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密扑灰年画 编辑
高密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山东省高密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期,始创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一户王姓人家。高密扑灰年画多采用全开纸作画,以大见长,从构图上看,往往采取宁简勿繁的手法,除了花卉条屏、人物画注意突出人物形象的高大丰满外,少用背景甚至省略背景,让人物占满画面空间,形成二度空间透视的平面构图,极具醒目效果。
2006年5月20日,高密扑灰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高密扑灰年画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Ⅶ—6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申报地区:山东省高密市
高密扑灰年画:《和合如意图》吕蓁立绘制
清乾隆年间,公婆庙村王氏开始收徒授艺,先收公婆庙村张氏的4个儿子为徒。张氏兄弟学成后自开作坊作画出售,题材有所创新,扩大了扑灰年画的影响。
乾隆末年,高密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的一些人先后来到公婆庙拜张氏兄弟为师学艺,他们艺满归里,也开办作坊并授徒。
嘉庆年间,高密扑灰年画开始使用画印结合的新技术。当时,曾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刻板的胡三,来到了高密李家庄,投入胡玉显门下。他将杨柳青木版年画技法糅进扑灰年画制作,先刻版印线稿,再以手绘完成画面,使每幅画都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批量生产,提高了效率。因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很多画坊改画这种年画,称为半印半画。
艺术特点
高密扑灰年画:《家堂》 吕蓁立绘制
构图特征
高密扑灰年画多采用全开纸作画,以大见长,常见的有“大褂子”、“大横披”、“四条屏”、“八条屏”等。从构图上看,往往采取宁简勿繁的手法,除了花卉条屏、人物画注意突出人物形象的高大丰满外,少用背景甚至省略背景,让人物占满画面空间,形成二度空间透视的平面构图,具有一定的醒目效果。
表现手法
高密扑灰年画即便是表现故事的浩大场面,也只选取某个重点场景,画龙点睛,只画出重点的一部分,至于“相关的那些事”或“千军万马”的气韵,则留给欣赏者自己去联想、体味。像《长坂坡》,作者仅画了赵云挥舞宝剑的形象,其他人物场景一概舍去。这种表现手法,实际上与京剧表演艺术中的简约、国画艺术中的意到笔不到方法相吻合。
高密扑灰年画:《渔翁得利》吕蓁立绘制
制作扑灰年画的第二道程序是“手绘”。“扑抹”是基础,“手绘”是关键。“手绘”复杂得多,主要包括“大刷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等步骤。
扑灰年画题材涉及山川流水、鱼鸟花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扑灰年画品种已多达150多种,例如清道光年间的《也明招亲》《黄鹤楼》《李靖王》《三娘教子》等。
传承价值
高密的扑灰年画凝聚着高密世俗文化内涵,高密家堂祭祀画,几乎涵括了中国民间年画所有的敬祖乞祥纳福文化内涵,是家堂年俗孝文化功用的核心之一。
传承现状
高密扑灰年画:《文财神》吕蓁立绘制
传承人物
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
保护措施
2009年,高密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并设立了扑灰年画保护基地,为培养传承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高密市文化馆获得“高密扑灰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高密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重要展览
2015年3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非遗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年画精品展”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开幕,高密扑灰年画作品在其中被展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