将、老翁、少妇、神仙等。

2006年5月20日,傩戏(武安傩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89。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傩戏(武安傩戏)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申报地区:河北省武安市

遗产编号:Ⅳ-89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历史渊源

编辑

武安傩戏,发源于夏商时期,形成于先秦时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傩的记载。武安县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据村中的老者回忆,固义的傩艺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叶,但它那古老的形式和内容,则可以推进到历史的更深处。早期社会,人们无法抗拒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这就产生了鬼神的概念。于是人们把这种想象的鬼神也分为善恶,通过祭祀和表演,扬善惩恶,满足人们征服自然的主观愿望。

傩戏(武安傩戏)

文化特征

编辑

表演

武安傩戏的表演形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武安傩戏的整个演出非常程序化,严格按照先后顺序表演下去,有条不紊。

武安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武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

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十余种形式。武安傩戏以《捉黄鬼》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街头剧主要是《捉黄鬼》和其他花会。《捉黄鬼》是重头戏,戴面具的有30个人,画脸谱的有400多个,直接参加表演的近千人。“捉黄鬼”之所以称之为傩戏而不是傩舞,主要是它有情节,通过捉鬼、审鬼、判鬼、处置鬼来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同时对人们进行尊老爱幼等伦理道德教化。

《捉黄鬼》亦称之为《跑鬼》《捉鬼》《大抽肠》,其演出形式在当地称为队戏。《捉黄鬼》的主要角色有四个:黄鬼、大鬼、二鬼和跳鬼。正月十五早晨7时许,大鬼持刀在前,二鬼挥叉殿后,跳鬼居中,在80名手持柳棍的村民簇拥下,押着黄鬼游街示众。黄鬼哆哆嗦嗦,欲进还退,不愿就范。跳鬼则来回跳动,勾引黄鬼前行。就这样进进退退,往返三次,往前挪动十几步。直到上午11时左右,队伍才能走到村西场上玉皇大帝神棚(临时搭建)前。社火、戏剧表演者亦到神棚处并绕神棚转一圈,然后戏剧角色在神棚前面对神棚围成半圈,举行敬神仪式后即开始演出脸戏、赛戏。各种社火也以社为单位,分别围成三个场子进行社火表演。

三个鬼稍事休息后,即跟随文武执事、锣鼓队一起到村中李家祠堂,迎请由村民扮演的阎王、判官到村南场地,准备审判黄鬼。

此时,表演了近一个小时的戏剧、社火已经结束,按顺序亦已来到村南阎王台前,排在两侧。三个鬼差将黄鬼用铁链锁住,拉扯到判官台前,先接受判官预审,然后又将黄鬼押至阎王台前。斩“黄鬼”是整个活动的高潮。临时搭起的“开斩台”,高筑于河滩之上。当“黄鬼”被押上台时,群情激愤,礼炮震天,透过弥漫的烟雾,“黄鬼”被剥皮抽肠,象征着人类对邪恶的胜利。

“黄鬼”被斩后,使欢庆活动进入一个新高潮,傩戏是元宵节活动的又一重头戏。从正月十四,一直持续到十六晚上,分为赛戏和社火活动。傩戏是由祭祀时的舞蹈演化来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说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戏剧形式。

角色

角色的象征意蕴与面具相似,不同的是角色的活态性使自身的象征意蕴更加深刻,即演员能够更快速地进入神圣的空间,从而能使神灵的形象和作用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演员扮演的阎王和阎王塑像的威慑力大小是不同的,当村民见到一个“真实”的阎王就会产生近距离接触的错觉,进而产生更强烈的畏惧感和崇敬感,阎王的威慑力在村民的心中便会大大加强。

“黄鬼”是武安傩戏中的核心角色,他着黄色短衣,全身通黄,黄发蓬乱,是旱灾、虫灾、疫病的人格化代表,也是忤逆不孝、欺负弱小、坏事做尽的代表,而村民手持柳棍“打”黄鬼,就是仇恨黄鬼、驱赶邪祟的体现。

“掌竹”是贯穿整个傩祭仪式的重要角色,他身着蓝龙红袍,脚蹬黑靴,手拿一根系着红布条的竹竿,是沟通人神交流的媒介,但他并不是巫师。巫师与神的交流是以身体为载体,神灵通过巫师对受巫人进行间接式的信息传递,从而改变受巫人的状态,而掌竹则是“引戏人”,是唱词的吟唱者,并没有改变周围人群的状态。

“四尉”和“四值”是道教体系中的主要神灵。“四尉”即“四御”,即玉皇大帝、紫薇大帝、长生大帝和后土娘娘。他们掌管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四值”为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掌管着年月日时四种时间。四尉和四值反映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是神圣和世俗交织的时间象征符号。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傩戏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它影响和启发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除此之外,武安傩戏的祭祀仪式还具有神灵的震慑作用。在史前时代,原始先民在遭遇地震、洪水、火山喷发、流行疫病等自然现象和灾难时,由于难以解释其发生的原因,便认为这些现象背后,都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先民们为了驾驭自然、抵御疫病及各种灾异,就要积极地与主宰疫病的疫鬼和带来灾异的恶鬼进行斗争。

传承状况

武安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

传承人物

李增旺,男,1950年12月出生,河北武安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傩戏(武安傩戏),申报地区为河北省武安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安市文化馆获得“傩戏(武安傩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武安市文化馆继续获得“傩戏(武安傩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编辑

社会活动

2007年3月4日,农历正月十五,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的农民们在表演傩舞傩戏。

2020年10月1日至7日,七步沟景区举办了2020七步沟第六届中秋民俗文化周活动,活动期间表演了武安傩戏。

2020年11月2日,在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上,“河北省折子戏专场”在江苏省昆山市拉开帷幕。活动上表演了武安傩戏。

文化轶事

编辑

关于捉黄鬼还有个传说。村中的老人们讲,相传“大鬼”、“二鬼”、“黄鬼”和“跳鬼”本是哥四个,但是老三“黄鬼”终日游手好闲、无恶不作、欺负弱小、虐待父母,并到了不除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为了还一方平安,“大鬼”、“二鬼”和“跳鬼”哥仨决定将老三“黄鬼”除掉,以告慰家乡父老。老四“跳鬼”自幼和老三关系最好,在押着“黄鬼”游街示众准备斩首的过程中,始终在“黄鬼”的前面不停地蹦跳,显示出其心中的不安和矛盾,但最后还是战胜了内心的情感,一起将“黄鬼”押上“刑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